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集市

    等《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这些蒙学书籍教完后,还得早早叫林玉书去镇上的学塾念书。术业有专攻,若走科举这条路子,学塾里的夫子才是最专业的。


    林姝掩下心中异样,面色镇定地为他答疑,并接着他多年前学的那一句,继续往下讲,“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一句说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仁者……”


    林玉书越听越喜,他能感觉到,阿姝堂姐是个腹有诗书的,讲的竟比那老秀才还要好,通俗易懂,引经据典!他竟一听就懂了,不用像之前那样反复琢磨。


    一句话是不长,但一句话可旁征博引,能讲的太多了。林姝原本打算第一日只讲句子,第二日再教写字,但林玉书是个好苗子,完全可以合到一天去。再多也没必要,贪多嚼不烂。


    “我讲的这些可有哪里不懂?”见林玉书摇摇头,林姝便又问:“那这几句话中,还有哪些字不会写?”


    “除了前头学过的曰、义、礼、此、五和不字,剩下的都不会。”


    林姝将人带到院坝里,寻了个空地,找了根细木棍,在地上将几个字一笔一画地写了下来,扭头问林玉书,“可看清我的笔画顺序了?”


    林玉书诚实地道:“除了‘此’字,其他几个字都记下了。”


    林姝便又当着他的面多写了几遍,写完第二遍,林玉书便记得很清楚了。


    随后他自个儿拿着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地练习。


    林姝转而问林小蒲,“今日我讲的你听得懂不?”


    林小蒲骄傲地挺直了胸脯,“都听懂了。”


    她还以为读书很枯燥,没想到阿姐讲的内容这么有意思,中间居然还夹杂了几个小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


    林姝摸摸她脑袋,“小蒲真棒。我把今日教的这几句都写下来,你能记几个字就记几个字,不用勉强。”


    约莫一刻钟之后,林玉书便已将这些生字熟记,主动提出告辞,“阿姝姐,今日多谢你。”


    林玉书还是个小少年便已比林姝高出一小截,林小蒲学林大山那般,鼓励地拍拍他肩膀,“回去多复习巩固,你天资极好,别浪费了你天赋,回去叫三叔三婶给你买一本《三字经》,这书必须买,常看常新,你光记在脑子里还不够。笔墨纸砚也尽早备好,你年纪不小了,若想走得长远,得赶紧把字练起来。”


    听到林姝夸自己天资极好,林玉书有些晕乎乎的,可听完后头的,他不由微惊,“阿姝姐不是说,这些先不考虑么?”


    林姝瞧出他这是担心钱的问题,当即就将一张又大又圆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饼摆到他面前,“傻堂弟,日后等你出息了,前头花的这些小钱算什么?听我阿娘说,咱甜水村好多年都没出过秀才了,只要你继续学下去,咱甜水村这不就又能出秀才了!”


    “秀才?”林玉书愣住。


    他只是记性比一般人好,从未想过自己能考上秀才。


    那可是秀才!这附近几个村里,也就稻香村和大福村三五年的才出那么一个秀才,他们甜水村几十年都没出过了。


    “阿姐,秀才很难考的。”他以为林姝不太了解。


    林姝瞪他:“我从京城来的,我懂的难道不比你多?算了算了,我直接上你家同三叔三婶说去!”


    林姝跟何桂香林小蒲说了一声,便跟着林玉书去了一趟三叔家。


    三叔家的茅草屋说起来离得不远,中间只隔了五六户人家。院坝围得比林大山家里的小些,也都晒了麻,家里没有养鸡鸭,养鸡鸭这些活儿需要人精心照料,张巧花实在是没那闲功夫。


    林姝去的时候,张巧花正在院坝里编草鞋。她手工好,这些编好的草鞋攒在一起,等到赶集的时候拿去镇上卖,也是一笔进账。而三叔林大水吃过早食便匆匆去地里干活了,如今林玉书要读书,那地里的活儿便都是他一个人干,得比以前更勤快些。


    “阿姝怎么来了?”张巧花叫得亲热,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起身,想到什么,她神情变得忐忑不安,“是不是玉书哪里没做好,你不想教了?”


    “三婶,我是来报喜的!”


    “报啥喜啊?”张巧花懵懵的。


    林姝那张大饼撒了点儿芝麻又砸到了张巧花面前,“您咋没提前跟我说,我玉书堂弟是个读书奇才啊!我今儿这一教才我发现玉书堂弟一教就懂一点就通,京城那些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的少爷都鲜有他这么聪颖的,他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三婶我话就搁这儿了,玉书继续读下去,别的咱不保证,但秀才他是一定能考上!日后他就是那见了官老爷都不用跪,还免徭役,甚至能领朝廷廪米的秀才公!”


    张巧花的嘴巴越张越大,表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15131898|1636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情某一瞬间转为极度狂喜,“阿姝,你说的都是真的?我儿真这么厉害?”


    “三婶,我骗你作甚?真真儿的!我在侯府的时候就有个跟玉书堂弟年纪相仿的弟弟,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资质可不输那些王侯公爵之子。所以三婶,咱砸锅卖铁也得供玉书堂弟读书!”


    张巧花猛点头,“供供供,有你这话,三婶就是自己不吃不喝也得供我儿念书!”


    她知道自家娃聪明,但也不知道这么聪明呐,小时候玉书跟大嫂家那林多粮一起念书,回回背书都要比林多年多背几句,写的字也有模有样,不像那林多粮,字跟狗爬的一样不说,还写不出几个字。只这般她就觉得自己儿子够聪明了。哪成想,大侄女断言他儿未来定能中秀才!


    张巧花不知道有一个词叫做藏拙。林玉书小小年纪就知道那个大家里头大伯娘要高自己亲娘一头,所以自己不敢表现得比林多粮这个堂兄聪明太多,只表现得稍稍比林多粮聪明了一点点,这样就能叫她娘面上有光。


    听到林姝说要尽快准备笔墨纸砚,张巧花片刻犹豫都没有,“我阿姝侄女说买,那就买!只是阿姝啊,每次路过那书肆,三婶就心里发慌,不敢踏进去,总觉得那是读书人才能进去的地方,要玉书自个儿去买罢,他又是个嘴笨的,怕他当了冤大头。你看,你能不能帮三婶准备齐全,三婶这就把钱给你,回头多退少补?”


    林姝笑道:“小事一桩,我既要教玉书堂弟读书写字,自己也得备一些笔墨纸砚。不过这两日我还有别的事,等下回赶集罢,三婶定也要去镇上,把玉书堂弟带着一起,我陪他去书肆里逛逛。”


    荆溪镇逢五一集,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会有集市,这三日井溪镇下头各个村的百姓都会到镇上赶集,或是卖东西或是买东西,热闹得紧,尤其月底二十五的这一集,是最大的一个集。


    眼下离十五的集市也没剩几日了。


    林姝来时只匆匆扫了一眼,还没仔细瞧过这荆溪镇,亦不知这逢五一次的集市是不是真像阿娘说的那般热闹。


    不过甜水村这几日下来,她心里已有卖吃食的打算。


    西南之地百姓自古以来都重口腹之欲,只要不是穷得揭不开锅,大多愿意花点儿小钱填自己的五脏庙,她若弄出点儿稀奇吃食,绝对能勾得百姓主动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