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整合部队,谈何容易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裕仁的声音透着一股寒意。

“帝国此刻需要的是哀兵!是知耻而后勇的决心!”

他踱回多田骏面前,眼神锐利如刀:“多田君,你见过弹簧吗?”

多田骏一愣,不明所以,但还是恭敬地回答:“嗨,见过。”

“弹簧被压得越紧,积蓄的力量就越大,反弹起来也就越猛烈!”裕仁的声音陡然拔高,冷然道:“现在支那人以为他们胜利了,他们会骄傲会自满!而帝国就要像这被压紧的弹簧,承受暂时的压力和痛苦!”

“我们要让每一个国民都感受到这份压力,这份耻辱!当这份压力积蓄到顶点,当帝国上下同仇敌忾,哀愤之气充斥四岛,就是我们反弹的时刻!”

“到那时,我们要集中全部力量,一举摧毁金陵之敌,尤其是那个李云霄!”

“只要彻底碾碎了支那人此刻的希望,只要让那个李云霄身死名裂,支那人的精神支柱就会彻底垮塌!他们的抵抗意志就会土崩瓦解!”

“这,才是彻底征服支那的关键!”

多田骏恍然大悟,背脊却渗出冷汗。

原来陛下是要行险!

先让中国举国欢庆,将那个李云霄捧上神坛,然后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彻底毁灭,从而彻底击垮中国人的信念!

这计策不可谓不毒辣,但风险也极大。

“臣明白了。”多田骏深深鞠躬。

“陛下的深谋远虑,非臣所能及。”

“那么,就去办吧。”

裕仁挥了挥手,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道:“立刻去nhk,务必将金陵的真实战况,原原本本地播报出去!”

“嗨!”多田骏领命,沉重地退出了房间。

与此同时,武汉行营,作战大厅。

气氛同样凝重,但与东京皇居的死寂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焦灼的期待。

巨大的收音机摆放在大厅中央,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其上。

当陈怡那清晰的声音通过电波传来,播报金陵守军取得辉煌胜利,歼灭日军近两万人,缴获大量重武器的消息时,整个大厅先是陷入了一瞬间的寂静。

紧接着,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赢了!我们赢了!”

“金陵守住了!”

“天佑中华!”

常校长激动得浑身颤抖,猛地从座位上站起,难以置信地抓住旁边白建生的胳膊:“健生!你听到了吗?我们…我们真的…在金陵打赢了?!”

他甚至有些语无伦次,眼眶泛红。

这段时间,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金陵几乎被认为是必失之地,他甚至做好了迁都重庆后,金陵失守的最坏打算。

这突如其来的大捷,如同久旱甘霖,让他几乎喜极而泣。

白建生、刘斐等一众高级将领同样面露激动之色,但相比之下,他们还保持着一丝理智。

“校长,确实是大捷!”

白建生的声音也带着兴奋道:“广播里报出的日军番号和缴获细节如此清晰,绝非虚构!李云霄!他真的创造了奇迹!”

常校长连连点头,激动地来回踱步:“好!好啊!奇迹!真是奇迹!”

他停下脚步,目光炯炯地看向白建生和刘斐:“健生,敬农,你们说说,金陵这一仗打赢了,对接下来的战局,有何影响?我们…我们是不是可以守住金陵了?”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希冀。

刘斐上前一步,神情却不像其他人那般狂喜,反而带着几分凝重。

“校长,金陵大捷,固然振奋人心,也确实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但是……”

刘斐话锋一转,缓缓道:“卑职以为,金陵的危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无论是依托现有阵地组织反击,还是继续坚守,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常校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追问道:“敬农,为何如此说?”

刘斐沉声道:“校长,李云霄此番能取得大捷,固然有其指挥得当、将士用命的因素,但也有日军轻敌冒进、兵力分散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他指挥的是原本建制完整的精锐部队。”

“而现在,金陵城内外,汇集了我们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十几万大军。”

“这些部队,番号虽多,但大多被打散,建制混乱,兵员、武器、粮弹都严重不足,士气也相对低落。”

“想要将这些溃兵重新组织起来,恢复建制,形成有效的战斗力,绝非一日之功。”

“指挥这样一支庞大而混乱的军队,与指挥数个建制完整的精锐师,完全是两码事。”

“这才是我们接下来守卫金陵,或者组织反击的最大障碍!”

刘斐这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常校长心中的狂喜,他的脸色肉眼可见地阴沉下来。

他厌恶地瞥了刘斐一眼,觉得此人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些丧气话,扰乱军心。

“敬农此言差矣!”

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察言观色,立刻站出来反驳,“李云霄既然能在仓促之间,指挥部打出如此辉煌的战绩,足以证明其卓越的指挥才能。”

“我相信,以李云霄的能力,整合金陵城内的部队,重建指挥体系,也并非不可能!”

刘斐摇了摇头,坚持己见:“慕尹兄,此一时彼一时也。”

“整合数个建制完整的精锐师,与整合十几万来自不同部队、被打散了建制的溃兵,其难度有天壤之别。”

“后者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各级军官去填充骨架,去逐级恢复指挥。”

“请问,这十几万溃兵之中,我们能立刻找出多少合格的营长、团长,乃至旅长、师长?”

钱大钧闻言,倒是点了点头:“敬农所言,军官确实是关键。”

“不过,据我所知,从淞沪撤下来的部队虽然损失惨重,但其中不乏黄埔出身、经验丰富的尉级、校级军官,基层骨干还是有的。”

刘斐立刻追问:“基层军官自然有一些,但十几万大军,光有基层军官如何够用?”

“难道不需要营长、团长来指挥他们吗?”

“难道不需要旅长、师长来统筹协调吗?”

“这些能够撑起整个指挥体系的中高级军官,我们现在金陵城内,又有多少?”

钱大钧被刘斐一连串的反问问得哑口无言,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刘斐轻轻叹了口气:“金陵城内,现在最缺的就是成体系的指挥骨干。”

“没有足够的合格军官去层层落实命令,李云霄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这十几万溃兵捏合成一个拳头,建立起有序高效的指挥体系。”

常校长的脸色彻底垮了下来,难看得如同锅底。

作战大厅内,刚刚还因胜利而激荡的欢呼声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凝重。

刘斐最后总结道:“没有有效的指挥体系,这十几万大军就是一盘散沙,徒有人数,却无战力。”

“一旦日军重整旗鼓,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我们现在这种混乱的状态,恐怕仍然难以抵挡,常规作战,不堪一击。”

大厅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每个人的心头都仿佛压上了一块巨石。

就在这时,作战大厅厚重的木门外,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身影——陈立夫和戴雨浓。

两人在门口相遇,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急切。

“立夫兄先请。”戴雨浓微微欠身。

“雨农兄客气了,还是一起进吧。”陈立夫也客套了一下,两人不再谦让,并肩快步走进了大厅。

“校长!”

“校长!”两人走到常校长面前,齐齐立正行礼。

常校长抬起头,看着自己这两位心腹干将,强打精神问道:“是立夫和雨农啊,有什么事吗?”

陈立夫抢在戴雨浓之前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校长!金陵急电!”

常校长精神猛地一振,几乎是立刻坐直了身体,急切地问道:“哦?金陵来的电报?快说说,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