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道同行

静室内。

陈云当真感到很是疑惑。

别人想要感应到某一条大道,穷极一生也不大可能。

自己到目前为止感应到过两条大道。

前一条不知名大道只能隐隐约约隔了许久感应到一次。

而这“平等大道”,刚刚才在斗法时感应到。

回来后,没多久,居然又一次有希望感应到?

陈云当真觉得不可思议,也有点儿想不明白。

正纳闷间,他忽然想到了佛教一位高僧说过的话。

那位高僧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医僧,叫做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写道:“‘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进一步来说,这个“正道”是指什么?

就是平等大道。

这个平等从哪来?

平等一相,有一相才有平等,无差别。

一相从哪来?

是从无相里面来,无相就是空。

是要证到空性才有大平等心的。

没有证到空性的人绝对是分别心。

这种大平等就是大道。

平等就是大乘的这种特点。

大乘平等道也就可以称之为正道。

这虽然是用佛教的理念在阐述平等大道,但实际上道教对于“平等”的理念更为丰富。

那为什么陈云想到佛教昙鸾大师的这番话呢?

很简单,他觉得自己能够屡次沟通平等大道,极有可能和自己修炼了佛教的丈六金身有关。

丈六金身是佛的三身之一。

指变化身中的小身。

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

陈云曾经在日月潭洞天时,曾经险些证得真身如来。

而如来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

所以有些不懂《西游记》的,胡扯什么如来佛祖是菩提祖师“如”字辈的徒弟,完全是一点文化都没有。

这些都没什么。

有什么的事情是,陈云虽然没有证得真身如来,但是境界短暂的抵达到过,感应到了真如之道。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与如常,叫做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也就是说,真如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平等之道,可以进行互通。

陈云本身是道家中人,理念就是“平等”。

他又是现代社会转世重生来到了此方世界里,对于“平等”的理念尤为深刻。

三者一结合,使得他冥冥之中感悟到了何为“平等”的真谛。

自然,当他第一次感应到“平等大道”以后,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要不要进去随他意愿,而不是像别人那样感应到大道好似看见流星,错过了就很难再追寻。

“原来如此。”

陈云大致明白自己为何能够屡屡感应到平等大道了。

想明白以后,他知道自己只要努力感应,不论隔了多久,以后依旧能够感应得到平等大道。

即,如果他要走平等大道证“大罗”的话,事情将会变得非常简单。

“若是我借助平等大道,兴许不用十年就能证得半步大罗,百年之内就有望成为大罗仙。”

陈云心中一片明了,“只是大罗亦有差别,像这种借助某一条大道证得大罗的仙人,实力在大罗中是最垫底的,唯有超越了大道的大罗,才能够真正的永恒。”

他不准备借助平等大道证大罗。

又或者说,准备把平等大道当成“备胎”。

这种事若是被其他未证得大罗的神圣得知,一定会瞠目结舌。

别人穷极一生都觊觎不到证道的机缘,你特么大概率能借此证大罗,居然当成了“备胎”?

对,没有人会理解陈云这种心态。

他之所以会这么选择,是因为自己拥有《大罗灵汤》。

陈云记得很清楚,服用“大罗灵汤”证得大罗,那是超越大道的存在。

最关键一点,他此前和二郎神等人前往天地未真正开辟的秘境探索,知晓有一座神山之中,存在着熬制“大罗灵汤”所需的所有天地灵根。

也就是说,只要他一步一个脚印修炼到半步大罗,然后击败守山大神,就有望证得大罗,还是极为强悍的那种。

因此,陈云怎么可能选择借助平等大道证道?

“虽然我不会借助平等大道证大罗,但是既然感应到了,不加以感悟,实属有一些浪费。”

陈云心中一片明了,“我兴许可以从这条大道中,感悟到很多,包括不限于法则之力,乃至像之前那样可以借助一部分大道之力为己用。”

借用大道之力,那可是半步大罗才能做到的事情。

陈云觉得,若是自己当真能够收放自如的借用大道之力,那么即便自己只有天仙境初期,恐怕能打得过自己的天仙境后期也没几个了。

最重要的事情是,借用大道之力未必会像盘古真身那样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负担。

就像陈云此前心有感应,借用了平等大道之力,对自身一点影响都没有。

说实话,当时如果他没有借用平等大道之力,虽然也能够打赢紫炁星君,但绝对不会这么轻松。

“正好感应到了平等大道之力,我先推开这扇门走进去看看,是否能够感悟到更多。”

陈云防止自己沉浸在大道之中太久时间,从而错过接下来的战斗,他在全力感应平等大道之前,特地给自己施展了个法术,一旦到点,他就会自动被惊醒过来。

施展完法术。

他闭目,一边运功恢复疲惫的身躯,一边全力以赴,想验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如猜测那样,想要感应到平等大道就感应到。

起初,感应的模模糊糊。

就好像是在雾里看花一般,根本看不分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云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也渐渐就像是穿越了一片又一片的迷糊,逐渐感应的愈发清晰。

这种情况持续了约莫有半个时辰样子。

期间,他在雾里看花的状态下,好似察觉到许许多多的法则正在不断游走,只要自己伸手一揽,就可以领悟到法则精髓。

陈云并没有那么去做。

因为他知道现在感应大道之力,远比领悟法则,要来的更为重要。

终于,在半个时辰以后,陈云突破了“迷雾”,见识到了正在运行的平等大道。

……

陈云的“意识”好像落入了一个神奇的“桃源”之中。

在这一刻,他感受到四周萦绕的全都是先天道炁,每一道先天道炁都蕴含着无穷无尽威力。

仿佛,他只要能够收敛到其中一道先天道炁,便可以爆发出轻而易举摧毁诸天万界的力量。

而这样的先天道炁,在这个“桃源”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除了无穷无尽的先天道炁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后天道炁正在不断升腾汇聚。

于是乎,整个“桃源”呈现出五光十色、氤氲弥漫的美妙景象。

陈云一来到这里,立刻感应到了“众生平等”,不论是诸天万界某一处的一只蝼蚁,还是自己这位天仙境初期的仙人,都处在“平等状态”。

最令他感到讶然的是,他有一种可怕的直觉,如果自己此时想要击杀诸天万界某一处的任意一个生灵,那么自己就会遭遇到同样的处境。

“这就是平等的理念吗?”

陈云有一些疑惑,还在不断感应着大道。

渐渐的,他从中感应到了更多。

比如“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在这里,陈云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仙境神圣,而是天地的一部分。

万物也没有贵贱之分,同样是天地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

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陈云不由惊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超然的境界令人震撼。”

他突然想到了《马蹄》中的一句话:“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以前,陈云虽然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但是没有深刻的体会。

如今他感应着平等大道,还真的从中体会到了更多核心思想。

“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陈云对“平等”的理解越来越清澈。

这是“万物一体”的平等思想。

伴随着陈云感悟愈发深厚,他都没有注意到,那疲惫的形体,似乎融入了天地间,与万物同心,与天地共生,悄然间恢复鼎盛。

这种现象,就好似陈云的身躯化作了天地,天地又本来就是他一般。

乃至,当陈云沉浸在“平等大道”的感悟中时,体内一部分因为“修炼错误”产生的毒素,也在悄悄的排泄出来,汇入了天地万物之中,最终化作了茫茫灵炁,滋养着天地众生万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云好似明白了老君为何要定下《女青天律》了。

道教中的第一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就详细地介绍了破坏大自然的种种恶行。

如:“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败人苗稼,无故剪裁,非礼烹宰,决水放火,用药杀树,春月燎猎,无故杀龟打蛇”等。

并把这些恶的后果展示给人们:“如是等罪,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

以此来警戒世人不要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

《文昌帝君阴骘文》中也讲到:“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等。”

只要这样则天必赐汝以福。

这个天,并不是世人以为的天庭,也不是人们看见的天空,而是“平等大道”!

陈云好似醒悟了什么,“我之所以能够如此之短的时间重新感应到‘平等大道’,恐怕不单单我此前认为的三个原因,应该还有第四个。”

这第四个原因就是,自己放过了紫炁星君。

当时,陈云心生怜悯,将紫炁星君的“狂妄”所引发愤怒抛之脑后。

那种“悲天悯人”,让自己做到了“平等”。

不恃强凌弱。

不以己强而剥夺其他人的生命。

这一切,都是“道”。

“万物平等不仅仅是一种谦卑美德。”

陈云若有所思,“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平等大道的一种‘显化’表现,当我与平等大道同心,自然而然便能够同行。”

日月合德,大道同行。

这是多少神圣梦寐以求想要做到的事情。

而自己仅仅是因为“悲天悯人”放过了紫炁星君,就明悟了这样的道理。

这让陈云不得不感慨,原来自己生存于世上,一言一行,皆在悟道。

或许是伴随着感悟愈发深沉,陈云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力量兴许没有急剧攀升,但是形体却变得越来越强悍,又或者说,越来越柔和。

这种柔和,并非变弱,更像是融入了大道中,使得自己能以柔克刚,抑或是“专气致柔”。

陈云的境界不断拔升,来到了非常高超层次。

当境界提升到一定层次后,他莫名的感受到迷雾中有许许多多与平等大道有关的“法则”,悄无声息的汇聚过来。

自己根本无需去感悟,就能够明悟法则之力。

与大道同行当真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