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临时营地

雪还在簌簌地下,陈常青几人总算是在傍晚时分赶到了大队伍的临时宿营地。

“你们几个混小子,一个个不怕死吗?”

刘三叔作为游击队里年纪最大的那位,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姗姗来迟的陈常青几人。

如果不是队伍需要,他是怎么都不会同意陈常青独自一人留下打阻击的。

在他看来,那和以卵击石没有什么差别。

更何况后来队伍里的其他几个小年轻,一个个趁着他忙着避难队伍里的事情,相继折返回去找人。

按照八路军同志们的话来说,好像是叫什么“无组织,无纪律”。

刘三这一遭算是彻底明白八路军同志这句话是什么个意思。

面对刘三叔带着关心意味的斥责,三个年纪小的“嘿嘿”一阵傻笑,就纷纷溜之大吉,留着陈常青站在那里,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无奈之下,陈常青就像是想到什么绝妙的主意一般,把背在身后的两条三八大盖中的一条三八大盖给拿了出来。

“刘三叔,这是你的,今天我缴获的。”

其他几个小子在的时候,刘三还能一起混着说道几句。

可当只有陈常青一人的时候,刘三却是不好再板着脸。

“鬼子这枪,保养的不错。

八路军说过,这枪易上手,适合力气小的使用。

可惜就是缺少子弹的供应,否则可以让那几个小崽子多练练枪法。”

刘三仔细地看了一遍手中的三八大盖,顺带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经过今天鬼子的扫荡,刘三算是看出来了,游击队的成员还是少了些。

不说阻击敌人,就是维护好进山的队伍,人手少了都不好办,今天为了带好这队伍,他刘三差点没把嗓子给吼冒烟了。

“这里还有些缴获的子弹。

刘叔你看着给安排。”

陈常青把早早准备好的四百颗子弹拿出来交给刘三。

本来系统给的是五百颗三八步枪用的6.5毫米子弹,陈常青和敌人周旋的时候用了十多发,剩下是四百多发。

可这系统除了完成任务后得到子弹补充外,系统商城里根本没有卖。

想到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各种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补充的困难程度,陈常青还是决定给自己留下一些子弹以防不时之需。

见到有四百颗子弹那么多,刘三脸上露出了明显的喜色。

“队长你这回可是真捞着了,人家八路军一个班甚至一个排都未必有咱们子弹多。

现在咱们枪也有,干脆拿出一些来让石头他们三个也练练准头,省得让你单枪匹马去对付鬼子。”

刘三已经想好,等鬼子的扫荡过去,三溪村的游击队就该多招几个人过来。

考虑到三溪村人口不多的问题,他甚至已经想好到距离三溪村最近的溪下村招人。

反正溪下村也姓陈,正所谓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更何况三溪和下溪本来就是同一个祖宗分出来的两兄弟形成的两个小村落,村里也不介意多一两个下溪陈来游击队里吃饭。

对于刘三的安排陈常青没有反对。枪法除了像他这样开挂的之外,其余基本都是靠大量子弹喂出来的。

多拿出几发子弹让陈石头几人练练枪,好歹让他们今后遇见敌人能够有自保的本事。

下雪的时节,还得猫在这深山里,周身连个遮风挡雪的地方都没有,陈常青分明可以看到许多人都冻得脸青口唇白,浑身直哆嗦。

“石头,这么下去不行啊!

再这么冻下去,不等鬼子进山队伍里的老人和小孩只怕都得先冻死去。

你赶紧招呼人,把火生起来煮点热水热粥……”

“不能生火!”

陈常青话还没说完,一旁巡视过来的刘三便连忙开口阻止道。

见陈常青不解,刘三开口解释道。

“鬼子有望远镜会在夜里观察山上的情况,咱们虽是进了山,可终究没有到安全的地界。

咱们也就靠着鬼子不熟悉山路岔道,才能屡次躲过鬼子的追踪。

这鬼子要是夜里见到咱们得篝火,明天就得追着山路跟上来。”

刘三的话让陈常青心情异常沉重,这么多人顶着雪花在山里过夜……

“队长,你刚从国外回来不久,没有跟着大家一起进山躲过鬼子不知道情况。

大家这都习惯了,也早有应对的办法。

阿牛已经带着其他人去找搭建窝棚的材料了。

很快就能搭出窝棚来当雪花,草席子都在独轮车上备着呢。

只要框架搭起来,再把草席子往上面一铺当个顶盖,雪就不会落到人身上了。”

一旁的陈石头也帮腔说道。

“到时候再给窝棚四周弄点遮挡的板子,大家伙自己就会把火升起来。”

听陈石头这么一说,陈常青原本有些沉重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再往人群里那么一细看,果然可以看到山道两边都有影影绰绰的人在低着头拾捡柴火,想来乡亲们早已在历次的鬼子扫荡中总结出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经验。

“是我有些想当然了,以后还要靠你们多提醒我。”

“放心吧堂哥,以后你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来问我们。”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临时宿营地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很快就被搭建了起来。

就如刘三所说,大家伙对于宿营的所有事情都已经有经验。

当遮挡的棚子弄好后,临时的炉灶也开始燃起了熊熊烈火。

早已安排好的妇人们很快就从各村村长那里领到集体的粮食开始做起了晚饭。

因为夜里要在没有房子遮挡的野外度过,所以晚饭做得浓稠了许多。

这在平日里,大家根本舍不得这么吃粮食。

现在是没办法,这么冷的天如果没有更多的粮食吃进肚子里,让身子更加暖和,只怕很多人要受不了。

游击队五人也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碗稠粥,筷子插在上面都不会倒下的那一种。

这可把陈石头几个小年轻给高兴坏了。

平日在村里,可很少有机会能够吃上这样一碗稠粥。

很快,整个营地开始弥漫着一股粮食的香味,唏哩呼噜的吃粥声在整个营地里响成一片。

折腾了一天,陈常青也早已饿得不行,端起手里的粥跟着大伙一起唏哩呼噜的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