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缺一扣
周牛这话,让贾彦青沉默了一小会儿。
最后,贾彦青问了周牛一句:“为何没见到那客人?不是差点惊着了吗?”
周牛摇头:“就是客人从那儿过,我搬着东西,差点撞到客人跟前去。幸好那客人躲开了。然后,他就抬起袖子遮住脸走开了。这事儿,张羊都准备抽我了,结果那客人在远处看着了,就叫人过来说了几句情。”
“后头,客人就下山了。我再也没有见着过。”
周牛苦笑一声:“不过,这都是两年多以前的事情了。那会儿我刚进寨子呢。原本,我还打算拉永春跟我一起进寨子的。”
贾彦青问周牛:“那客人身形熟悉吗?像不像你认识的人?”
周牛一愣,随后摇头:“这都过去多久了,想不起来了。我就记得当时那客人走得挺快的。穿了一件绸衫,是浅蓝的。”
随后,贾彦青又问了一些问题,但周牛答不上来了。
于是,贾彦青就让人把周牛带回去继续收押。而后又让宋进去将常永良的小伙计喊来问话——“也不必瞒着常永良。”
他就是要让常永良知道,他还在怀疑他。
祝宁也看出来了,并且猜测,贾彦青很可能是想要逼着常永良狗急跳墙。
只有这样,才最有可能让常永良露出点什么马脚来。
祝宁觉得,贾彦青也怪老狐狸的,心眼子跟蜂窝煤一样多。
宋进又去办这件事。
周成柏也说起了常永良来,轻声道:“这几日我也查了一查常永良。这个常永良,不仅是个爱妻之人,更是在绵竹县城里,认识不少商户。”
“说起来也奇怪,不知什么缘故,这些商人有时候饮酒做宴,也爱叫上常永良。”
“他人缘极好。”
贾彦青淡淡道:“常永良能在短短几年之间,开设最挣钱的胭脂铺子,就不会是等闲之人。至少在经商上,他是真的有天赋。”
祝宁想起了常永良那些胭脂,一时神色复杂:“而且,他的胭脂……也就是一个噱头。以噱头卖货,也是很聪明。”
那样的胭脂,没有长安城贵人用过的噱头,生意只怕平平。
甚至,她怀疑那些胭脂,也未必真是 长安城来的。
但奇怪的是,没有人对常永良这些胭脂是长安城时兴货怀疑过。
心里疑团越来越多。
但祝宁反而觉得,快接近真相了。
因为任何案子,在拨开最浓的迷雾时,就意味着,它的真面目即将显露。
常永良的小伙计也是跟了常永良三年多了。
从常永良的杂货铺子开始挣钱,这个叫刘谷子的小伙计就被招揽来了。
刘谷子家里并不是城里的,但也并不是常永良家那边的。他甚至和何巧红家里有远亲。
这个叫刘谷子的小伙计,今年也才十七。
手脚关节都很粗大,一看就知道是勤快人。
刘谷子胆子并不大,被宋进来过来,处处都透着瑟缩。
贾彦青虽然没有刻意吓唬,但也称不上和颜悦色,看上去颇有些威严:“你可知,叫你来是为了什么?”
刘谷子吓得直接跪下了,疯狂摇头:“我什么坏事也没做过啊!”
贾彦青盯着刘谷子看。
刘谷子几乎被贾彦青盯得吓破胆。
直到刘谷子都快被吓哭了,贾彦青才缓缓开口:“常永良的货都是谁给他送?他可会亲自去采买?”
一听到这个话,刘谷子几乎是立刻松了一口气,跪直了:“咱们杂货铺子利小。雇不起商队。要么托认识的人帮忙带回来,要么就只能自己去取。差不多半个月,掌柜的就要出一次门。”
“或者是去山边上的那些散户那儿收货,或者就是去府城拿货。”
“这一年多,掌柜的出门少了。因为他认识的人多,几乎都能帮着带货了。”
“我刚来的时候,掌柜的最辛苦,出门也多。”
刘谷子小心翼翼看贾彦青,满脸的糊涂,显然不明白为什么问这些。
“常永良两年半之前,有没有一件浅蓝色的绸衫?”贾彦青也是十分的干脆,也不绕弯子。
刘谷子想了一下,点点头:“有的。那件衣裳,掌柜很少穿。可爱惜了。后头正是两年半之前吧,有一回出去进货回来,就再也没有穿过了。兴许是弄破了。”
“一件衣裳而已,记得这样清楚?”贾彦青扬眉,表示不信。
刘谷子立刻解释:“那衣裳,不是掌柜家里给做的。是从外头捎回来的。而且,那衣裳,掌柜也没带回去家里过!现在都还放在铺子里呢。掌柜的很爱惜的。”
刘谷子可怜巴巴地,想问自己能不能走了,又不敢。
贾彦青问了刘谷子最后一个问题:“常永良平时给人写信吗?”
刘谷子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写的。掌柜写信的纸和平日用来记账的纸都不一样。而且每回写好多,而且都是同一个商人帮忙带信。偶尔也有回信。不过我不认识字,我也不知道写的啥。”
贾彦青深吸一口气。
让人去拿那封“常三”的信来,给刘谷子辨认。
但刘谷子实在是辨认不出来,只说信纸好像是常永良写信用的那种纸。这个纸,比记账的纸要贵一百钱。
贾彦青让人把刘谷子暂时留在衙门,让他等着,自己则是又看了看那纸。
纸其实就是普通的纸。比最次的纸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说实话就是很常见,看不出特殊之处。而且能买到的地方也很多。
就是墨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来。
最后,贾彦青看了一眼宋进:“去杂货铺看看,找那一件绸衫,另外将纸取回来。”
宋进就闪身出去了。
贾彦青手指头轻点桌面。
祝宁看出来了,贾彦青每次思考,都喜欢搞这个小动作。
至于他在想什么……祝宁感觉自己也知道。
即便有绸衫,即便有纸,又能证明什么?证明常有良穿得起绸衫?买得起纸?
其实都不能算直接证据。
最好,还是能证明那个“常三”,就是常有良。
但现在,就是缺乏关键的证据。
就像是铁链缺了一扣,怎么也连不起来。
让人心中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