第922章 邵氏必不负所托

也许是各大主管单位的接连过问起到了催化作用,本就处于后期冲刺阶段的《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导演组、剪辑师、配乐师、解说词撰写人……整个团队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硬是将前两期的精华内容剪辑、配乐、配音完毕,制作出了初步的成片拷贝。

光电总局局长吴冷曦,几乎是第一时间拿到了这两盘还带着机器余温的录像带拷贝。

他看向坐在自已对面的邵毅府,微微一笑:“邵老先生,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审片室看看咱们忙了一整年的成果?”

“自然是恭敬不如从命。”邵毅府呵呵一笑。

他在登封签订合约之后,并没有马上回港,而是特地来了一趟燕京。

在燕京的邵氏员工,目前除了这个纪录片团队之外,还有李翰祥和他的西宫太后拍摄组。

他这一趟,就是为了看看这些人,给予一些慰问。

顺便,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项目与内地进行合作。

他牢记着邵维鼎和他说的话,文化是根,产业是叶。

根深,才能叶茂。

而他们要做的,是让这棵大树,荫蔽四方!

在内地,就有这传统文化的根与叶。

两人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带着它们驱车前往燕京的核心区域。

某处保密级别极高的内部审片室。

柔和的灯光下,巨大的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

赵克东、吕培森以及其他几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正襟危坐。

吴冷曦亲自操作着放映设备,将第一盘拷贝放入机器。

屏幕亮起。

没有冗长的片头,没有激昂的口号。

画面伊始,是晨曦微露中,江南水乡的薄雾缭绕。

一艘乌篷船无声地滑过平静的水面,船娘摇橹的身影倒映在如镜的河面上。

轻柔而富有磁性的男声旁白缓缓响起,如同溪水流淌: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镜头切换。

云南深山,一位傈僳族老人背着竹篓,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一种珍贵的野生菌——松茸。

他布满皱纹的手,轻柔地拂开落叶,眼神专注而虔诚。

旁白:“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画面跟随老人的脚步,穿越密林,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

找到松茸那一刻,老人脸上绽放的笑容,质朴而动人。

紧接着,镜头又跳跃到东海之滨。

晨曦中,渔民们驾驶着渔船驶向大海。

镜头深入水下,捕捉着鱼群游弋的灵动画面。渔网撒下,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渔民们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上。

旁白:“大海,同样慷慨。但每一次扬帆出海,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和对收获的祈祷。”

画面聚焦在一位老渔民布满老茧的手上,他熟练地处理着刚捕捞上来的新鲜海鱼。

镜头语言克制而深情,没有刻意煽情,却将人与土地、人与食物、人与家庭、人与传统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集是主食的故事。

宁波慈城,四代同堂围坐捣年糕。

晚粳米经捶打变得柔韧,曾孙女宁宁踮脚递上艾草。

旁白温情:“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孩子们带着阿公阿婆亲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等宁宁长大,她可能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也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听到这番话,邵毅府有些动容。

他就是浙江慈溪人,在尚海出生。

年轻时在南洋闯荡,老来在港岛休养。

但这么多年,小时候的年糕味,他至今都还记得。

最后,画面终了。

旁白声适时在清流潺潺间响起:

“从黄土高原的糜子馍,到岭南水乡的河粉;从兰州拉面的江湖豪情,到宁波年糕的血脉记忆——

主食是中国人对土地的驯化,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图谱。

它朴素如一碗米饭,却承载着家族延续的密码:

‘主食永远是中国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审片室内,一片寂静。

只有屏幕上流淌的画面和那充满感染力的旁白在回荡。

赵克东和吕培森两人,不知不觉间,眼眶已然微红。

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勤劳质朴,看到了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更看到了那份深植于血脉之中的、对故土和生活的热爱。

这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能触动人心。

两集播完,灯光亮起。

审片室内依然保持着沉默,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撼与感动。

吴冷曦看向赵克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赵部长,您看……”

赵克东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和激动:

“好!非常好!”

“这部片子,拍出了我们中国的魂!拍出了我们中国人的根!”

“它展现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软实力!”

他转向吴冷曦,语气斩钉截铁:

“老吴,立刻安排!以最快的速度,让一台播放《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集,记得,要把观众的反馈记下来,听听群众的意见。”

“另外,多拷贝几张胶盘送到港岛,让港岛的同胞们,第一时间看到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精品!”

“邵先生说得对,后期至关重要!”

“这个配音,这个剪辑,这个配乐……都恰到好处!要确保后续的制作都保持这个水准!”

说着,赵克东看向邵毅府,郑重地说道:

“……邵老先生,您和邵先生的眼光,令人钦佩。少林寺项目,我们全力支持。”

“请你们放手去做,把少林文化,也像这《舌尖》一样,打造成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邵毅府站起身,神情肃然,用力地点了点头:“赵部长放心,邵氏必不负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