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太好用了
小
大
眨眼前还是祸从天降,但转身的功夫,大祸就变成了天大的功劳,砸到了脑袋上?
关兴民脸色嘲红,心脏噗通噗通的跳。
“能不能判断一下随葬者的大概身份!”
“当然!”林思成点头,“超不过十位!”
“出土范围呢?”
“范围更小:清东陵加清西陵,再加一位孝庄太后,谁的墓葬没在建国前遭到过破坏,就是谁……”
“够了!”
关兴民兴奋的拍了一下掌,“我去给领导汇报!”
说报就报,他拿着手机拔通电话。但就跟驴推磨似的,边说边在鉴证室转圈。
申科长脸色潮红,漂亮的女警官盯着林思成,眼睛里冒星星。
可见有多激动?
其实很正常:本是大祸临头,但突然就转祸为福,搁谁不激动?
不正常的是关兴民和领导汇报的内容,说着说着,就变了味:领导放心,我一定把人留下……
你不查案,你留人?
就想问问,你想留谁?
王齐志使了个眼色,林思成秒懂,微一点头。
等关兴民电话一挂,王齐志伸出手:“关主任,该鉴的也鉴了,那我们先走一步!”
“王书记,别啊?”关兴民不但没伸手,还后退了一步,“局领导马上就到!”
正因为局领导马上就到,我们才急着走。
功劳铁板钉钉,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又跑不掉?
关键是领导太热情,再者当警察的都有一个共性:看似粗爽,满肚子的弯弯绕。被灌个半醉,再一顿哄:小林啊,快毕业了吧,你看,市局就挺好……
但凡林思成敢犹豫一下,他就能借机把话题搪过去,然后第二天就敢去学校找校领导……
王齐志担心的是,二十岁的林思成,哪是这些老油条的对手?
还不如趁早走……
关兴民满脸堆笑:“王书记,不骗你,领导下了死命令:我今天留不住人,明天就得回家休息……你帮帮忙!”
你装!
你继续装!
就凭今天这樽铜炉,领导给你记功都来不及……
王齐志根本不接招,满脸笑咪咪:“关主任,以后机会多的是……你也不用给领导打电话汇报了,等来了说一声就行。不然的话,我也得打电话……”
这和你打不打电话有什么关系?
关兴民在脑子里转了好几遍,才露出一丝苦笑:公是公,私是私,不能给你们帮了忙,我还得把人留这?
所以,你们最好别使歪招,不然我也会盘外招……王齐志就是这个意思。
“我明白了,王书记!”关兴民伸出手,瞄了一眼林思成,一脸唏嘘,“帮了这么大的忙,却连杯茶都没喝上?”
“这还不简单?”王齐志握住手,又笑了笑,“你先忙,等忙完这几天再安排!”
“好!”关兴民用力的摇了摇,又略带感激的拍了拍林思成的肩膀。
不怪他肉麻,委实是林思成帮的太多:帮他逃过一劫不说,还稳稳当当的送了一份功劳。
亲自送下楼,又送上车,大切都开出了大门,他还在摆手。
大切刚拐了个弯,与一辆奥迪和一辆丰田越野擦肩而过。
陈副局长和正主任跳下车,瞪着台阶下的关兴民:“人呢?”
关兴民叹口气:“领导,不是我不留,而是留不住:王书记暗示,我们再敢打林思成的主意,他就打电话告黑状!”
“嘿?”
局长摘下帽子,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呵呵呵的笑,“不好糊弄啊?”
主任跟着点头:“大院出来的,脑子转的就是快!”
“不急,以后慢慢想办法。”陈局长扣上了大盖帽,“先办案!”
对,先办案!
一行十几位,风风火火的进了楼……
……
大切开出警局,停在路边。林思成看了一下后视镜,呼了一口气。
“差一点就被堵上了?”
“放心,堵住也没用!老师我不会唱白脸,还不会唱红脸?”
王齐志“呵”的笑了一声,“也别怪领导动歪心眼,委实是你太好用了!”
而且不是一般的好用。
第一次的倒流壶,第二次的玉镇纸,这两次都还可以说是凑巧、偶然,这一次呢?
从前到后,完完全全,林思成都凭的是硬实力。
换成自己,多用点心,肯定能看出这樽铜炉是真品。但肯定联想不到什么“洗货”,更想不到炉膛内另有乾坤。
继而,也就发现不了那篇《往生经》,遑论推测出这樽铜炉的来历,出土范围,以及墓主人的具体身分?
打个比方:如果是王齐志,或是其他专家,至多也就鉴到“这樽铜炉实为真品”的程度。
但为什么要把真的造的假的,那就是公安机关的事情了。
西京为一省首府,市局内肯定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甚至于关兴民都能想到,这樽铜炉是犯罪份子洗货的产物。
但也就止步于“想到”,因为线索少的可怜,就只有这一樽香炉。
就算有人灵机一动,怀疑炉膛内另有文章,然后剥了那层锈,发现那篇往生经。但依旧得一点一点的找,一点一点的捋:先请精通梵文、藏传佛教的专家翻译,去一趟Ls,或是京城是肯定的。
但什么时候能联系到专家,什么时候能翻译出来?
算少点,半年。
翻译出来后,再拿到京城,请故宫或文物局的专家研判随葬者的具体身份。但故宫的专家很难请,文物局的专家更难请。
王齐志再给他们算少点:四个月到半年。一来一去,就一年以后了,到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市局就只能先自己想办法,排查香炉的大概年代、出土的大概范围,随葬者的大概身份,以及流传的大概路径……说白了,只能先查是从哪挖的。
但说实话,比大海捞针轻松不到哪里。
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樽香炉是不是被康熙,以及之后的皇帝赐给了谁。赐给谁之后又流传了几代,中间有没有发生过变故,比如家道中落之类的,导致这樽香炉流落到了民间。
满清鼎盛时期四万万人,你还能把所有人的祖坟全排查一遍?
但林思成抽丝剥茧,找出了炉膛内的那篇经文,一下子将香炉的出土地点缩小到了一个极小的范围:从康熙开始,到满清灭亡,贵为太子、亲王、皇贵妃的贵人,拢共有多少位?
再加上碳14检测“220-300”年的年代区间,直指清三代。
三代皇帝,符合特定条件的人,连一百都不到。关键是,埋的极集中。
再加上林思成断定的“出土不超过”十年这个区间,一找一个准。
等于一下就挖到了根,然后顺着藤摸瓜就行了,这帮公安机关省了多少警力、经费,帮领导保住了多少根头发?
当然,林思成看的不一定就百分百的准,但谁让他摊上了自己这个老师?
不用半年加半年,王齐志只打了两个电话:梵文佛学专家、清史研究专家,齐活。
还不用排队:明天送到京城,出结果顶多一周。
搁谁是领导,谁都得动歪心思:太他妈好用了……
关兴民脸色嘲红,心脏噗通噗通的跳。
“能不能判断一下随葬者的大概身份!”
“当然!”林思成点头,“超不过十位!”
“出土范围呢?”
“范围更小:清东陵加清西陵,再加一位孝庄太后,谁的墓葬没在建国前遭到过破坏,就是谁……”
“够了!”
关兴民兴奋的拍了一下掌,“我去给领导汇报!”
说报就报,他拿着手机拔通电话。但就跟驴推磨似的,边说边在鉴证室转圈。
申科长脸色潮红,漂亮的女警官盯着林思成,眼睛里冒星星。
可见有多激动?
其实很正常:本是大祸临头,但突然就转祸为福,搁谁不激动?
不正常的是关兴民和领导汇报的内容,说着说着,就变了味:领导放心,我一定把人留下……
你不查案,你留人?
就想问问,你想留谁?
王齐志使了个眼色,林思成秒懂,微一点头。
等关兴民电话一挂,王齐志伸出手:“关主任,该鉴的也鉴了,那我们先走一步!”
“王书记,别啊?”关兴民不但没伸手,还后退了一步,“局领导马上就到!”
正因为局领导马上就到,我们才急着走。
功劳铁板钉钉,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又跑不掉?
关键是领导太热情,再者当警察的都有一个共性:看似粗爽,满肚子的弯弯绕。被灌个半醉,再一顿哄:小林啊,快毕业了吧,你看,市局就挺好……
但凡林思成敢犹豫一下,他就能借机把话题搪过去,然后第二天就敢去学校找校领导……
王齐志担心的是,二十岁的林思成,哪是这些老油条的对手?
还不如趁早走……
关兴民满脸堆笑:“王书记,不骗你,领导下了死命令:我今天留不住人,明天就得回家休息……你帮帮忙!”
你装!
你继续装!
就凭今天这樽铜炉,领导给你记功都来不及……
王齐志根本不接招,满脸笑咪咪:“关主任,以后机会多的是……你也不用给领导打电话汇报了,等来了说一声就行。不然的话,我也得打电话……”
这和你打不打电话有什么关系?
关兴民在脑子里转了好几遍,才露出一丝苦笑:公是公,私是私,不能给你们帮了忙,我还得把人留这?
所以,你们最好别使歪招,不然我也会盘外招……王齐志就是这个意思。
“我明白了,王书记!”关兴民伸出手,瞄了一眼林思成,一脸唏嘘,“帮了这么大的忙,却连杯茶都没喝上?”
“这还不简单?”王齐志握住手,又笑了笑,“你先忙,等忙完这几天再安排!”
“好!”关兴民用力的摇了摇,又略带感激的拍了拍林思成的肩膀。
不怪他肉麻,委实是林思成帮的太多:帮他逃过一劫不说,还稳稳当当的送了一份功劳。
亲自送下楼,又送上车,大切都开出了大门,他还在摆手。
大切刚拐了个弯,与一辆奥迪和一辆丰田越野擦肩而过。
陈副局长和正主任跳下车,瞪着台阶下的关兴民:“人呢?”
关兴民叹口气:“领导,不是我不留,而是留不住:王书记暗示,我们再敢打林思成的主意,他就打电话告黑状!”
“嘿?”
局长摘下帽子,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呵呵呵的笑,“不好糊弄啊?”
主任跟着点头:“大院出来的,脑子转的就是快!”
“不急,以后慢慢想办法。”陈局长扣上了大盖帽,“先办案!”
对,先办案!
一行十几位,风风火火的进了楼……
……
大切开出警局,停在路边。林思成看了一下后视镜,呼了一口气。
“差一点就被堵上了?”
“放心,堵住也没用!老师我不会唱白脸,还不会唱红脸?”
王齐志“呵”的笑了一声,“也别怪领导动歪心眼,委实是你太好用了!”
而且不是一般的好用。
第一次的倒流壶,第二次的玉镇纸,这两次都还可以说是凑巧、偶然,这一次呢?
从前到后,完完全全,林思成都凭的是硬实力。
换成自己,多用点心,肯定能看出这樽铜炉是真品。但肯定联想不到什么“洗货”,更想不到炉膛内另有乾坤。
继而,也就发现不了那篇《往生经》,遑论推测出这樽铜炉的来历,出土范围,以及墓主人的具体身分?
打个比方:如果是王齐志,或是其他专家,至多也就鉴到“这樽铜炉实为真品”的程度。
但为什么要把真的造的假的,那就是公安机关的事情了。
西京为一省首府,市局内肯定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甚至于关兴民都能想到,这樽铜炉是犯罪份子洗货的产物。
但也就止步于“想到”,因为线索少的可怜,就只有这一樽香炉。
就算有人灵机一动,怀疑炉膛内另有文章,然后剥了那层锈,发现那篇往生经。但依旧得一点一点的找,一点一点的捋:先请精通梵文、藏传佛教的专家翻译,去一趟Ls,或是京城是肯定的。
但什么时候能联系到专家,什么时候能翻译出来?
算少点,半年。
翻译出来后,再拿到京城,请故宫或文物局的专家研判随葬者的具体身份。但故宫的专家很难请,文物局的专家更难请。
王齐志再给他们算少点:四个月到半年。一来一去,就一年以后了,到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市局就只能先自己想办法,排查香炉的大概年代、出土的大概范围,随葬者的大概身份,以及流传的大概路径……说白了,只能先查是从哪挖的。
但说实话,比大海捞针轻松不到哪里。
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樽香炉是不是被康熙,以及之后的皇帝赐给了谁。赐给谁之后又流传了几代,中间有没有发生过变故,比如家道中落之类的,导致这樽香炉流落到了民间。
满清鼎盛时期四万万人,你还能把所有人的祖坟全排查一遍?
但林思成抽丝剥茧,找出了炉膛内的那篇经文,一下子将香炉的出土地点缩小到了一个极小的范围:从康熙开始,到满清灭亡,贵为太子、亲王、皇贵妃的贵人,拢共有多少位?
再加上碳14检测“220-300”年的年代区间,直指清三代。
三代皇帝,符合特定条件的人,连一百都不到。关键是,埋的极集中。
再加上林思成断定的“出土不超过”十年这个区间,一找一个准。
等于一下就挖到了根,然后顺着藤摸瓜就行了,这帮公安机关省了多少警力、经费,帮领导保住了多少根头发?
当然,林思成看的不一定就百分百的准,但谁让他摊上了自己这个老师?
不用半年加半年,王齐志只打了两个电话:梵文佛学专家、清史研究专家,齐活。
还不用排队:明天送到京城,出结果顶多一周。
搁谁是领导,谁都得动歪心思:太他妈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