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赵家村的变化
出村子之后,苏夏先整理了一下村里人送的东西,说实话,心里确实美滋滋的。
陈建国看了一眼,经过这两年,也接受媳妇比自己在村里受欢迎,在家里父母兄弟之中,他们更相信苏夏,而不是他这个大儿子,大哥。
“媳妇,有没有一种骄傲的感觉?”
苏夏闻言,抬起下巴,确实骄傲,“怎么,你嫉妒?”
陈建国也跟着笑,“我也很骄傲!“--因为有你这个妻子,而感到骄傲。
苏夏确实开心,这两年虽然她还是没上工,可是从举报那年,答应村里帮他们养鸡养猪之后,苏夏也没闲着。
先是帮村里找了一个成本很低的猪饲料,玉米秸秆豆子秸秆等切碎,加入比例水,盖上盖子发酵几天,再加入豆糠,玉米糠,谷糠等混合物拌猪食喂猪即可。
队长带着大家,把红薯叶土豆叶子,各种猪草,收集好,还有烂瓜果蔬菜,还聪明的发明,从村民手里,用工分交换多余的谷糠米糠,蔬菜瓜果。
这样确实比苏夏加红糖,豆渣降低很多成本,起码都是村里现有的。
老宅陈建党陈建军也是按照这个方法,喂猪的。
至于养鸡,更简单,直接让队长在离得最近的后山,下面用木栏围一个院子出来,缝隙更是用细的树枝穿插,防止鸡跑出来。
还记得当时队长书记会计震惊的样子,”苏丫头,这能行吗?“
“有什么不行,后山有树,有草,地里都是虫子,树上也是,省的你们喂,不过该喂还得喂,就是米糠谷糠加上草料搅拌就好。”
苏夏又简单解释,一遍天然喂鸡的好处,就是防止疾病。
队长书记会计三张茫然脸....
苏夏运运气,”问你们,野鸡为什么不容易生病?“
三个恍然大悟的老脸,立马亢奋的表示“不就是个山头,一会就收拾好。”
苏夏翻个白眼,真是一帮土老帽。
第一年没敢多养,猪就养了6个,因为这样,又找了两个人照顾村里的猪。
还记得那两个人里还有魏巧兰,那个胖姑娘,不过人家第二年冬天就回去了,可能现在已经成婚了吧!
鸡的话,先是养了100个,中间苏夏还一直过去,仔细告诉他们卫生,打扫,喂猪喂鸡,饲料的注意方向,比如猪草不能直接喂,要经过晒煮,消毒,常用的硝石,醋等。
硝石简单收购站就有,兑上水,可比醋便宜多了。
队长大手一挥,直接购入,这样整个村里的人齐心协力,等100只鸡剩下90只半大鸡,大家才高兴。
重要的是后山养鸡的好处,也显现出来,鸡屎不用常打扫,还可以当肥料,没看见围起来的鸡圈,比其他地方长得旺盛。
还有就是鸡确实长得快不说,自己能找虫吃,他们喂得自然少,队长知道后见天咧嘴笑。
看见苏夏的时候更甚,“苏丫头,你是这个--竖起大拇指。”
苏夏摆摆手,无所谓,“先试试,明年看看再加100个,母鸡留着下蛋,鸡蛋也是钱,等入冬之后,再当肉卖了。就是种蛋留好。”
队长笑着点头“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棚子也是搭的大点。”
苏夏点头,经过一年经验之后,第三年,也就是今年,猪已经是12头,两头村里杀分肉吃,十头猪卖钱到时候村里分钱。
第一年的时候,鸡蛋鸡肉,猪一共扣除成本,每家分最少的有20以上。
今年的话,苏夏觉得村里人最少涨一倍,除了知青院,因为举报的事情,村里人始终有隔阂,这种分钱的好事情,当然没有他们的份。
第一批知青周景云几人没等分猪肉,就回去了,第二批是6个,三男三女,当然不满意。
队长直接放话,“这是我们村里集体财产,你们不掏钱不掏力,要是不满意,直接去县城告我们。”
6个知青面面相觑,还是不服气,还是最后走的曹镇平,把他们拉住,开始诉说知青院与村里的仇怨。
“就因为那个宋知青,我们什么都没有,凭什么?”一个女知青气愤的大吼。
曹镇平翻个白眼。“你要是有意见,自己去告吧,信不信,明天就给你送去大西北?”
女知青瞪大眼睛,吓得不敢说话,其他人这才不再闹,能来这里的都是,家里有点关系,经过筛选,其实也归功于,第一批知青,魏巧兰周景云,赵松还有最后走的曹镇平,因为他们的书信,再加上县城那些比较有名的人物。
谁没有个战友亲戚,朋友,了解赵家村的条件,人家粮食有,工分少的情况,可以用钱买,自家孩子哪个不是宝贝长大,自然不想让受罪。
而且最重要的是村里风气好,队长村民没有欺负人的习惯,村里地痞流氓,也没有,不像别的村里,知青被玷污,自杀,村里人使坏地痞流氓,吃不饱饿死,哪个没有。
在这样的对比下,赵家村自然更出名,自然也是争抢的地方。
所以今年当村里去接知青,发现一个牛车招不下的时候,队长黑着脸你看着知青办。
知青办心虚的挠挠头,最后直接走人,队长无奈的看着20个青年头子,一个个皮肤白皙,穿着干净,就差首饰裙子小白鞋,要不是风气严谨,估计这一溜站的真是小白圈,小皮鞋,衬衫西装裤。
哪是军绿装中山装,列宁装。
知青们也识趣,可能家里长辈提醒过,所以队长让他们自己走路回去,一个个也没闹,还有说有笑,甚至一路唱着革命歌曲,等到村里的时候也就比牛车慢半个小时。
苏夏当时听说的时候,差点没乐死,尤其是队长的黑脸持续了半个月的情况。
不过对于队长来说最庆幸的是,应该是当时心血来潮分个男知青院子,女知青院子,中间一堵高土墙,隐私私密都有。
左右两张大炕,差不多能睡十个人,所以一次性来十个知青真不多。
知青们来的时候,还有老知青,所以对村里很快熟悉起来,以后反而觉得这里的日子,比在家里好,父母寄钱寄票,村里没有硬性规定,一天混个4工分就行,分粮的时候,用钱买票。
还可以跟村民买鸡蛋,瓜果吃,有的还会寄给家里,这也让赵家村不知不觉在知青圈走起来。
还有苏夏,第一批知青会告诉第二批,这是村里最不能惹,你要是得罪她,整个赵家村能用唾沫淹死你。
还有就是鸡蛋瓜果猪肉,粮票肉票,各种票据,尤其女孩子用的票据,所以她们很快就了解到苏夏一家的重要性。
还惹苏夏,恨不得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