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问题
东光电(878)工厂同样位于酒仙桥附近,这里一直是电子类工厂的集中地。
虽然已经进入改开期,但这家工厂的保密级别依然非常高,大门口都是由士兵站岗。入厂手续与20年前没什么区别,异常的严格。
签了一系列的保密告知书后,杨山把单子递给了安全保卫员。
“杨顾问,欢迎,欢迎。”在一旁等候着的许厂长率先向杨山伸出了手。
“厂长,给您添麻烦了。”杨山客气的回应着,然后与迎接他的几位干部一一见面。
厂里并没有给他举办什么欢迎仪式,但出于尊重,主要的几个领导都第一时间过来了。
石书记除外,他不在厂里。
“杨山同志,久仰大名啊,这次我们终于见面了。”张总工程师话语中带着些感慨。
杨山笑着同他点头握手。
“听说你以前也是要参与厂子的初建的,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又绕回来了,看来你和我们厂很有缘啊!”
“是啊,那个时候我非常兴奋,因为这家厂子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厂。”杨山边说边用眼睛四处逡巡着完全陌生的厂区。
“现在也是,不过与国际上的其他工厂相比,差距更大了。”
“一步步来吧,总有追上的一天。”
许厂长安排道,“先让你的老朋友穆总工带着你四处看看,熟悉一下。厂里正在按照总部的要求开始转型,到时候少不了你的帮助。”
“好的,我先了解了解大概的情况。”
与迎接领导再次表示谢意后,他跟着穆瑞凡出了办公楼。
杨山获得的权限非常高,除了部分军用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外,其他方面完全向他敞开。
在这个厂子里,除了耿波和穆瑞凡,还有很多人认识他。包括近百在香江实习过的技术人员,还有几个从774厂的人也对他有印象。
所以在厂区里溜达的时候,会偶尔有人停下脚步和他打招呼或者致意。
“先从哪个地方看起?”穆瑞凡陪在旁边问道。
“听你的安排吧。”
“我有点担心你看不上这家工厂啊!”
按照穆瑞凡的介绍,878厂现在有接近1600名员工,每年生产各类芯片80万枚左右。
在国内来说,这些芯片还算比较抢手,在每年年底的内部订购会上,下游工厂使出浑身的解数都想要搞到一些配额。
不过在生产规模上就差点意思了。
“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是国内产的么?”
“大部分吧,几个关键工艺节点的设备是进口的,算是缝缝补补勉强拼凑成的完整产业链。不过即便是进口设备也谈不上先进,都差不多有十年了。”
杨山点点头,应该就是政策刚放松时买的,也就是他在东京碰到董处长的时候。
“最近几年没引进?”
“有,前年年中刚买了套3英寸的晶圆生产线。”
“就是耿波负责的那个部门吧,走,咱们去看看。”
这两天耿波去沪城参加会议,没在厂里,穆瑞凡把他带进了技术室。
“啧啧~~~”杨山翻了翻这里的资料就有些龇牙。
他虽然在晶圆制作方面谈不上精通,但好歹手里有个晶圆厂,一些关键性的数据还是能掌握的。
“投产一年了,良品率竟然只有40%,分析过原因吗?”
这个数值太低了,杨山厂里4英寸晶圆制造的良品率都超过85%。
技术室的负责人不认识杨山,但看在穆瑞凡的面子上还是认真回答,“原材料石英砂的品性不稳定,批次差异性很大,需要经常调整提纯工艺参数;还有就是对硼杂质的去除一直达不到理想水平;最后在单晶硅的生长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位错,具体原因我们还在找。”
“你们从哪个地方购买石英砂原料,纯度是多少?”
“安徽那边,96%左右。”
杨山皱皱眉,他转向穆瑞凡问道,“我听说东海的石英矿纯度非常高,就连领导的......,咳咳,你们没有考虑从那里采购?”
“我们没有自主采购权,都是上边安排好的。”穆瑞凡耸耸肩膀。
“给总部打报告,申请更换采购地。”杨山才懒得再多说,反正他说了不算,不算就不用负责。
“把你们多晶硅的结晶工艺步骤清单拿过来。”
多晶硅的提纯工艺上他还是有点货的,虽然不是从信越化工那边偷来的,但他有金手指,花点时间查些历史资料也能大概知道点东西。
杨山在单子上随手用笔划了几道,“按照这个思路来,试试看会不会好一些。”
技术员把目光看向穆瑞凡,把资料拿出来没问题,但是修改工艺就.......
“去试试吧。”穆瑞凡做主了。
打发走技术员后,杨山摸了摸鼻子,“石英砂初步提纯的资料我这里没有,我们厂子都是从美国那边直接进口的。”
“你有也没用,人家的工艺配方都是依照矿石属性定制的。唉,刚才你是不是特别心疼啊,这些细节的东西可都是你们当初花大价钱琢磨出来的。”
“有这么明显吗?”
“当然有!”穆瑞凡领着他准备参观生产车间,“刚才你那脸色,就和我们欠了你几个亿似的。”
“呵呵,这样才有说服力嘛。”杨山随口辩解,“上赶着不是买卖,对吧!”
其实刚才是杨山自己也没底气,自己给自己打气。
就这样,在穆瑞凡的引领下,杨山花了两天的时间认认真真的把厂子的各个车间都看了一遍。
怎么说呢,这家工厂还是个大杂烩,还处于依据具体的产品来制定工艺标准的阶段,这一点在杨山看来是属于头疼医头的本末倒置。
因为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工艺规划就是一团乱麻,实现技术升级难度很大。
更重要的是,杨山感觉这里的领导对工厂的经营思路有问题。
他们总觉得科研开发就是个一锤子买卖,就如同院子蛋工程,卫星工程那样。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旦有了,那只要维持住就好,后边的更新可以慢慢发展下去。
而半导体工业则完全不同,开发出产品只是个起步,背后的技术升级、攀科技树才是更重要的。
说白了,就是产品导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