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关键一步
怎么样?张建国紧张地问。
比想象中好。秦浩指着一处液压接口,这里密封圈装反了,导致漏油和进气。又指着数控面板,缺的是译码芯片,国产的也能替代,就是要改线路。
他越说越兴奋,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主轴轴承根本没问题,是装配时预紧力计算错误!
嘘!小声点!张建国慌张地看向门口,你要有把握修好,厂里巴不得处理掉这些废铁呢。
中午,秦浩在厂招待所见到了分管设备的副厂长。对方听说他来自南方某军工企业,态度立刻恭敬起来。
这批设备确实可惜了。副厂长叹气,花了几百万外汇,现在当废铁卖顶多二十万。
秦浩放下茶杯:如果我能让它们正常运转,厂里愿意什么价格出手?
副厂长和张建国交换了个惊讶的眼神。
你能修好?
不是修,是重新调试。秦浩自信地说,五台以内我有绝对把握,剩下的需要更多时间。
经过两小时激烈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秦浩以每台八千元的价格购买五台,机床厂负责运输并提供全套图纸。如果调试成功,后续十五台可按同样条件交易。
签完协议,秦浩立刻给李卫国打了长途电话。
李叔,找信用社贷款,越多越好!我找到金矿了!
五台废铁运抵秦氏精工那天,整个街道都轰动了。工人们围着这些庞然大物,既兴奋又忐忑。
这玩意真能干活?老刘摸着冰冷的床身,半信半疑。
秦浩已经换上了工作服:把1号机的液压管路拆开,我先从最简单的开始。
接下来两周,工厂变成了不夜城。秦浩白天处理日常生产,晚上带领技术骨干改造新车床。李卫国动用所有人脉,从省电子研究所搞来了替代芯片;老刘带着徒弟们手工研磨主轴轴承座;连做饭的阿姨都加班加点保证后勤。
第一台车床通电那晚,十几个工人围在周围,屏息等待。秦浩按下启动按钮,主轴缓缓转动,噪音极小。
拿试棒来!他亲自操作,车削了一段45号钢试棒。
测量结果让所有人欢呼——圆度误差不到0.005毫米,比厂里最好的老设备精度高出一个数量级!
这哪是车床,简直是印钞机啊!李卫国摸着加工件,手都在发抖。
到月底,五台车床全部调试成功。秦浩又花了三天时间培训操作工,确保每个人都能驾驭这些精密设备。
与此同时,周主任承诺的钢材也按时送达。有了优质原材料和先进设备,秦氏精工如虎添翼。水泵厂的订单不仅按时完成,质量还远超以往。
赵厂长,你们送来的样品检验结果出来了。质检科长老王推了推眼镜,同轴度0.008,表面粗糙度ra0.4,完全达到外面标准。
赵副厂长脸色铁青:不可能!他们哪来的设备?
不仅如此,老王补充道,他们报价比市价低15%,交货期还缩短了一周。
第二天,水泵厂上,赵副厂长关于终止与私营企业合作的提案被当场否决。厂长拍板决定,将外贸订单的三分之一交给秦氏精工。
春风拂过新厂房的彩钢板屋顶。秦浩站在刚刚竣工的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安装第六台改造车床。这半年来,工厂面积扩大了五倍,工人增加到五十多人,还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科。
最新统计出来了。李卫国拿着账本走过来,一季度净利润四万八,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秦浩点点头,目光却停留在车间角落那台老式车床上——那是他们起家的第一台设备。
李叔,我想搞个研发中心。
啥?李卫国差点摔了账本,刚有点钱就烧得慌?
秦浩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资料:这是我从大连带回来的日本技术资料,虽然不全,但基本思路很清晰。他指着几张草图,如果我们能消化吸收,自己设计数控系统...
你知道那要投入多少吗?李卫国打断他,光一台计算机就要十几万!
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秦浩坚持道,比如改造普通铣床,加上数显装置...
两人的争论被匆匆跑来的门卫打断:秦厂长,门口来了几个领导模样的人,说是市工业局的!
秦浩和李卫国对视一眼,快步向厂门口走去。一辆黑色伏尔加轿车停在门外,三个干部模样的人正在指指点点。
哪位是负责人?为首的中年人严肃地问。
我是。秦浩上前一步。
有人举报你们卖计划物资,使用来路不明的设备。中年人亮出工作证,我们是来调查的。
李卫国的脸一下子白了。秦浩却镇定自若:欢迎领导检查。不过举报人可能不了解情况,我们的钢材全部来自鞍钢下属集体企业,有正规发票;设备是从大连机床厂合法购买的闲置资产,有购销合同。
他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各位领导不妨先参观一下我们的工厂?
中年人将信将疑地跟着走进车间。当看到工人们操作着先进车床,生产出精密的机械零件时,他的表情渐渐缓和。
这些设备...真是你们自己改造的?
秦浩亲自演示了一台数控车床的操作过程,并展示了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
年轻人,不简单啊。临走前,中年人拍了拍秦浩的肩膀,现在国家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们走在了前面。他意味深长地补充,不过,树大招风啊。
送走调查组,李卫国长舒一口气:肯定是赵秃子搞的鬼!
秦浩望着远去的轿车,若有所思:李叔,你说得对,我们该买台计算机了。
啊?李卫国一脸茫然,怎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