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我也很好奇
小
大
微风吹着半干的槐荚,发出“窣窣”的轻响,金黄的柳叶转着圈,慢悠悠的飘落下来。
仲秋时节,午后的阳光依旧温暖,泼散在女孩在脸上,映出淡金色的绒毛。
李贞双手交握,站在路边,神情明媚而温婉。柳叶似的眉线随着睫毛轻颤,眼波如水,时而掠过树荫下的长椅。
林思成靠着椅背,直直的盯着斜上方的树梢,双眼空洞,没有任何焦距。
郝钧坐在另一头,眼珠左转一下,右转一下,越看越觉得这两年轻人挺有意思。
他无声笑了笑:“想什么呢?”
林思成如梦初醒:“在想剩下的那几件怎么设计,怎么修复!”
郝钧来了兴趣:“修复好的效果怎么样,能不能比得上那只梅瓶?”
“不好说!”
“那你先补,补好了说一声,我来找下家!”
交待了一句,郝钧又想了起来,“店里也有修复业务,但之前大都送到京城,费钱费时不说,还补的不咋地……你要有时间,哪天过来看看!”
林思成算了一下,“估计最早也到下个月了!”
要补娇黄釉,要补穿花龙纹大罐,可能还要补鸡缸杯,一个月能补好,都算是快的。
“可以,反正不急!”
回了一句,郝钧稍稍一顿,往楼门口指了一下:“来了!”
王齐志和商妍肩并肩,边走边说着话。
虽然还没到谈笑风声的地步,但看表情,那位商教授,好像并不是很生气的样子?
郝钧啧啧称奇:之前林思成说,既便吵,两人也吵不了两句,他还不信。
现在一看,果然如此?
啧,这位王教授有点东西……
不过几步,眨眼就到,林思成起身,脸上带着微笑:“商教授!”
看着越看越顺眼的林思成,商妍颇有些失落:凤麟之才,却只能失之交臂?
但正如王齐志所说:不能为了一棵良木,舍弃整片森林……
她止不住的一叹:“以后偶尔找你帮忙,你会来吧?”
林思成不假思索:“来!”
商妍展颜一笑:来就好!
马上就有课,一起吃饭是来不及了,只能随便对付一口。
和王齐志说了一声,商妍带着李贞离开。
看着李贞的背影,王齐志挠了挠额头:“看来还得给你找个助手。”
林思成笑了笑:“谢谢老师!”
确实得找,因为补瓷的好多工序都需要两人及以上通力完成,而且一干就得好多天。
总不能让李贞丢下本职工作,专门来给林思成打下手?
也可让老爷子帮忙,但让王齐志出面更合理,也更方便。
王齐志点点头:“我下午就去院办问一问,正好挑一挑实验员和实习生!”
“报名的多不多?”
王齐志“呵呵”一笑:“何止是多?”
光是校内推荐的实验员就有十多位,其中不乏有五六年助教和实验经验的硕士、博士。
懂金属文保学,同时还懂陶瓷学的并不在少数,给林思成挑个助手并不难。
“最好再懂点雕漆工艺!”
林思成边走边琢磨,“一是后面的那几件瓷器修复,主要工艺为漆缮。另外,后面的铜器与铁器研究都会涉及到嵌漆技术。所以最好有点相关的经验,到时实验进度也快……”
王齐志豪气干云:“那就再招一位,招个更专业的……反正是学校发工资!”
不是……这何止是发工资的事情?
林思成眼皮一跳,连忙提醒:“王教授,只是涉及漆雕工艺,咱们不可能专门研究这个,所以应用场景不会太多。再者,人太多也不好管理!”
说直白点:王齐志刚放出招人的消息,就有这么多人才应聘,目的绝非为了工资和奖金。
而是冲着王齐志这位实验室负责人才来的,为的是学术资源,研究成果,以及机会、名誉。
结果招进来以后,大多数的时候都让人打酱油,搁谁也不愿意。
王齐志顿了顿,神情略显怪异:“之前又没进过实验室,这个你也懂?”
林思成笑笑:“经常听爷爷在家里唠叨!”
王齐志狐疑了一下:林教授这个都讲?
他也没深究,两人边走边商量,郝钧偶尔出出主意。
叶宁安落在最后面,百无聊赖,心不在焉。
时不时的,就会扭头看一眼。
远处的林荫下,李贞匀步而行,窈窕的身姿的被阳光照出一道斜影。
……
吃完饭送走郝钧,已是下午四点半,林思成趁机到班里露了露脸。
滥竽充数的上了两堂基础课,正想着要不要回家,王齐志的电话打了进来:
“林思成,来活了:就上周没鉴定完的那些物证,市鉴说无论如何,请指导组再过去一趟!”
林思成回忆了一下:上次没鉴完的,不就只剩铜器?
他心里一动:“这次指导组的成员都有谁?”
“没成员,就我和你!”
果不然?
“王教授,什么时候?”
“明天早上九点半!”
……
说是九点半,不可卡分卡秒的到。
八点差几分,林思成到了学校,王齐志也下了楼。一起吃早餐,再到市鉴,差不多也就九点过一点。
开的是王齐志的大切,弟子服其劳,林思成主动接过车钥匙。
“王教授,你昨天说,市鉴领导亲自点我的名?”
“应该不是市鉴,而是市局,十有八九,就是上次见过的那位陈副局长!”
一说起来,王齐志就禁不住的想赞一声:上次回来时,林思成就担心过:市局会不会用顺手了,有事没事都找他?
结果不到一周,就应验了?
王齐志笑了笑:“放心,因为这次鉴定的是铜器,我才没反对。不然就算院长答应,我也能顶回去!”
林思成想了想,再没说话。
时常保持谦谨之心,这肯定没错,但有时候,太谦虚了也不好。
上次在岐山,自己的铜器鉴定能力如何,王教授已然见过,不敢说多高,至少不差。
所谓待人以诚,何况两人还是师生。
再者,林思成也很好奇,那樽关兴民屡次提到,涉额数百万的康熙仿宣德炉是个什么情况?
仲秋时节,午后的阳光依旧温暖,泼散在女孩在脸上,映出淡金色的绒毛。
李贞双手交握,站在路边,神情明媚而温婉。柳叶似的眉线随着睫毛轻颤,眼波如水,时而掠过树荫下的长椅。
林思成靠着椅背,直直的盯着斜上方的树梢,双眼空洞,没有任何焦距。
郝钧坐在另一头,眼珠左转一下,右转一下,越看越觉得这两年轻人挺有意思。
他无声笑了笑:“想什么呢?”
林思成如梦初醒:“在想剩下的那几件怎么设计,怎么修复!”
郝钧来了兴趣:“修复好的效果怎么样,能不能比得上那只梅瓶?”
“不好说!”
“那你先补,补好了说一声,我来找下家!”
交待了一句,郝钧又想了起来,“店里也有修复业务,但之前大都送到京城,费钱费时不说,还补的不咋地……你要有时间,哪天过来看看!”
林思成算了一下,“估计最早也到下个月了!”
要补娇黄釉,要补穿花龙纹大罐,可能还要补鸡缸杯,一个月能补好,都算是快的。
“可以,反正不急!”
回了一句,郝钧稍稍一顿,往楼门口指了一下:“来了!”
王齐志和商妍肩并肩,边走边说着话。
虽然还没到谈笑风声的地步,但看表情,那位商教授,好像并不是很生气的样子?
郝钧啧啧称奇:之前林思成说,既便吵,两人也吵不了两句,他还不信。
现在一看,果然如此?
啧,这位王教授有点东西……
不过几步,眨眼就到,林思成起身,脸上带着微笑:“商教授!”
看着越看越顺眼的林思成,商妍颇有些失落:凤麟之才,却只能失之交臂?
但正如王齐志所说:不能为了一棵良木,舍弃整片森林……
她止不住的一叹:“以后偶尔找你帮忙,你会来吧?”
林思成不假思索:“来!”
商妍展颜一笑:来就好!
马上就有课,一起吃饭是来不及了,只能随便对付一口。
和王齐志说了一声,商妍带着李贞离开。
看着李贞的背影,王齐志挠了挠额头:“看来还得给你找个助手。”
林思成笑了笑:“谢谢老师!”
确实得找,因为补瓷的好多工序都需要两人及以上通力完成,而且一干就得好多天。
总不能让李贞丢下本职工作,专门来给林思成打下手?
也可让老爷子帮忙,但让王齐志出面更合理,也更方便。
王齐志点点头:“我下午就去院办问一问,正好挑一挑实验员和实习生!”
“报名的多不多?”
王齐志“呵呵”一笑:“何止是多?”
光是校内推荐的实验员就有十多位,其中不乏有五六年助教和实验经验的硕士、博士。
懂金属文保学,同时还懂陶瓷学的并不在少数,给林思成挑个助手并不难。
“最好再懂点雕漆工艺!”
林思成边走边琢磨,“一是后面的那几件瓷器修复,主要工艺为漆缮。另外,后面的铜器与铁器研究都会涉及到嵌漆技术。所以最好有点相关的经验,到时实验进度也快……”
王齐志豪气干云:“那就再招一位,招个更专业的……反正是学校发工资!”
不是……这何止是发工资的事情?
林思成眼皮一跳,连忙提醒:“王教授,只是涉及漆雕工艺,咱们不可能专门研究这个,所以应用场景不会太多。再者,人太多也不好管理!”
说直白点:王齐志刚放出招人的消息,就有这么多人才应聘,目的绝非为了工资和奖金。
而是冲着王齐志这位实验室负责人才来的,为的是学术资源,研究成果,以及机会、名誉。
结果招进来以后,大多数的时候都让人打酱油,搁谁也不愿意。
王齐志顿了顿,神情略显怪异:“之前又没进过实验室,这个你也懂?”
林思成笑笑:“经常听爷爷在家里唠叨!”
王齐志狐疑了一下:林教授这个都讲?
他也没深究,两人边走边商量,郝钧偶尔出出主意。
叶宁安落在最后面,百无聊赖,心不在焉。
时不时的,就会扭头看一眼。
远处的林荫下,李贞匀步而行,窈窕的身姿的被阳光照出一道斜影。
……
吃完饭送走郝钧,已是下午四点半,林思成趁机到班里露了露脸。
滥竽充数的上了两堂基础课,正想着要不要回家,王齐志的电话打了进来:
“林思成,来活了:就上周没鉴定完的那些物证,市鉴说无论如何,请指导组再过去一趟!”
林思成回忆了一下:上次没鉴完的,不就只剩铜器?
他心里一动:“这次指导组的成员都有谁?”
“没成员,就我和你!”
果不然?
“王教授,什么时候?”
“明天早上九点半!”
……
说是九点半,不可卡分卡秒的到。
八点差几分,林思成到了学校,王齐志也下了楼。一起吃早餐,再到市鉴,差不多也就九点过一点。
开的是王齐志的大切,弟子服其劳,林思成主动接过车钥匙。
“王教授,你昨天说,市鉴领导亲自点我的名?”
“应该不是市鉴,而是市局,十有八九,就是上次见过的那位陈副局长!”
一说起来,王齐志就禁不住的想赞一声:上次回来时,林思成就担心过:市局会不会用顺手了,有事没事都找他?
结果不到一周,就应验了?
王齐志笑了笑:“放心,因为这次鉴定的是铜器,我才没反对。不然就算院长答应,我也能顶回去!”
林思成想了想,再没说话。
时常保持谦谨之心,这肯定没错,但有时候,太谦虚了也不好。
上次在岐山,自己的铜器鉴定能力如何,王教授已然见过,不敢说多高,至少不差。
所谓待人以诚,何况两人还是师生。
再者,林思成也很好奇,那樽关兴民屡次提到,涉额数百万的康熙仿宣德炉是个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