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开始发展
战争期间,爱因斯坦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由于食品短缺,他曾因营养不良卧床不起,甚至需要友人接济。
尽管如此,他仍坚持研究,在1914至1918年间发表了59篇论文,包括广义相对论的奠基之作。
奈何因为战争导致国别的敌对,他的研究被国际社会贬斥的一文不值。
事实上,就现在来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有什么的,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所以被钟明带上船时,还有些拘束,感觉自己不值得钟明这种大人物这么款待。
弗里茨·哈伯的想法跟老爱差不多,他发明了哈伯-博世工艺,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氢气和大气中的氮气催化形成氨,这一发明使大规模生产氮肥成为可能,对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巨大。
然而,他曾在战争中利用化学制作毒气,推动了化学战,堪称是罪孽滔天,听闻战败,正惶惶不可终日呢,钟明就满含微笑地敲响了他家的门。
除了这俩人之外,钟明还找到了很多人。
比如莉泽·迈特纳。
这俩人合作发现了镤元素,首次揭示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嬗变规律。
再比如奥特·哈恩。
做为迈特纳的好友,他正努力在进行镭元素提纯研究。
没人知道,这些研究将会为日后的核裂变奠定基础。
再比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普朗克。
研究黑洞的史瓦西,研究x射线的威廉·康拉德·伦琴。
钟明把能记得名字的,能找到的科学家们抄底了,或威逼,或利诱,一股脑请上了船。
回去之后。
钟明就划了一大块地给他们,准备建造一个综合的科研中心,包括实验室、研究场所、配套生活设施等等。
新的大学也同步建立,开设化学、物理、天文、气象等学科,聘请这些人当教授,让他们有心思了就去教教年轻人,也能为自己培养几个打下手的嘛。
钟明打得旗帜是“科学无国界”,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过来,道国将会给予最好的待遇。
科学家嘛,谁还没几个好友,他们到地方后发现自己的待遇确实不错,虽然有些水土不服,但很快就习惯了。
特别是钟明有事没事就来找他们聊天。
那叫一个嘘寒问暖,吃不吃的惯,住的咋样,还需要什么科研设备?
有什么不满意,当即就改,缺什么设备,转头就买了回来。
现在这段时间,钟明基本满世界都是朋友,朱尔典、高卢、酒鬼、每粒坚果。
基本秩序谈完,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发展,买些基础设备还是很容易的。
因此呢,科学家们就呼朋引伴,“科研圣地,人傻钱多,速来!”
钟明来者不拒。
科研中心和大学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到来的科学家们也迅速融入其中。
林明恩旗下的工厂铺太大了,便主动进行了资产拆分,大部分都让钟明收归国有,少部分仍旧自营。
钟明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地开始规划。
化肥的出现,对农业社会来说等同于x10。
道国现在还是农业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许多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刚刚得到地的农民开始接触化肥、农用机械等新事物。
当化学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化肥时,钟明还去参与了剪彩,第一代拖拉机出来后,钟明亲自命名为“蚕豆式”农用机械。
当然,民间不认这名字,因为拖拉机主要作用是“拖”和“拉”,所以就叫拖拉机。
张麻子亲自带人去叶子岛进行了交接仪式。
某葡萄也在随后退出神州。
至此,江山尽复。
张麻子回来后,说看东瀛那样子,颇为不满。
钟明嗤之以鼻。
不满?
憋着!
有本事露头试试。
看秒不秒你就完了。
正愁没理由呢。
现在不搞他们,是因为道国现在有千头万绪要发展。
工业、科学、农业等等。
钟明没心思管他们,反正看样子,世界上矛盾还是不少,他现在只想先把内功练好,有啥仇,二十年后再一并报了。
张麻子回来后,配合丁凛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剿匪行动。
两百万大军分散各地,四处出击,迅速剿灭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
茅山牵头的三教第一次团建活动也是声势浩大,石坚带着人四处打击不听话的教派,除掉一些散落在各地的邪门歪道。
拔除古墓、尸坑中的安全隐患。
钟明则组建了道国的玄学反应部门。
由阿东、阿西、黄卫华等人为主干,吸收了佛教、新儒教的一些弟子,组成了道国镇魔司。
做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玄学难免会迎来一波大兴,那些弟子晋升时,必定会引发一些灾难,妖魔鬼怪肯定会多起来。
镇魔司就是负责解决这些事的。
从另一方面看,这是在帮那些突破境界的弟子护法。
神州一切都在欣欣向荣。
商业更是发达起来,通过港口与西方世界贸易,导致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
通过关外与酒鬼的合作,让关外也变得发达起来。
为了平抑地区的不平衡发展,钟明大力发展基建,通过以工代赈的转移支付方式,帮助黄泛区恢复生产秩序。
同时从世界各地购买粮食,在黄泛区建立粮仓,准备应对洪水之后即将到来的饥荒。
见到粮仓里逐渐充实起来的粮食储备,百姓原本恐慌的心便恢复了平静。
现在钟明处于一种缺钱与不缺钱的叠加态中。
一方面,朱尔典和布鲁斯都得按时给道国缴纳“岁币”,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比起来,道国富得流油。
另一方面,他想要做的事太多,到处都需要钱,多少钱都不够花。
要想富,先修路。
神州太大了,光把公路、铁路、桥梁等基本交通基建做完,就需要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
黄泛区现在还没办法种粮食,流民倒是都能转化为工人,可做为农业大国,见天进口粮食不太好看。
想要粮食丰收,就需要建化学工厂,生产化肥。
还是那个问题,道国太大了!
多少工厂都跟杯水车薪似的。
看起来可怜极了。
为了大力支持兴建工厂,钟明打算搞一个铁矿和钢材的协议。
修修改改还没写完,就收到消息。
东瀛出事了。
他们没敢跟钟明龇牙,就自己跟自己较劲。
之前东瀛怎么也是跟布鲁斯打过一场的,看起来是战胜国。
可为什么战胜国还要割地?
他们感觉很屈辱!
于是学生们走上了街头,宣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软弱的政府没为国家争取到应有的权益。
这时候,钟明正准备裁军。
和平时期,维持两百万军队有点太多了,留个百八十万常备军就行。
而裁军后,势必有巨量的陈旧武器需要处理。
就算放仓库里生锈,也浪费的不行。
过惯了苦日子的钟明有些心疼。
就是东瀛这弹丸之地,能消化得了这么多装备吗?
钟明的目光在世界地图上逡巡,思考能在哪里挑起战争,好让自己卖些装备。
虽然这个想法很不道德,但是挣钱啊。
军工厂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新装备,淘汰下来的旧装备总不能融了,肯定得卖出去回血。
坦克工艺基本成熟了,那自行车也可以卖了,不知道酒鬼会不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