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3年卓西度

第73章 虚拟帝国的种子

廖琪男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代码,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三个月来,他的团队按照卓西度的指示对"元宇宙"石器时代版本进行了全面改进,但昨天的压力测试结果令人沮丧——同时在线人数达到5000时,服务器响应速度明显下降。

"卓总下午就要来看进度了,"技术总监张明远声音沙哑,"我们是不是应该先降低预期?"

廖琪男刚要回答,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卓西度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位陌生面孔。

"介绍一下,"卓西度指向身旁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这位是清华大学分布式计算专家周明教授。"又指向另一位年轻女性,"这位是林雪,我们卫星通信项目的核心工程师。"

廖琪男连忙起身握手。卓西度直奔主题:"听说服务器有瓶颈?"

"是的,卓总,"张明远调出测试数据,"当玩家互动频繁时,延迟会明显增加..."

卓西度接过鼠标,快速浏览代码架构。"问题出在中央服务器负载过重,"他转向周明,"周教授,您看能否采用分布式架构?将地图分区,由不同服务器处理不同区域的数据。"

周明推了推眼镜:"理论上可行,但区域边界的玩家互动会是个挑战。"

"用异步数据交换,"卓西度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网状结构,"玩家在边界活动时,数据通过高速缓存中转,不必实时同步所有状态。"

林雪补充道:"我们的卫星通信项目正在测试新型数据压缩算法,或许可以应用在这里。"

会议持续了三小时。结束时,服务器架构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解决方案。卓西度最后说:"两周后我要看到一个能支撑10万同时在线的版本。"

廖琪男欲言又止。卓西度拍拍他的肩膀:"我知道时间紧,但11月11日是个特殊日子——我儿子的三岁生日,也是'元宇宙'公测的理想时机。"

---

### 1997年11月5日 上海浦东卓氏公馆

凌晨三点,卓西度在书房审阅"元宇宙"经济系统设计文档。突然,手机震动起来。

"卓总,我是值班医生,"电话那头声音急促,"卓然少爷高烧40度不退,苏总已经送他来医院了。"

卓西度合上笔记本电脑,五分钟后就到了地下车库。驶往医院的路上,他拨通了廖琪男的电话:"交易系统的测试结果如何?"

"卓总?现在可是凌晨..."廖琪男迷迷糊糊的声音传来。

"玩家间的物品交易是虚拟经济的基石,"卓西度转动方向盘,"我看了你们的设计,缺少一个关键要素——货币。"

"货币?石器时代哪有货币..."

"以物易物效率太低,"卓西度解释,"可以设计一种原始货币,比如特殊的贝壳或石头,稀有但可获取。就叫'石币'吧。"

医院急诊室的灯光刺眼。苏晚晴抱着三岁的卓然坐在输液区,孩子的小脸通红。

卓西度挂断电话,快步走过去:"医生怎么说?"

"病毒性感冒,"苏晚晴疲惫地说,"肺部有点感染,需要住院观察。"

卓西度轻抚儿子滚烫的额头,掏出手机发了条短信,然后坐在妻子身边:"今晚我留在这里。"

苏晚晴看着他依然握在手中的手机,叹了口气:"你人在这里,心还在公司。"

卓西度沉默片刻,将手机关机塞进口袋:"现在只有你们。"

凌晨五点,卓然的体温终于开始下降。卓西度站在病房窗前,看着东方渐白的天空。他想起了"元宇宙"中那个简陋的日出日落系统——那是他亲自要求添加的功能,为了让虚拟世界更有真实感。

"西度,"苏晚晴轻声说,"你去休息会儿吧,这里有我。"

卓西度摇摇头,从包里取出笔记本电脑:"我等会儿有个重要会议,先准备一下。"

苏晚晴无奈地笑了:"你总是这样...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你对待那个虚拟世界比现实还认真。"

卓西度敲击键盘的手指停顿了一下:"因为未来在那里。"

---

### 1997年11月11日 深圳卓氏游戏公司总部

"元宇宙"公测发布会现场人头攒动。廖琪男站在后台,不停擦汗。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万,同时在线人数达到2.3万。

"服务器负载65%,运行平稳,"张明远汇报道,"交易系统已经完成第一笔'石币'交易——玩家'猎手'用200石币购买了'农夫'的一把石斧。"

卓西度点点头:"社交功能呢?"

"已经自发形成了17个部落,最大的有80多名成员。"

发布会正式开始。卓西度走上舞台,背后大屏幕展示着"元宇宙"的游戏画面。

"今天,我们不只是发布一个游戏,"他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我们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成长——从石器时代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革命...最终,它将成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宇宙。"

台下闪光灯不断。有记者提问:"卓总,以目前的网络条件,这样的虚拟世界是否太过超前?"

卓西度微笑:"正因为超前,才有价值。十年前,有人说个人电脑是玩具;五年前,有人说互联网是泡沫。卓氏集团正在建设的卫星网络,将在三年内覆盖亚太地区,为'元宇宙'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发布会结束后,卓西度收到一条加密信息:【卫星测试成功,第一组三颗低轨通信卫星运行正常】。他回复:【加速部署,明年至少发射12颗】。

当晚,"元宇宙"同时在线人数突破5万。卓西度在办公室里看着实时数据流,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已经有玩家开始专门收集稀有物品,显然是看准了未来升值空间。

"虚拟经济的雏形..."他喃喃自语,随即拨通了财务总监林小芸的电话:"成立一个小组,研究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机制。要低调进行。"

---

### 1997年12月24日 香港维多利亚港

圣诞夜,卓西度一家在游艇上庆祝。三岁的卓然已经恢复健康,正在甲板上追逐一只气球。苏晚晴走到丈夫身边,递给他一杯香槟。

"听说'元宇宙'已经有20万用户了?"她问。

卓西度点头:"比预期快了三倍。最活跃的是18-25岁群体,平均每天在线4小时。"

"你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苏晚晴望向远处灯火璀璨的香港岛,"但别忘记眼前这个。"

卓西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港湾两岸,卓氏集团的标志随处可见——卓氏通讯的广告牌、卓氏酒店的霓虹灯、卓氏超市的巨幅促销海报...

"那不是我的世界,"他轻声说,"只是我的画布。"

卓然跑过来,举着一幅蜡笔画:"爸爸看!这是我画的宇宙!"

画纸上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形,周围散布着许多小点。卓西度突然怔住了——那像极了"元宇宙"的概念图:一个中心世界,周围环绕着无数可能性。

他抱起儿子,指向夜空:"看,那是真实的星星。但在爸爸创造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星星。"

苏晚晴望着父子俩,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她知道丈夫的野心不止于商业成功,他正在构建的东西,或许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一个母亲,她只希望儿子能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长大。

游艇缓缓驶向港湾深处,香港的灯火在身后渐渐远去,如同现实世界在数字浪潮中的背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