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皇帝的吹捧
皇城上,朱厚照面颊上浮现出一抹深邃之色。
“朕欲兴建功臣阁,以向天下百姓,示臣子之功!”
简短的一句话,顿时掀起了吕调阳心中的惊骇。
回顾往昔,大明朝能有今日之辉煌、盛世,绝对不是其他朝代所能比拟的。
其中,有皇帝之功,自然也是有臣子之功。
虽然明面上这些大臣们都会把功劳放在皇帝的身上。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心中都十分清楚。
当今天下除却皇帝一人外,臣子也都有着不小的助益。
今日,皇帝突然提及此事,吕调阳心中自然颇受感动。
言外之意,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皇帝自然是一一看在眼中。
朱厚照面露笑容,开口说道:“吕爱卿,朕欲在皇宫之中兴建功臣阁,不知吕爱卿可有何好的想法啊?”
吕调阳面色微顿,拱手说道:“恕臣直言,若皇上欲建功臣阁的话,依臣之见,倒不如将功臣阁立在烟雨阁上。”
“哦?!”
朱厚照神情微动,诧异的问道:“爱卿为何有此想法?”
吕调阳认真分析道:“回皇上,在臣看来,这烟雨阁临近于午门,是朝中文武大臣途径上朝的必经之地。”
“将功臣阁兴建于此,朝中文武途径此地便会看到这些。”
“一来,可以让朝中文武大臣知晓阁中大臣们的功绩。”
“其二,也能激发文武大臣们的奋发之心。”
朱厚照闻言,嘴角上浮现出一抹笑容,微微颔首道:“好!”
“爱卿此言,倒是深懂朕的心意啊!”
“哈哈~”
郎朗大笑声响起在皇城上,吕调阳躬身站在一侧,心中却是浮现连篇。
虽然他心中十分清楚皇帝兴建功臣阁的目的,但却依旧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
在朝为官,不图名、不图官、不图钱,为的就是留的清名在人间。
“微臣斗胆,敢问皇上心中可是有合适的人选?”吕调阳试探性的询问道。
朱厚照目光不禁向吕调阳看去,微微一笑道:“目前,朕倒是还没有考虑好。”
“不过心中倒是有些合适的人选。”
说罢!朱厚照笑着从皇城上走了下去。
吕调阳望着皇帝渐渐离去的身影,眼中不禁浮现出一抹深思。
皇帝所说的一番话,让吕调阳此刻心中已然没有了前往工地的打算。
养心殿。
朱厚照威严说道:“传朕旨意,从皇宫中挑选一名画匠,命他前往烟雨阁中进行标绘。”
近侍太监疑惑的询问道:“不知皇上打算采用何种样式的标绘?”
朱厚照面色微顿,笑着说道:“越文雅越好,另外让他这段时间搬在烟雨阁附近。”
“遵旨。”
待得近侍太监离开养心殿后不久,朱厚照自言自语的说道:“倒是不知这些大臣们又会因此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
今日出宫,朱厚照在外看到这紫竹苑后,心中生出颇多感触。
徒徒虚名,被书生雅士追逐,之所以说朝中的文武大臣们不动心。
只是这些东西还不足以利诱到他们。
不过,朱厚照倒是清楚一点,有了这功臣阁后,必然能极大刺激朝中文武大臣去更加积极地做事。
……
内阁中。
吕调阳前来于此。
当他将皇帝的想法告诉了两位阁老的时候,刘健、李东阳的脸上不禁流露出诧异的神色。
“皇上真是这么跟你说的?”刘健惊讶的询问道。
吕调阳微微点了点头,疑惑的询问道:“阁老,有什么问题吗?”
刘健、李东阳相视一眼,情不自禁的摇了摇头,并未多说其他。
可越是这样,吕调阳的心中也是愈发的好奇。
“两位阁老,有什么直接说吧!”
“难道两位阁老还信不过我吗?”
刘健摇头说道:“吕大人不要误会,吾等之所以不说,并非是因为忌讳些什么。”
“只是吾等心中也不太敢确定皇帝心中的想法。”
说至这般,刘健将皇帝出宫前往紫竹苑内的事情悉数告诉了吕调阳。
“皇上去了紫竹苑?”
吕调阳轻喃一声,渐渐陷入到深思中。
不时,几位大臣目光不禁相视一眼,面颊上浮现出清明之色。
刘健无奈的摇了摇头,开口说道:“照如此看来,我们终究还是在皇帝的鼓掌之中啊!”
李东阳连忙说道:“刘阁老,此言有些过了。”
吕调阳无奈的笑了笑说道:“只能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翌日。
金銮宝殿上。
天子登朝,文武百官行礼拜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微微颔首,朗声说道:“众爱卿平身。”
“谢皇上。”
朱厚照坐在龍椅上,轻品一口香茗后,开口说道:“朕听闻吕爱卿已经开始在京城外开始修建沟渠。”
吕调阳忙身从朝班中走出,拱手说道:“回皇上,此次修建沟渠共调用民夫两万五千余人。”
“其中器具约有五千余……”
朱厚照微微颔首道:“看来,爱卿为了这件事,的确是做足了准备啊!”
“此,乃臣之责,自当全心而为。”
“好好!”
朱厚照点头说道:“两位阁老。”
刘健、李东阳忙身从朝班中走出,拱手说道:“臣在。”
朱厚照面色深邃,高声说道:“自朕土改、商改以来,两位阁老可是为大明朝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两位阁老如此年纪,却有如此盖世之功,实在是大明肱股之臣啊!”
“……”
天子对两位阁老的称赞之语,听得满朝文武大臣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
若非事先两位阁老已经从工部尚书的口中得知了这件事,怕是他们也不知晓皇帝的打算。
待得天子话音落下,刘健、李东阳拱手说道:“臣等惭愧。”
“臣等能身为皇上的臣子,是臣的荣幸。”
朱厚照微微颔首,高声说道:“今日,朕在这金銮宝殿上说这些话,正是要告诉诸位爱卿一件事。”
“朕欲兴建功臣阁,效仿唐太宗,将朕大明朝中的功臣立于功臣阁内,永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