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合作
2005年7月 苏州·卓氏生命科学研究院
张维的钢笔在《自然》杂志的扉页上戳出一个漆黑的墨点。他的目光死死盯着那篇题为《y因子:一种新型端粒酶激活剂的发现与机制研究》的论文,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
实验室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却驱不散七月苏州的闷热。论文通讯作者一栏赫然写着"艾琳娜·科瓦尔斯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衰老研究所"。
"这不可能......"张维摘下眼镜,用白大褂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论文中的电镜图像、基因序列比对、甚至是实验小鼠的寿命曲线,都与他们尚未发表的"卓氏因子"研究相似度高达90%。
助理研究员小林端着咖啡推门而入,看到导师铁青的脸色吓得后退半步:"教授,您没事吧?"
"立即召开全体会议。"张维的声音像是从冰窖里传出来的,"另外,准备一份完整的实验数据比对报告,两小时内我要看到。"
当卓西度的专机降落在研究院停机坪时,夕阳正将太湖染成血色。他大步穿过走廊,实验室的自动门向两侧滑开,二十多名研究人员齐刷刷站起来,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张维将两份报告并排放在观察台上。左边是《自然》杂志的论文,右边是他们准备在《细胞》投稿的《卓氏因子研究报告》。
"从时间线上看,nih团队比我们早三个月发现y因子。"张维的激光笔在时间轴上跳动,"但关键突破——解决端粒酶过度激活导致癌变的问题,我们比他们早两周完成。"
卓西度拿起放大镜,仔细比对两组基因序列。显微镜下的画面让他眉头微挑——美国人用的Crispr基因剪辑路径与卓氏团队截然不同,却殊途同归地找到了相似的解决方案。
"有没有可能是数据泄露?"财务总监林小芸忍不住问。
网络安全主管周芸立即调出系统日志:"所有核心数据访问都需要我的生物识别授权。过去半年没有任何异常访问记录。"
"不需要查这个。"卓西度突然开口,手指点在论文致谢部分,"看这里,科瓦尔斯基团队感谢了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提供的基因库支持。"他转向张维,"你们用的什么基因样本?"
张维愣了一下:"我们...买断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1987-2003年的全部端粒研究样本。"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两个团队从完全不同的原始材料出发,使用不同的技术路径,竟然在人类抗衰老研究这个赛道的最后百米处并驾齐驱了。
卓西度突然轻笑出声:"科学史上这种同时发现还少吗?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进化论..."他合上杂志,"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玻璃幕墙外,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下。实验室的应急灯自动亮起,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淡蓝色的阴影。
第二天清晨,卓西度正在研究院顶楼的临时办公室审阅专利文件,张维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卓总,您应该看看这个。"张维打开skype视频界面。画面里是一位金发女性,约莫五十岁年纪,浅灰色眼睛在无框眼镜后闪着锐利的光。
"科瓦尔斯基博士?"卓西度挑眉。
"卓先生,久仰。"视频里的女科学家英语带着轻微的波兰口音,"请原谅冒昧联系。我猜您现在桌上也放着我们的论文。"
卓西度不动声色地将《自然》杂志推到镜头前:"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博士。"
"彼此彼此。"艾琳娜扶了扶眼镜,"我的团队今早分析了你们刚公开的小鼠实验数据——不得不说,你们解决dnA甲基化问题的方法很优雅。"
张维惊讶地看向卓西度:"我们没公开过甲基化数据..."
"是通过你们申请的专利文件反推的。"艾琳娜露出歉意的微笑,"nih的律师团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视频两端陷入短暂的沉默。太湖上的晨雾正被初升的太阳染成金色。
"直说吧,博士。"卓西度十指交叉放在桌上,"您想要什么?"
艾琳娜的表情变得严肃:"科学史上,像这样两个团队独立做出相同突破的情况很少能善终。通常结局是旷日持久的专利战,直到某项研究被资本埋葬。"她停顿了一下,"但这次涉及的是可能改变全人类寿命的技术。"
窗外,一只白鹭掠过湖面,在水上留下转瞬即逝的涟漪。
"您提议?"卓西度问。
"联合发表一篇论文,共同署名。"艾琳娜的声音变得坚定,"然后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国际长寿研究会,将基础研究成果向全球公开。"
张维倒吸一口冷气。这意味着卓氏集团投入的数十亿研发资金可能无法独家垄断收益。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卓西度突然问道:"博士,您父亲是波兰人?"
艾琳娜明显愣了一下:"是的,1944年华沙起义的幸存者。"
"我祖父也是二战幸存者,南京。"卓西度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这里有份有趣的数据: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20个国家,未来十年在抗衰老药物上的投入预估。"他将文件转向镜头,"您猜怎么着?没有一家药企的预算能支撑后续临床试验。"
艾琳娜的眉头渐渐舒展:"您是说..."
"卓氏可以出资建立国际研究基金,但必须保留商业开发权。"卓西度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各取所需——你们要学术声誉,我们要合理回报。"
视频两端再次陷入沉默。张维看到导师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而屏幕里的艾琳娜正无意识地转动着左手婚戒——那是科学家陷入思考时的典型动作。
"我需要和nih伦理委员会商量。"艾琳娜最终说道。
"当然。"卓西度微笑,"顺便一提,我们下周将在《细胞》发表灵长类动物实验数据。如果您有兴趣合作..."
通话结束后,张维终于忍不住:"卓总,这等于把七年研究成果拱手让人!"
卓西度走到窗前,望着湖面上繁忙的渔船:"张教授,你读过《双螺旋》吗?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读过,但他们..."
"当年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加州理工鲍林实验室的竞争,差点让人类晚十年理解生命密码。"卓西度转身时,晨光在他轮廓上镀了一层金边,"现在我们有更重要的敌人——时间本身。"
当天下午,研究院收到nih衰老研究所的正式公函,提议组建联合工作组。与此同时,卓氏法务部启动了全球专利布局的应急方案。
三天后,当艾琳娜团队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等候在vip通道的除了卓氏集团的接待人员,还有《科学》《自然》等顶级期刊的记者。在闪光灯下,两位曾经隔空较劲的科学家第一次握手——张维注意到艾琳娜的右手食指有长期使用移液器留下的茧子,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新闻发布会后,卓西度在私人会客室递给艾琳娜一份合作草案。波兰女科学家翻阅到资金预算部分时,突然抬头:"这个数字...比nih全年预算还多30%。"
"钱不是问题。"卓西度啜饮着龙井茶,"问题是,博士您愿意担任这个国际合作项目的首任科学总监吗?"
茶杯与托盘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艾琳娜的眼镜片上反射着草案扉页的金色徽标——那是卓氏集团新设计的标志:dnA双螺旋环绕着东方古老的太极图案。
"有个条件。"艾琳娜放下文件,"所有临床试验数据必须实时共享给who。"
卓西度微笑着伸出手:"这正是我要的下一条条款。"
当夜,卓氏集团官网更新了头条新闻:《卓氏生命科学与美国nih达成历史性合作》。配图中,张维和艾琳娜站在基因测序仪两旁,背后是卓西度模糊的身影——这位商业巨子刻意站在焦点之外,就像他过去二十年在无数科技突破中扮演的角色:那个搭建舞台的人。
太湖的夜雾渐渐升起,笼罩着研究院玻璃幕墙上闪烁的基因序列投影。在人类对抗衰老的漫长战役中,今晚或许只是某个脚注的诞生时刻。但对卓西度而言,这标志着一个更宏大的转变——从商业帝国的缔造者,到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在返回上海的直升机上,他收到妻子苏晚晴发来的消息:"儿子的科学作业是'最敬佩的科学家',他选了张教授和一位波兰女士的合影。"
卓西度望着舷窗下灯火璀璨的长三角城市群,突然想起1994年那个决定组建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深夜。那时刚出生的卓然在摇篮里安睡,而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能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端粒酶"三个字了。
科学的长跑从不在乎谁先起跑,只在乎谁能坚持到看见曙光。
重生后又过了22年了呢,前世的那个想法,现在有条件实施了,毕竟,计算机已经能够识别图形和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