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依靠

    还查?

    这殷郎中,不是已经查过两遍了吗?第一遍的确没有那么精细,可第二遍可是仔细查过了的呀?

    探子不敢把疑问说出口,只能领命退了出去,只留着朱元璋拿着殷灵毓的折子仔细琢磨。

    殷灵毓的折子……气人,但现在没有旁人,放下他的面子,冷眼瞧着,却是言之有物的。

    再加上杨思义他们今早递上来的折子,朱元璋饶是觉得殷灵毓把他们带的肥了胆子,但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譬如这寡妇营可以和养济院结合的事情,反正也是女子们凑到一起照料孩子老人,朝廷本来就要养着她们,给她们物资,让她们去照料更多孩童老人也不错,只是稍微多发一些物资,却比再特意去雇人划算。

    还有这轮值轮休,虽然有躲懒的嫌疑,但能在春节冬至时,也轮流有人等在衙门,不至于使百姓无处可去,倒也……能接受。

    这教养孩童的确也是好法子,朱元璋年幼时读不起书,很重视教育,自然是点点头。

    能让那些孩子读书认字,学得好为衙门驿站做文书小吏,甚至可以试试考科举,学不好去老人那边学手艺出去做工,总归长大了出了养济院饿不死。

    还有这养老银子,还有这奖金绩效考核指标,节假日福利待遇,朱元璋把自己代入官员,只觉得的确是优渥无比,不做好差事会亏心。

    就是太优渥了,他不想批。

    给官员三分颜色他们就能开染坊,给他们一点可乘之机就要贪污受贿,这样真能拿捏住他们吗?

    最后朱元璋在殷灵毓的折子尾声里看到一句试点,摸着胡子,眼中闪过一丝罕见的犹豫,但很快,那犹豫又被惯常的锐利所取代。

    无论如何,至少养济院得先在应天府试试,若有效,推广大明上下,若是不行……

    次日一早,早朝上,宦官刚唱喏完,朱元璋也扫视完了群臣,声音比之往日没什么差别,但说出来的话在满殿大臣耳中简直犹如天籁。

    “往后试行辰时初上朝,也不必提前一个时辰点卯了,礼部给咱拿个章程出来。”

    嗯?

    嗯?!!!

    他们没听错吧?

    陛下说什么?辰时?!

    崔亮和其他礼部官员那是既不困了也不累了,立马开始往出站。

    不就是规划一个简洁的礼仪吗?他们可以!他们半个时辰都用不上!

    上位您别反悔!

    有那大臣年纪大的,还有那不方便吃饭的,家里离得远的,总之大多数人都是两腿酸软,腹内空空地陪朱元璋上早朝,朱元璋有的时候会吃早饭,可大多数时间还是直接上朝,他们就是铁打的也熬不住哇!

    若是改到辰时,再简化流程,他们卯时都能再拖一会儿再出门!哪儿像现在,天都不亮呢,人已经站在午门待检了!

    朱元璋看着立刻热情洋溢的朝堂,一个比一个精神的大臣,还有这他梦寐以求的办事效率,难得陷入了沉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欺咱!《六韬引谚》的确没说错!

    一刻钟下来,朱元璋就得到了一份卯时三刻为限开始点卯,卯时六刻开始搜身,辰时初直接可以开始上朝的细则。

    简化了大部分等待时间和礼仪,只保留了比较重要的部分。

    朱元璋看不出喜怒,倒是应了。

    满殿大臣要不是怕惹恼了朱元璋被处置,高低得当场表演个喜极而泣。

    太好了!我们有救了啊!

    殷郎中入朝第三天,陛下他突然能看见我们苦了啊!

    但接下来的幸福才是要把他们砸晕。

    什么涨俸禄?什么考核评等后根据政绩发绩效?什么多值班多做事有奖金?

    还有旬休!还有节假日福利!就算只是冬天炭夏天冰年节有布匹也太好了!

    哪怕朱元璋咬着牙强调都是试行,也彻底点燃了大臣们的热情,他们都被死死压了一年多了,猛一听到这些政策,哪怕假期俸禄其实还是赶不上宋朝,也控制不住的高兴。

    以至于到了往常下朝的点儿,大臣们精神饱满,全力补充着殷灵毓和钱唐,杨思义等人总结的折子里的漏洞。

    补好,必须都补好!大臣们齐心协力,那叫一个团结。

    不补好,效果不好,我们怎么拿奖金?怎么有休沐?

    “臣以为,寡妇营大多本在卫所近前,养济院可以以此为划分,在其基础上建造……”

    “下官难以赞成,卫所附近安全无虞,伤残兵丁入养济院后便无用武之地,更兼卫所近前煞气重,时有练兵之声……”

    寡妇营只是一个称呼,其实就是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就开始做的一件事,即将战死沙场的战士们中没有双亲却有妻子儿女的,将寡妇和子女接到一起,统一管理,不准她们带着孩子改嫁。

    她们的儿子可能被编入军户,女儿则可能被安排婚配或成为宫女入宫,朝廷也会给她们发一些维持生活的物资,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

    这样一来,不仅维护了军队的稳定,减少了因寡妇改嫁引发的财产纠纷,也能提升士气,只是对这些寡居拉扯孩子的女子很不公平。

    可是,她们的声音,没人去听。

    殷灵毓听着大臣们的辩论,略微有些出神。

    明朝啊……

    她别的不能改,裹脚和守节也必须改。

    朱元璋看到最后已经麻木了,开国后,他除了几次比较大的政事里,就没看到过他们这群官员这么争先恐后的样子。

    散朝还是朱元璋给大臣们打断的,他饿的受不了了,干脆退朝,只说明日再议,带着朱标就回去找马皇后吃午饭去了。

    甚至午饭都已经快赶不上了,洪武朝这些臣子们,为了银钱和休沐,硬生生站在那火力全开了一早上加一上午。

    朱元璋主动退朝后,大臣们三三两两往上值的地方走,还是难掩兴奋激动,有些人看殷灵毓的眼神,跟那怀春的少女看后半辈子的依靠都快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