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育苗

还有那沈万三正在做的工坊,那人惯是个会蹬鼻子上脸的,拿着自己的旨意就和工部官员乐呵呵的联络起来,幸好没行贿,不然他必然要找他算账去。

朱元璋七想八想想不明白,倒也不是不肯承认自己不懂的人,既然知道了其中并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干脆将沈万三召进了奉天殿里。

沈万三这些天可是暗地里往殷灵毓面前凑了好几次,最后得到了一次指点,此刻心中有数,见殿内没有什么旁人,却也不虚。

“草民叩见陛下。”

“起来吧,赐座。”

沈万三很懂事的就坐了个边,习惯性的搓了搓手,殿内极静,只有光影淌过,照的两人之间有些忽明忽暗。

“朕,打算问一问你,你对经商,究竟是什么看法?又有何诀窍?”

朱元璋虽然不喜他,却得承认,什么聚宝盆,什么天下首富,虽然夸张,却也不算空穴来风。

要说会做生意,找他是没有错的。

沈万三说话先扬笑脸,做生意的都这样,和气生财:“草民斗胆,愿对陛下啊畅所欲言,只求陛下今日亦恕草民无罪。”

朱元璋点了头,沈万三也放松了下来,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开始说,就问道:“陛下是想具体了解什么方面?”

“……先从,这养济院,你可知晓多少?”

朱元璋只知道养济院这样安排省钱,但除了雇用寡妇,可以少发钱粮,还有让大孩子自己做事什么的,明摆着涉及到银子的这些能看懂,其他的很多东西其实他并不全然明白。

养济院嘛,沈万三自然知道,还感叹过其中朝廷的巧思,因此说的也是头头是道。

“陛下,这养济院可谓是设计精巧,串联各方有需求的势力,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分担了养济院本身的压力,实在精妙。”

“其实买卖不过是有人手里有多的,有人手里正缺着,商人就是在这其中将东西过手,赚上一些利润,也就是供应关系与需求关系。”

“养济院需求钱财和人力,也供应人才和人力,照顾老人孩子的娘子们可以拿到钱,自然愿意去关照,诸如驿站官府,能从中拿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就要分摊养济院所需求的钱财。”

“所以最终算起来,养济院似乎是独立的,但其实是连接着各方势力的,这其中的风险之后就变得更小,更少,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去海上和西域的商队,是由很多商人一起分摊的,这样万一损失,损失的也更小,并且沿途的护卫也会更加强大,能够更加安全。”

朱元璋听罢,眉头微皱,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了两下,沉吟道:“照你这么说,养济院倒像是张网,把各方的利处都拴在一处了?所以才省钱?”

“正是如此。”沈万三捧了一句:“陛下若是等上个几年,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养济院的小娃儿长大成人,学了本事,又提早就开始培养和被预定,吏目的整体水平定然大大提高。”

朱元璋这才笑了笑,他也知道,毕竟那里的孩子都明白,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因为谁才有的,还日日教导着忠君,爱民,不愁他们大了走歪路。

总比一般人能心思正一些。

沈万三放开了一些,又道:“陛下爱民如子,草民有幸得沐天恩,不敢不用心。”说着还从怀里掏出特意带来的计划书递给朱元璋:“请陛下过目。”

零零散散,还有不少殷灵毓添上去的规章条例,整个就是宋朝工坊与现代工厂的合体,也是殷灵毓前几个世界开习惯了的那种手工作坊。

朱元璋拧着眉头往下啃,时不时还得再问一句,沈万三就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和当时从殷灵毓听来的一点经济学糅合在一起,再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话语说出来。

的确是好,织布的女子一月能拿二两银,每日却只用做四五个时辰,还能跟着朝廷一起休沐,并且军户家属和寡妇优先,手脚勤快的,养活自己和孩子公婆都不成问题。

只是看着沈万三有些吞吞吐吐,朱元璋把本子一合:“有什么话就说。”

“陛下方才也听到了供应关系和需求关系需要平衡,供应的多需求的少,商人就赚不上价钱,这工坊若是开起来,最开始还不会怎么样,但到了后面,开遍大明上下之后,就算是远销残元也消化不了那么多布匹,种太多的棉花,也会挤占了种粮食的土地。”沈万三低下头,语气恭顺:“陛下可以看看最后几页。”

朱元璋就复又将计划书翻开。

着重江南,远销海外,调控供需,更换产品。

涉及到社稷层面上,朱元璋还是敏锐的,连带着之前有些觉得模糊的地方也豁然开朗。

“你们涨粮价!是不是就是用的供需!”

“老百姓需要吃饭,你们偏不给那么多!你们联合到一起了,供应远远小于需求了,粮价自然就高了!是不是?”

沈万三脖子一缩,直接从椅子上滑跪到地上:“陛下明鉴!草民没掺合过!草民有船队,有矿场,有的是钱赚!草民还不至于那么丧尽天良!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毕竟当初抬价的粮商,他早就杀了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于是长出口气,叫沈万三起来。

沈万三都只能感慨幸好自己看不上那点沾满血的蝇头小利,幸好自己做生意一向还算讲良心。

“行了,给咱好好讲讲,这远销海外,咱还是明白,既然大明不需要这么多就全都卖出去,反正丝绸棉布又不是粮草,兵器,咱能理解,这江南……因为江南的织造比北方发展得好,是也不是?”

“陛下圣明。”沈万三只感觉自己背心已经出了冷汗,但却又因为殷灵毓给他描绘的未来而无法自抑的朱元璋面前开屏:“正是如此,我大明未来可将华而不实的丝绢倾销海外,海运可是极赚银子的,只是倭寇烦扰,否则,定能运回一船一船的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