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桃源疑踪(二)
这时候“阴影”的自作聪明之举,反而成了作茧自缚:藏在雾中时,洛书还得费力去把它们找出来;但操控着村民就不一样了,目标大至一米多,还行动迟缓、五感受限、反应迟钝,简首是初级移动靶。
乱风送来的花香中,八旬老太将手中桃木剑舞得虎虎生威,劈、砍、刺、挑,招式时而煞有介事,时而花架子多过实用,像是从什么武侠电视剧里学来的,而那老妇手肘竟能往后弯、脖子动辄转个一百多度,种种姿势委实不似人类;再看那满地爬行的村民,同样不似人类,一时间竟分不清哪边才是妖怪……
战斗呈现一边倒的趋势,“阴影”也意识到不对,开始改换策略,转而附身其他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家禽牲畜——洛书注意到了鸡圈牛栏猪圈,但没有听到任何呼吸吠叫声,一时间也想不出这些生物为何似乎都是“死的”。
一时间鸡飞狗跳、牛奔猪突,甚至桌椅板凳、木桶扁担也蹦跳起来,场面一度混乱,洛书觉得自己像个跳大神的巫婆,等终于把一百多村民并家禽家畜、家具农具挨个祛除邪祟,除了深睡中的人的鼾声和呼吸声,终于再没有其他声音了。
西面静极,连一声虫鸣也无,更显得这里不似人间。
浓稠的黑暗中,全靠近乎声呐的感官为洛书勾勒出屋舍、田埂与桃林。从白日的视野看来,环绕的群山分明不远,但却好似远远超出了声呐的“探测半径”。洛书试图去探知桃林以外的世界,却一无所得,仿佛那外面是一片虚无的混沌。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这是《山海经》的记载。程玖曾经提到,连山学界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就是混沌。
关于“混沌”或者说“亚空间”究竟是什么,连山学界和克学界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那就是理论物理学寻寻觅觅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亘古地存在于宇宙之中,仿佛物质世界的镜像。
又有人把那描述为一个由意识和能量构造的世界,是生灵意识的投影,仿佛一个庞大的群体梦境。
洛书行走于雾隐村中,尝试移动沉睡的村民、挨个摆弄屋舍里的物件——她似乎能与这里的一切交互,但又仿佛不能——这里的一切都死气沉沉。
她从树枝下摘下一朵桃花,从微湿的触感来看,确实是花瓣无疑,但捏在手中,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死气,仿佛几片花瓣标本。
天上没有月亮,连星子都稀疏;地上的人似乎都还活着,但你却无法叫醒他们。这里像一场凝固的噩梦,你仿佛被流放到了时间和空间之外。刚开始你或许只是感到无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开始怀疑太阳永远不会再升起。
在洛书都己经快要不能忍受,恨不得“阴影”接着出来让自己砍一砍的时候,她忽然想起,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沙漏”的另外一种用法。
虚空中的沙漏应她的召唤出现,但这次洛书没有把它倒过来,而是在想象中,像撒盐似的,把它抖了抖。
沙漏岿然不动,但并非没有回应——沙子漏下的速度肉眼可见地变快了!
周遭的环境似乎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沙子漏得越来越快,巍峨险恶的群山从黑暗中显出了轮廓——那是山顶上的一线天光,勾勒了出了它们的剪影。
太阳升起来了。
大雾渐渐散去,隐没在雾中的怪异仿佛也随之蒸发,一切都开始飞速地苏醒。
手里的花瓣边缘开始变干、枯萎,更多的花瓣随风簌簌地落下,泥土地上渐渐有了落花。
然后是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之声——这些家禽家畜也活了过来。
最后,村民开始陆续醒来。
他们从横七竖八的泥土地上爬起来,却竟然没有任何讶异,仿佛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野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难道这样的事情己经不是头一次发生了吗?
难道即使没有洛书的乱入,那些“阴影”也己经无聊到附身村民、到处乱爬取乐了吗?
洛书走上前去,试图跟其中一人交流,但发现自己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且不说晋朝时的古语发音与今时大相径庭,光是荆州方言对她来说就足以构成加密效果了。
那人喋喋了几句,见洛书没有反应,也不觉得奇怪,行了礼便退开了。洛书想起在进行仪式之前,老太太似乎耳背得颇厉害,农人大约以为她是听不见吧。
整座村落徐徐运转起来。此时似是春耕时节,人们收拾好散落一地的器物,追回跑出圈的牲畜,把牛牵出来,套上犁,开始翻地。有些手脚快的人家,早先己经翻完了地,便开始播种了。大一点的孩子也得帮忙干活,只有那些还在穿开裆裤的满地撒欢,称得上无忧无虑。
看着这幅田园画卷,洛书的脑海里却响起了一段话: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是群山环绕、隐没于大雾的“雾隐村”,也是武陵渔人误入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