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3年卓西度

第64章 互联网的种子

1994年3月1日,深圳卓氏集团总部38层会议室。

窗外春雨绵绵,室内却气氛凝重。长条会议桌两侧坐满了卓氏集团的核心高管,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首位的卓西度身上。他今天穿了一件深蓝色西装,没打领带,手指有节奏地轻叩着桌面上的文件夹。

"互联网战略投资部?"财务总监林小芸推了推金丝眼镜,声音提高了八度,"董事长,您知道这个部门一年要烧掉多少钱吗?"

坐在她旁边的审计总监周芸立刻接话:"按照您规划的技术团队规模和设备采购清单,第一年至少需要两千万美元。这还只是基础投入!"周芸翻开面前的报表,"而根据我们的调研,国内目前互联网用户不超过一千人,企业用户几乎为零。这笔投资回报周期可能是——"

"永远。"林小芸打断,"董事长,集团现在有十二个正在扩张的业务板块,每个都在嗷嗷待哺。我们为什么要把宝贵的资金投入一个看不见未来的领域?"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几位元老高管交换着眼色,显然支持两位财务负责人的观点。只有苏晚晴安静地坐在卓西度右侧,低头翻阅着文件,神色平静。

卓西度忽然笑了。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角落那台崭新的投影仪旁,插入一张光盘。投影仪嗡嗡启动,在白墙上投出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布满了闪烁的光点和连接线。

"这是全球互联网节点分布图。"卓西度的声音低沉有力,"美国已经有超过两万个商业网站,欧洲也在快速增长。而中国——"他指向地图上几乎空白的那片区域,"还是一片荒漠。"

他按下遥控器,画面切换成一组曲线图:"这是美国互联网用户增长曲线。1990年10万,1992年100万,今年预计突破500万。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各位,这是什么?"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这是未来。"卓西度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个人,"五年内,互联网将连接中国;十年内,它将改变这个国家的商业形态。而卓氏集团,必须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连卓西度的大学同学韦国强也质疑:"西度,恕我直言,您这些预测有什么依据?就凭几张美国人的图表?我们做房地产的知道,中国的商业中心永远是实体店铺,永远是面对面的交易!"

"韦总说得对。"深桂香董事长林小梅轻声附和,"我们餐饮行业最清楚,中国人讲究的是'见面三分情',隔着电脑屏幕怎么做生意?"

质疑声此起彼伏,苏晚晴注意到丈夫的右手微微握紧,这是他压抑怒气的信号。她轻轻咳嗽一声,站了起来。

"各位,请允许我分享一组数据。"她的声音不大,却让嘈杂的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毕竟,作为董事长夫人兼光刻机公司负责人,苏晚晴在集团的地位举足轻重。

她走到投影仪前,替换了一张幻灯片:"这是过去三个月,卓氏通讯旗下大哥大业务的增长曲线——月均23%。而传呼机业务,虽然基数更大,但增长率已经下滑到5%。"她停顿一下,目光扫过林小芸和周芸,"这说明了什么?"

"通讯技术正在快速迭代。"没等别人回答,苏晚晴自己揭晓了答案,"十年前,我们觉得家庭电话是奢侈品;五年前,传呼机风靡全国;而现在,大哥大正在成为商务人士标配。技术的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爆炸式的。"

她看向卓西度,两人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西度对互联网的判断,与他对光刻机技术的布局如出一辙。三年前,当他说中国需要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时,在座各位同样疑惑不解。而现在,我们的首台原型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这番话让几位反对最激烈的高管沉默了。苏晚晴提到的光刻机项目确实是卓西度"疯狂构想"的成功案例——所有人都认为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这种尖端技术,但卓西度硬是从欧洲挖来顶级团队,创造了奇迹。

卓西度接过话题:"你们可以疑惑,但互联网战略投资部下周正式成立,由我直接领导。赵志刚的软件公司将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核心团队,常驻杭州。"

"杭州?"几位高管异口同声。

"没错,杭州。"卓西度嘴角微扬,"那里有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马云。"

会议结束后,高管们鱼贯而出,会议室很快只剩下卓西度和苏晚晴两人。窗外雨势渐大,雨滴敲打着玻璃幕墙,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门。

苏晚晴走到丈夫身后,轻轻按摩他紧绷的肩膀。卓西度睁开眼,握住妻子的手:"晚晴,我能看透一个人本质的能力,从未出错。马云身上有种特质——远见、韧性和感染力。这些比任何合同都可靠。"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俯瞰雨中的深圳:"况且,50万美元算什么?光刻机项目一天的研发费用就不止这个数。我在买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价格便宜得可笑。"

一周后,杭州西湖区文三路的一栋五层小楼挂上了新牌子:"卓氏互联网研究中心"。没有剪彩仪式,没有媒体采访,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摇篮"的机构就这样静悄悄地成立了。

马云站在楼顶天台,望着不远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校舍,心情复杂。一个月前,他还是个为翻译社房租发愁的英语老师;现在,他口袋里装着50万美元支票,身后是一支由卓氏集团顶尖工程师组成的团队。

"怎么,马老师不适应身份的转变?"赵志刚递给他一杯咖啡,笑着问道。

马云接过咖啡,苦笑一声:"赵总,说实话,我压力很大。卓董事长如此信任我,但我甚至不确定该从哪里开始。"

"老板看人一向很准。"赵志刚靠在栏杆上,"他说你是中国最懂互联网的人之一。"

"我?"马云差点被咖啡呛到,"我只去过几次美国,用过几次电子邮件而已!"

赵志刚神秘地笑了:"老板说,懂得多少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看到互联网将如何改变普通人的生活。他说你有一种'用户思维',这是工程师们最缺乏的。"

马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去几周,他几乎每晚都在研读卓西度派人送来的英文资料——从网景浏览器到亚马逊网上书店,从AoL到雅虎。一个模糊的想法正在他脑海中成形:也许互联网真正的力量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它如何重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

"对了,"赵志刚突然想起什么,"老板让我转告你,下周他会来杭州,希望看到一些'具体进展'。"

马云的手指紧紧攥住咖啡杯。50万美元,顶尖技术团队,现在又是限期汇报。卓西度的信任不是无条件的,他需要看到回报。

当天晚上,马云召集了整个技术团队开会。会议室的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各种创意:在线黄页、电子邮件服务、信息论坛...但每一个想法都被他自己否决了。

"不够颠覆,"马云摇着头,"卓董事长要的不是改良,是革命。"

凌晨两点,当其他人都已疲惫不堪时,马云突然跳起来,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中央画了一个大圆圈。

"电子商务!"他的声音因兴奋而颤抖,"不是简单地把商品目录搬到网上,而是重建整个商业交易流程!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联系,不受地域限制,中间环节减少,效率提高十倍!"

技术团队的负责人陈亮皱起眉头:"马老师,这想法太超前了。国内现在连基本的网络支付系统都没有,信用卡都没普及,怎么做电子商务?"

马云却越说越兴奋:"正因为没有,才是机会!我们可以先从信息平台做起,让企业免费发布产品信息,培养用户习惯。等基础设施成熟了,再逐步过渡到交易环节..."

会议一直持续到天亮。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会议室时,一份名为"中国商品交易网"的初步方案已经成形。

一周后,卓西度如约而至。他没有提前通知,独自一人开车来到研究中心,径直走进马云的办公室。

"听说你有了突破?"卓西度开门见山。

马云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黑眼圈显示他这几天几乎没有睡觉。看到卓西度,他立刻站起来,手忙脚乱地整理桌面:"卓董事长!我不知道您今天来,团队其他人还在楼下开会..."

"不用叫他们。"卓西度摆摆手,在马云对面坐下,"我就想听听你一个人的想法。"

马云深吸一口气,然后像打开了闸门一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电子商务构想。讲到激动处,他站起来在白板上画示意图,语速快得几乎听不清。

卓西度安静地听着,表情越来越满意。当马云终于停下来喘气时,他轻轻鼓起了掌。

"完美。"卓西度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这正是我想听到的。不过..."他话锋一转,"你考虑过如何盈利吗?"

马云愣了一下:"初期可以靠会员费,企业付费发布更详细的信息..."

"不,长远来看。"卓西度打断他,"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交易数据。想象一下,当你知道全国哪些商品在哪些地区最受欢迎,哪些企业信用最好,哪些产品存在季节性波动...这些数据的价值远超任何会员费。"

马云眼睛瞪大了:"您是说...大数据?"

这个词在1994年几乎不存在,但卓西度自然地点点头:"准确地说,是数据驱动的商业智能。不过那是后话了。"他站起身,拍了拍马云的肩膀,"先把平台做起来,从最简单的开始。我给你再加50万美元预算,半年内我要看到一万家企业入驻。"

马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卓西度走到门口,又回头补充道:"对了,别叫'中国商品交易网',太直白了。我建议叫...阿里巴巴。小商品,大市场,芝麻开门,明白吗?"

马云怔在原地,这个他从未听过的名字却莫名地击中了他。等他回过神,卓西度已经离开了办公室。

楼下,赵志刚正在车里等待。见卓西度出来,他立刻打开车门:"怎么样,老板?"

卓西度坐进车里,脸上露出罕见的满足表情:"志刚,记住今天。十年后,人们会说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是从这里开始的。"

车子驶离研究中心时,卓西度透过车窗,看到马云正站在楼顶天台,对着初升的太阳挥舞手臂,像个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回深圳后,"卓西度对赵志刚说,"把互联网投资部的预算提高到五千万美元。另外,联系美国那边的团队,我要收购一家叫'网景'的小公司。"

赵志刚惊讶地看了老板一眼:"网景?做浏览器的那家初创公司?"

"对。"卓西度闭上眼睛,"还有,准备一份名单,列出所有你能找到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华裔博士生。特别是...一个姓李的年轻人。"

雨又开始下了,车窗上的水珠将外面的世界扭曲成模糊的色块。卓西度知道,他刚刚播下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