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戚家军,出战!
三大营入城发饷,千户戚元功的饷银,可还是崇祯亲手发的。</p>
那一刻,他就知道戚元功有大用。</p>
崇祯策马赶到,兵部训练营内,兵部左侍郎练国事正在监督大军操练。</p>
训练营一角,一名千户,带着一千多人,独成一军,也在训练战法。</p>
只是,他们练的,异于常人!</p>
崇祯大喜,策马赶过去。</p>
看见金黄色鱼鳞叶明甲和飞鱼服,练国事知道皇帝陛下来了,也急忙策马赶过来。</p>
“陛下视察,臣有失远迎。”练国事有些惶恐。</p>
崇祯没理他,而是对着阵中喊道:“戚元功。”</p>
领头千户戚元功,立马停住。</p>
转身,吓得急忙单膝下跪,拜道:“陛下,末将在。”</p>
“平身吧。”</p>
“谢陛下。”</p>
“鸳鸯阵,三才阵,练得怎么样了?”</p>
鸳鸯阵跟三才阵人数不同,阵型不同,用处不同,分工也不同,但可互相转换。</p>
鸳鸯阵十二人,队长一名,短刀兵两名,狼筅兵两名,长枪兵四名,藤牌兵两名,火头军一名。</p>
三才阵分小三才阵和大三才阵。</p>
小三才阵三人,狼铣兵居中,两个长枪兵分列两旁。</p>
若再加上一个短刀兵和一个藤牌兵,就是五人大三才阵。</p>
对战时,狼筅、藤牌用于防御,长枪用于进攻。狼筅挂住贼人,拖入阵中,藤牌格挡,短刀了结,天衣无缝。</p>
鸳鸯阵对敌,战损比特别夸张。</p>
若是用于守城,正好克敌制胜,一把狼筅,就能封住城垛口。</p>
“陛下,侍郎大人拨一千兵给末将训练。经过两天整训,熟练者500人,生疏者500人,大约各占一半。”</p>
“若再给末将一天时间,定能让他们熟练掌握战法,随时上阵杀贼。”</p>
崇祯点点头,“甚好......甚好......”</p>
突然又问出一句:“这些兵,可还有戚家军的后人?”</p>
崇祯一问,戚元功立马泪目,破防了。</p>
“陛下,还有......还有......”</p>
戚元功突然大喊道:“戚家军后人,出列......”</p>
随着一声怒吼,很快,从队列中闪出30多人,立正站好。</p>
这30多人,不管是精神面貌、体型身板,还是眼神杀气、脸上刚毅.....比其他人,都要更多一些。</p>
“禀报陛下,这是我二弟戚元辅、这是我三弟戚元弼,这是......”戚元功一个个介绍着。</p>
“等等.....”</p>
“他们是你弟弟?”</p>
戚元功含泪点头。</p>
“堂兄弟?”</p>
“亲兄弟。”</p>
“好啊......”</p>
戚元功受到鼓励,继续禀报道:“陛下,我兄弟仨自小学习戚家刀法和鸳鸯阵法。我兄弟三人从军,誓为父亲大人报仇。”</p>
“元辅、元弼,还是末将的左膀右臂呢。”</p>
“好......好啊......”</p>
崇祯大喜,非常振奋。</p>
“戚金战死辽东,国之栋梁,他还有这么多好儿子,真是英雄的传承啊。”</p>
“哈哈......少年英雄......”</p>
“哈哈......戚家有后了......”</p>
“哈哈......功臣有后了......”</p>
......</p>
王承恩、李若琏、练国事深受崇祯感染,也一起跟着高兴起来。</p>
“戚元辅,戚元弼。”</p>
“小的在。”</p>
“几岁了?”</p>
“小的戚元辅28岁。”</p>
“小的戚元弼25岁。</p>
“好......少年英雄!”</p>
“戚元辅,戚元弼,朕命你们现在上城杀敌,你们敢去吗?”</p>
“敢......”戚元辅和戚元弼异口同声回答。</p>
“陛下,我兄弟俩出生戚家,有遗传,听到战鼓就兴奋,听到打仗就欢喜。”</p>
“我兄弟俩早就想上城杀敌,立军功,拿赏银呢。”</p>
崇祯点点头,大喜!</p>
“戚元功,刘芳亮正在围攻彰义门,李自成正在围攻东便门。朕没想到,他们居然敢用云梯。”</p>
“朕观鸳鸯阵三人阵型,正适合在城头对敌,与贼搏杀。”</p>
“朕特授你为从五品武义将军,命你率兵500,驰援彰义门。等打退流贼,朕再论功行赏。”</p>
“谢陛下,末将誓死守住彰义门。”</p>
戚元功兴奋不已。</p>
他一战未打,就封将军,皇恩浩荡呐!</p>
“戚元辅。”</p>
“小的在。”</p>
“朕特授你为正六品千总。”</p>
“谢陛下。”</p>
“戚元弼。”</p>
“小的在。”</p>
“朕特授你为正七品把总。”</p>
“谢陛下。”</p>
戚元辅、戚元弼大喜,他们从一个小兵,一下就成了有品级的武官,做梦都不敢想啊。</p>
“朕命你们兄弟俩,率兵500,驰援东便门拒敌。”</p>
“你们要边打仗边练战术,一定要发挥鸳鸯阵的最大威力,杀伤流贼,保存自己。”</p>
“等打退流贼,朕再论功行赏。”</p>
“谢陛下,末将誓死守住东便门,绝不让一个流贼,活着回去。”</p>
戚元辅、戚元弼双双下跪,大声誓言。</p>
“好……练侍郎,发令,调兵。”</p>
“臣遵旨。”练国事急忙去办武将任命手续和调兵手续。</p>
大明军政,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管辖。调兵权与武将人事权归兵部。</p>
朱元璋以一只碗白手起家,身经百战,手下骄兵悍将如云。</p>
所以,他特别重视军权,尤其重视对军队的控制。</p>
为防止武将擅权,朱元璋将天下军权一分为五,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相当于把全国分为五大军区,各自统领、管理、训练辖区军队。</p>
五军都督府有练兵权和统兵权,但没有武将任命权和调兵权。</p>
这两项大权,全在兵部。</p>
故此,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p>
如遇战事,皇帝决断,兵部遴选武将,颁令调兵。</p>
战事完毕,军队回归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主帅回兵部交印。</p>
这样,倒是防住了武将,避免悍将跋扈、骄兵叛变。</p>
但是,也造成了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王朝末期,老打败仗。</p>
大明末日,各地都司、卫所降的降,亡的亡,不复存在,五军都督府更是名存实亡。</p>
这种混乱的年代,大将振臂一呼,有粮就有军队,有军队就有地盘,有地盘就有粮......私人团练武装异军崛起,皇帝和兵部就都指挥不动了。</p>
现如今,吴三桂的关宁军、左良玉的部队两大最强的兵团,其实都是属于私人团练武装。</p>
因为,他们手下的兵将,大多是私兵私将,无须大明兵部任命,也不受五军都督府管辖。他们只听从长官的,不服从朝廷的。</p>
毕竟,他们从大明朝廷,已经领不到多少饷银。</p>
崇祯现在能给他们的,要么是地盘、要么是王侯将相高位。</p>
还好,这些,崇祯都可以大方给。</p>
流贼和建奴占领的地方,朕一纸圣旨,划给你。你给朕带兵夺回来,夺回来就是你的。否则,就是你没本事,不中用。</p>
裂土分封,可以有效调动吴三桂、左良玉的积极性。</p>
唯一的隐患,就是养肥军阀,尾大不掉。</p>
每个王朝封出去的异姓王,最后,还得自己剿!</p>
大汉这样!</p>
大唐这样!</p>
大清这样!</p>
崇祯穿越回来,他也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