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手抽的鸡蛋
第1073章 虽惧,但尚不足亡
小
大
啪嗒、啪嗒。
夜色尚未褪去,天空却忽然飘起了细雨。
“春雨贵如油,今年看样子能有个好收成。”
刘观将轻轻落在掌心的雨滴握紧,似乎想要抓住什么东西,但雨滴却不受控制的从指间滑落。
应天的初春有些阴冷,孙减震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举起油纸伞挡在刘观头顶:“都台,小心别着凉了。”
“吾心似火,岂惧小小雨水?”
推开孙减震递来的伞,任由细密的雨滴落在他的脸庞之上。
“欲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今日事了,当浮一大白。”
“是啊”,孙减震陪着笑:“只可惜陛下还是太过仁慈,让苏贼去任了县令,不然再过几日,倒是可以给他过个清明。”
“不急,不急,小孙啊,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
刘观的嘴角满是嘲讽:“一个小小地方县令,还不是任由我等拿捏?他以为这还是洪武朝那时,他在凤阳任县令?”
“都台所言甚是”,孙减震笑道:“如今陛下对他深恶痛绝,今后只需盯紧了他,还怕他不犯错?”
“开门~~~面圣~~~~!”
三声鞭响,奉天门大开,文武分列左右,由左右门鱼贯而入。
黎明前渐渐隐没的最后一抹星光,淡淡照在远处番邦使者的身上。
他们没有资格参加今日的大朝,但还是早早的守在这里。
所有人都清楚,今日与其说是审晋国公的这些学生,其实目标最终所指,还是那个令无数番邦闻风丧胆的人。
有人担忧,有人哀叹,有人诡思,有人幸灾乐祸。
赫本不明白大明皇帝这是搞的哪一出戏,但如果真如旨意所说,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理应鼓掌称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消息,他回国的脚步才再次迁延。
足利义持时不时伸长脖子望向皇宫,又时不时担忧的看向赫本。
如果今天的结局真是他想的那样,那他就必须考虑和大英修复关系的可能。
有苏谨的大明和没有苏谨的大明,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
大明固然可惧,但仅仅是那位皇帝,他们完全可凭海而守,结岸自保。
虽惧,但尚不足亡。
可若是有了晋国公的大明,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尤其是当他得知,那位晋国公似乎对倭国有着天生的厌恶后。
这些使者聚集在这里,就在为等待一个结果。
一个足以让他们身后的君主,决定下一步何去何从,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结果。
“让开。”
恍神间,锦衣卫镇抚司车驾到来。
穿流的车队在皇宫门前停好,锦衣绣袍的卫士,将围观的使者远远隔开,弓上弦刀出鞘,戒备之意森然而至。
未久,马车后面的车厢洞开,几名身着官袍却未戴官帽的人,缓缓走了下来。
只要在京城混过一段日子,对晋国公府稍有了解的人,马上能认出刚刚下车的是何人——晋国公的学生,以及他的侄子苏根生。
苏根生年已四十,但身材欣长,留着一缕长须。
虽沦为阶下囚,但他的精神似乎没怎么受影响,只是眼底带着一丝忧色。
魏圭下车之后,对着他遥遥躬身行礼,然后和童福山相视一笑。
几个人里面,童福山的状态算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嚣张。
他嬉皮笑脸的冲着使者挥了挥手,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可别走错路哟。”
赫本一愣,暗自琢磨着他是不是话里有话?
但童福山没兴趣解释,早凑到锦衣卫身前,请他赶紧把自己押走。
锦衣卫似乎并没把他当犯人,紧紧将他护在中间,不像押解倒像是护送。
阴冷的小雨打在伞沿,滴滴答答的声音衬着这幅画面,更显诡异。
奉天殿里,文武早分列两旁,只是中间的龙椅上空无一人,只有太子静立一侧,恭候那位君王的到来。
“陛下到~~~~~!”
随着黄俨略哑的嘶声响起,文武躬身唱喏:“臣等,恭请圣安。”
“朕躬安。”
朱棣龙行虎步,目不斜视直奔皇座,待他坐下之后随意的摆摆手:“诸位爱卿平身。”
等文武再次列位朝班,朱棣开门见山:“今日朝会,其他事情先搁一下,朕有件事要问。”
“臣等恭听圣询。”
“前些日子,京里委实有些闹腾,这日子不太平啊。”
说着话,朱棣的眼睛四下扫视,从一个个官员的脸上略过,最后停在刘观身上。
“地方上呢,也有些闹腾,朕怎么听说,又是恩施土司作乱,又是地方士绅闹事的?刘爱卿,你来说说。”
“臣遵旨。”
刘观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所言皆实,据臣查证,实因地方官员身负皇恩而不知尽忠,打着钦差的幌子肆意妄为所致。”
“哦?有这事?”
朱棣没有急着去问,反而看向李仕鲁:“宗孔先生,可有此事?”
李仕鲁面无表情上前一步:“据臣所闻,此乃诬告,实因地方对抗新政而妄为行事。”
“可有证据?”
“这个...臣需要时日去查。”
朱棣也没说什么,摆摆手示意知道了。
“刘爱卿,你继续说。”
“是,陛下。”
今日之朝会,他准备了何止一夜?当即朗声说道:
“臣的学生去查恩施作乱一案,不幸死于乱民之中,但好在他不辱使命,临死之际查到了重要人证。”
朱棣饶有兴致看着他:“哦?有人证啊?有人证好啊,有人证就可以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错不错,这个人证是哪来的,可靠吗?”
“回陛下,这几人乃是当时护卫魏圭的衙吏,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乃魏圭指使手下,以公谋私,擅杀木册司土司之子吉潘阿木,土司不忿,这才向朝廷要个说法。”
“这么说来,其实这些土司也是无辜的,实因魏圭所致?你没骗朕吧?”
刘观咬咬牙:“臣亲自问过,事实确凿,不敢欺君。”
“嗯,很好,那就把证人传上来,朕要亲自问问。”
“是 。”
刘观低头答应,眼底却是深深的寒意。
这些所谓的人证,他们的家人都捏在李增枝的手上,谅他们也不敢胡说八道。
夜色尚未褪去,天空却忽然飘起了细雨。
“春雨贵如油,今年看样子能有个好收成。”
刘观将轻轻落在掌心的雨滴握紧,似乎想要抓住什么东西,但雨滴却不受控制的从指间滑落。
应天的初春有些阴冷,孙减震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举起油纸伞挡在刘观头顶:“都台,小心别着凉了。”
“吾心似火,岂惧小小雨水?”
推开孙减震递来的伞,任由细密的雨滴落在他的脸庞之上。
“欲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今日事了,当浮一大白。”
“是啊”,孙减震陪着笑:“只可惜陛下还是太过仁慈,让苏贼去任了县令,不然再过几日,倒是可以给他过个清明。”
“不急,不急,小孙啊,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
刘观的嘴角满是嘲讽:“一个小小地方县令,还不是任由我等拿捏?他以为这还是洪武朝那时,他在凤阳任县令?”
“都台所言甚是”,孙减震笑道:“如今陛下对他深恶痛绝,今后只需盯紧了他,还怕他不犯错?”
“开门~~~面圣~~~~!”
三声鞭响,奉天门大开,文武分列左右,由左右门鱼贯而入。
黎明前渐渐隐没的最后一抹星光,淡淡照在远处番邦使者的身上。
他们没有资格参加今日的大朝,但还是早早的守在这里。
所有人都清楚,今日与其说是审晋国公的这些学生,其实目标最终所指,还是那个令无数番邦闻风丧胆的人。
有人担忧,有人哀叹,有人诡思,有人幸灾乐祸。
赫本不明白大明皇帝这是搞的哪一出戏,但如果真如旨意所说,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理应鼓掌称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消息,他回国的脚步才再次迁延。
足利义持时不时伸长脖子望向皇宫,又时不时担忧的看向赫本。
如果今天的结局真是他想的那样,那他就必须考虑和大英修复关系的可能。
有苏谨的大明和没有苏谨的大明,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
大明固然可惧,但仅仅是那位皇帝,他们完全可凭海而守,结岸自保。
虽惧,但尚不足亡。
可若是有了晋国公的大明,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尤其是当他得知,那位晋国公似乎对倭国有着天生的厌恶后。
这些使者聚集在这里,就在为等待一个结果。
一个足以让他们身后的君主,决定下一步何去何从,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结果。
“让开。”
恍神间,锦衣卫镇抚司车驾到来。
穿流的车队在皇宫门前停好,锦衣绣袍的卫士,将围观的使者远远隔开,弓上弦刀出鞘,戒备之意森然而至。
未久,马车后面的车厢洞开,几名身着官袍却未戴官帽的人,缓缓走了下来。
只要在京城混过一段日子,对晋国公府稍有了解的人,马上能认出刚刚下车的是何人——晋国公的学生,以及他的侄子苏根生。
苏根生年已四十,但身材欣长,留着一缕长须。
虽沦为阶下囚,但他的精神似乎没怎么受影响,只是眼底带着一丝忧色。
魏圭下车之后,对着他遥遥躬身行礼,然后和童福山相视一笑。
几个人里面,童福山的状态算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嚣张。
他嬉皮笑脸的冲着使者挥了挥手,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可别走错路哟。”
赫本一愣,暗自琢磨着他是不是话里有话?
但童福山没兴趣解释,早凑到锦衣卫身前,请他赶紧把自己押走。
锦衣卫似乎并没把他当犯人,紧紧将他护在中间,不像押解倒像是护送。
阴冷的小雨打在伞沿,滴滴答答的声音衬着这幅画面,更显诡异。
奉天殿里,文武早分列两旁,只是中间的龙椅上空无一人,只有太子静立一侧,恭候那位君王的到来。
“陛下到~~~~~!”
随着黄俨略哑的嘶声响起,文武躬身唱喏:“臣等,恭请圣安。”
“朕躬安。”
朱棣龙行虎步,目不斜视直奔皇座,待他坐下之后随意的摆摆手:“诸位爱卿平身。”
等文武再次列位朝班,朱棣开门见山:“今日朝会,其他事情先搁一下,朕有件事要问。”
“臣等恭听圣询。”
“前些日子,京里委实有些闹腾,这日子不太平啊。”
说着话,朱棣的眼睛四下扫视,从一个个官员的脸上略过,最后停在刘观身上。
“地方上呢,也有些闹腾,朕怎么听说,又是恩施土司作乱,又是地方士绅闹事的?刘爱卿,你来说说。”
“臣遵旨。”
刘观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所言皆实,据臣查证,实因地方官员身负皇恩而不知尽忠,打着钦差的幌子肆意妄为所致。”
“哦?有这事?”
朱棣没有急着去问,反而看向李仕鲁:“宗孔先生,可有此事?”
李仕鲁面无表情上前一步:“据臣所闻,此乃诬告,实因地方对抗新政而妄为行事。”
“可有证据?”
“这个...臣需要时日去查。”
朱棣也没说什么,摆摆手示意知道了。
“刘爱卿,你继续说。”
“是,陛下。”
今日之朝会,他准备了何止一夜?当即朗声说道:
“臣的学生去查恩施作乱一案,不幸死于乱民之中,但好在他不辱使命,临死之际查到了重要人证。”
朱棣饶有兴致看着他:“哦?有人证啊?有人证好啊,有人证就可以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错不错,这个人证是哪来的,可靠吗?”
“回陛下,这几人乃是当时护卫魏圭的衙吏,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乃魏圭指使手下,以公谋私,擅杀木册司土司之子吉潘阿木,土司不忿,这才向朝廷要个说法。”
“这么说来,其实这些土司也是无辜的,实因魏圭所致?你没骗朕吧?”
刘观咬咬牙:“臣亲自问过,事实确凿,不敢欺君。”
“嗯,很好,那就把证人传上来,朕要亲自问问。”
“是 。”
刘观低头答应,眼底却是深深的寒意。
这些所谓的人证,他们的家人都捏在李增枝的手上,谅他们也不敢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