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军队改革

新政的推行如火如荼,每天都有人因为新政死亡,或是对抗新政,或是逃税漏税。

查抄出来的粮食钱财也被源源不断的送往京师。

其中的陈粮则被拿出来招募百姓修桥铺路,建设水利等民生工程。

实在是查抄出来的粮食太多了,通州的粮仓已经扩建了好几次了。

如今的大明并不缺粮食,但大部分的粮食都在地主士绅的手中,他们宁愿让粮食腐烂发霉,也不愿意拿出来交税。

人性的贪婪,可见一斑。

粮食太多,处理起来也麻烦。

光是运到北直隶的粮食已经数百万石了,后续还不知道会有多少。

对此,杨轩一连下达了好几条命令。

一,往西域,边境运粮。

二,命各地布政司在当地修建粮仓,储存粮食。

三,加大在民生基建上的支出。

四,增设育婴堂,收养弃婴。

五,……

户部尚书看着一车又一车的钱财进入国库,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虽然这些钱并不是他的,但国库的钱越多,他这个户部尚书的腰杆子就越硬却是事实。

毕竟各部门申请经费是离不开他户部的。

想要增加经费,想要经费早点到,这不得交好他这个户部尚书嘛?

这样一来,他在朝中的地位是不是就提升了?话语权是不是就大了?

吏部尚书通常被誉为天官,就是因为吏部掌握着官员考核、升迁大权——人事权。

户部掌握着财权,所以户部尚书又被誉为地官。

与天官形成对应。

……

新政的推行已经走上了正轨,杨轩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卫所制的弊端上面。

正如杨轩之前所想的那样,卫所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明了。

因为土地兼并,很多军户的土地被上司兼并,只能沦为佃户。

他们不仅要接受上司的剥削,打仗的时候还要当炮灰,过得比佃户还要苦,不少地方军户逃亡,以求生计。

总的来说,卫所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军户世袭僵化。

军户世代为兵,地位低下,逃亡严重,导致兵员不足,名册上的人数和实际上的人数严重不符。

如边关等地方,将领还需要

内地的情况是最为严重的,他们承平日久,许多年没有打仗,军户受尽剥削。

其二、屯田制度崩坏。

军队将领侵占屯田,士卒沦为佃农,军屯收入无法支撑军需。

其三、军事训练废弛。

卫所士卒陈琦从事农作或杂役,缺乏实战训练,战斗力低下。

其四、指挥体系割裂。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职权交叉,战时调度效率低下。

针对卫所制的弊端,杨轩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首先就是改革军户制度,这是势在必行的。

除却少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要废除军户世袭制度。

将他们转为民籍。

同时推行募兵制,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还有,军中的老弱也需要裁撤,转为民籍。

精简军队,提升战斗力。

如今的大明不缺粮,不缺钱,不至于拿不出养兵的钱。

当然,钱粮不能通过将领的手发放,必须由朝廷派人发放。避免将领吃空饷,喝兵血。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士卒知道,钱粮是谁发给他们的,明白应该效忠谁。

在杨轩的计划中,内地要全部实行募兵制,军队的数量要进行精简。

另外,还需要扩宽基层士卒的上升通道,提升士气,增强士卒的积极性。

以上这些是针对基层士卒的。

而对于将领,需要每隔几年轮换防区,避免腐败,轮换前,朝廷派人检阅军队的战斗力,根据军队的战斗力决定是否降级。

同时,还需要严厉打击将领贪腐问题。

将将领对于军队的治理纳入官员考核当中。

当然,这不能让文官来负责,而是由皇帝指定威望高的武将勋贵来负责考核。

若是让文官来负责武将的考核,恐怕要不了多少年,武将的地位会极速下降,出现宋朝时期的局面。

这是不行的。

历史已经证明了以文御武的后果。

杨轩清楚,针对军队的改革和推行新政不同。

武夫是真的会造反的。

尤其是牵扯到了上上下下的利益。

但这又不能不去做。

不然就是看着军队腐败,国家军事力量衰弱。

这其中的阻力不管有多大,也必须去做。

当杨轩在朝会上提出改革卫所制的时候,文官们齐齐松了一口气,总算是不再盯着新政了。

而武将勋贵们却是难以接受。

毕竟他们之中很多人也是利益链中的一员。

对于武将勋贵不能像对文官一样,直接操刀子就杀。

需要安抚。

所以在下午的时候,杨轩就在武英殿举办了宴席,宴请朝中的武将勋贵。

宴席期间,他先是讲道理,摆事实,随后摆明自己的态度,改革卫所制,是势在必行的。

随后也表示会提升将士们的待遇的。

同时也不会亏待立下战功的将领们。

道理也讲了,利益也许诺了。

若是还不能体谅杨轩的苦心的话,那就别怪他操刀子了。

他给了耐心,也给出了诚意。

宴席结束的时候,杨轩也告诉了一众武将勋贵,让大家都把屁股擦干净。

该认错的就认错,该退还赃款的就退还赃款。

这一次,注定是要杀一批人以儆效尤的。

宴席结束,一众武将勋贵心事重重的离开了皇宫,对未来充满迷茫。

于是很多人开始求见石亨,希望他能帮忙在摄政王面前说说。

不要这么狠。

但石亨回到家第一时间便闭门谢客,并告诫侄子石彪,接下来不管谁求见,都不要见。

石亨追随过杨轩几年时间,知道杨轩要做的事,没有人能阻止。

要问他舍得这其中的利益吗?

自然是舍不得的,但若因此需要站在杨轩的对立面的话,那这些利益也不是不能舍弃。

石亨很清楚,自己哪怕掌管着京营十几万兵马,但在杨轩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这个人在军中的威望极其深厚,个人武力极其恐怖。

石亨永远也忘不了在京师保卫战中那道恐怖的身影。

与这样的人作对,并非明智。

更何况,杨轩对他们叔侄都是有提携之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