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决战(上)·挥师北上

洪熙十二年三月初二,惊蛰刚过的北方还带着料峭寒意,大明的千里疆场却已沸腾如潮。!w.6¨1+p`.¢c.o′m¨从山西太原的粮仓到河南南阳的驿站,车轮碾过冻土的声响日夜不息——十五万大军即将北征的消息,像一道惊雷劈开了初春的宁静。两万淮军新军作为前锋,正踩着未化的残雪检修火器;京师三大营的八万精锐已在校场列阵,甲胄在阳光下反射出成片的银光;山西卫所的五万边军则牵着战马,沿着太行山脉的古道向北集结。更有八万民夫推着粮车、扛着帐篷,在官道上绵延出数百里的长龙,车辙印深深嵌进泥土,混着马蹄声敲打出战争的序曲。

三月初三的正阳门,朱红的城门下早已挤满了送行的官员与百姓。太子朱瞻基身披明光铠,腰悬永乐剑,站在高台上举起酒爵:“此番北征,只为护我百姓,复我河山!”台下的将士们齐声高呼,声浪震得城楼上的旌旗猎猎作响。礼炮轰鸣三声后,朱瞻基翻身上马,雪白的战马踏过门前的石板,率先冲出城门。各营将士按序结阵出城,“征虏大将军”的纛旗在前引路,京营、淮军、边军的旗号依次展开,密密麻麻的旌旗遮天蔽日,连天边的流云都被染成了赤红。

城楼上的朱高炽望着大军远去的背影,龙袍的衣角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的手紧紧攥着垛口的青砖,指节泛白——既有对儿子建功立业的期许,盼他能如永乐爷般威震北疆;又有对疆场凶险的忧虑,怕那明晃晃的刀剑伤了他半分;更有对前途未卜的揪心,这场关乎国运的决战,终究压在了年轻的太子肩上。直到最后一面旌旗消失在天际,他才缓缓转身,龙袍下摆扫过城砖上的冰碴,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

此时的人群里,几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正悄悄计数。他们是瓦剌的奸细,眼珠随着明军的旗号转动,手指在袖口里暗暗清点。可明军队列太过绵长,京营的“虎贲”旗与淮军的“破虏”旗反复出现,根本数不清究竟有多少营队。为首的奸细咬着牙,看着最后一队士兵消失在官道尽头,低声对同伴说:“瞧这阵仗,顶多十万,号称二十万不过是虚张声势。”他哪里知道,自己漏看了藏在民夫队伍里的三万后勤兵,更没算上沿途卫所随时可增援的兵力——这个啼笑皆非的误判,即将给瓦剌带来灭顶之灾。

消息传到漠北草原时,也先正在哈拉和林的金顶大帐里宴请各部首领。听闻明军“仅十万”北上,他猛地将酒碗砸在地上,银碗碎裂的脆响里满是不屑:“汉人真是自取灭亡!”帐内的头领们顿时哄堂大笑,有人拍着胸脯喊:“大汗只需给我一万精骑,定能冲垮他们的阵型!”更有人已经掏出羊皮地图,用刀鞘在中原的疆域上划着圈——这个说要占大同,那个说要抢保定,仿佛大明的土地已是囊中之物。¢6`1/看?书,网* ,更~新¨最¨快·

博罗纳哈勒刚从榆林前线赶回,听到这话却皱起眉:“父亲,汉人向来狡猾,会不会有诈?”也先却挥手打断他,指着帐外的草原:“我们有十万精锐,个个能在马背上吃饭睡觉,汉人的步兵再多,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他拔出腰间的弯刀,刀尖挑起一块羊肉:“等本王擒了那朱瞻基,就让他给草原的孩子们当马骑!”

帐内的笑声越发响亮,牛角号声传遍草原,各部落开始宰杀牛羊犒劳士兵,铁匠铺的铁锤声敲得比往日更急。没人注意到,博罗纳哈勒望着南方的眼神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而此刻的大明北境,朱瞻基的前锋已渡过黄河,火器营的将士正调试着新造的佛郎机炮,炮口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一场因误判而起的决战,即将在草原与中原的交界线上,拉开血腥的序幕。

数天后,一只翅膀带伤的信鸽扑棱棱撞在哈拉和林金顶大帐的毡帘上,鸽腿上的铜管里,藏着瓦剌奸细传回的密报。也先正用银刀剔着羊骨,见了那卷羊皮纸,漫不经心地丢给身边的博罗纳哈勒:“看看汉人又在耍什么花样。”

羊皮纸上,歪歪扭扭画着明军的阵型图:队列拉得极长,像条没精打采的长蛇,其间夹杂着许多圆滚滚的铁家伙——有的带着粗短的炮管,有的拖着木轮,还有些士兵背着短粗的铁铳,看起来既没有长矛的锐气,也没有弓箭的灵动。“这是什么?”博罗纳哈勒用刀尖戳着画里的铁炮,眉头微皱,“倒像是孩童玩的泥疙瘩。”

密报上的字迹更是让也先嗤笑出声:“汉人带了些奇形怪状的铁炮、铁铳,无棱无角,瞧着毫无杀伤力。前锋不过万余人,火器营队列松散,似无战力。”几个探子显然没见过这些新鲜玩意儿,只当是明军凑数的摆设,却不知这些正是

“洪熙新政”催生的利器——简易迫击炮能越过障碍轰击,燧发枪装填速度比传统火铳快三倍,正是骑兵的克星。

“汉人皇帝真是老来昏聩!”也先将羊皮纸扔在地上,靴底碾过那些铁炮的图案,“派个养在深宫里的太子,带着些破烂玩意儿来送死,当我草原没人了吗?”帐内的头领们轰然大笑,有人捡起羊皮纸,用弯刀把画里的铁铳劈成两半:“这种东西,能挡得住我们的马蹄?”

他们哪里知道,朱瞻基身后藏着怎样的雷霆之势。¨x^i¢a!o~s^h\u/o_c-h+i·..c\o\m^英国公张辅虽已须发皆白,却能凭风声辨出敌军数量,此刻正坐在中军帐里,对着地图标注瓦剌可能的行军路线;成国公朱勇善打奔袭,正带着京营精锐熟悉漠南地形,靴底磨出的血泡里浸着草药,却依旧每日巡视营地;吴克忠、邓白等年轻将领更是憋着一股劲,腰间的“御赐金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那是朱高炽亲赐的尚方宝剑,可斩违令者。十五万大军看似松散,实则如精密的齿轮,每个部件都在按朱瞻基的指令运转。

大同城外的黎明,带着早春的寒意。朱瞻基站在城头,看着主力大军在平原上扎下连绵的营寨,对张辅道:“榆林守军快撑不住了,不能等主力休整。”老国公捋着胡须点头:“太子说得是,迟则生变。”

当天夜里,五千轻骑悄悄出了大同城门。淮军的燧发枪手背着短铳,枪管裹着厚布以防受潮;京营的骑兵腰间挂着火箭筒,箭簇涂着松脂;朱瞻基亲自披甲,雪白的战马踏着月光,马蹄裹着麻布,在官道上只留下淡淡的印记。“保持沉默,遇敌即开火。”他低声下令,声音在夜风中传得很远。

消息很快传到阿失帖木儿的营地。麾下千户巴图正带着两千瓦剌骑兵劫掠粮草,听闻明军前锋只有五千人,还是个“爱画花鸟的太子”带队,顿时眼睛发亮:“生擒朱瞻基,父汗肯定赏我牛羊!”他立刻调转马头,挥刀指向南方,骑兵们像饿狼般扑了过去,马蹄声震得冻土发颤。

双方在一片开阔的河滩相遇。巴图看着对面的明军,见他们队列松散,士兵背着“奇形怪状的铁家伙”,忍不住大笑:“汉人果然只会摆样子!”他正想下令冲锋,却见明军突然散开,露出后排黑洞洞的枪口。

“砰砰砰!”

枪声骤然响起,像爆豆般密集。铅弹呼啸着掠过水面,前排的瓦剌骑兵纷纷坠马,有的被射中咽喉,鲜血喷溅在冰面上;有的被打断马腿,连人带马滚进河滩的积雪里。巴图的亲卫刚冲出去三步,就被一颗子弹掀飞了头盔,脑浆溅了巴图一脸。

“这是什么鬼东西?”巴图抹了把脸上的血,又惊又怒,挥刀下令,“冲过去!砍碎这些铁家伙!”瓦剌骑兵嘶吼着冲锋,却被第二轮齐射击溃,火箭筒喷出的火焰照亮了夜空,将成片的骑兵烧成火球。

明军的阵型看似松散,却灵活得像游鱼。燧发枪手边打边退,始终与瓦剌人保持着百步距离;骑兵则从两翼包抄,马蹄踏碎薄冰,将溃散的瓦剌兵赶向河滩中央。巴图见势不妙,调转马头就跑,却被一颗流弹打中左臂,惨叫着摔下马来,被亲卫拼死拖走。

河滩上很快安静下来,只留下遍地的尸体和燃烧的战马。朱瞻基勒马站在水边,看着瓦剌人逃窜的方向,对身边的邓白道:“继续赶路,别恋战。”五千轻骑重新整队,马蹄踏过温热的血迹,朝着榆林的方向疾驰而去。

此时的哈拉和林,也先还在为“明军不堪一击”沾沾自喜。他不知道,自己嗤笑的“铁疙瘩”,即将在草原上撕开一道口子;他轻视的“画花鸟的太子”,正带着怒火,一步步逼近他的腹地。这场因误判而起的战争,很快就要让瓦剌付出惨痛的代价。

击溃巴图的千人小队后,朱瞻基立刻勒住马缰,燧发枪的硝烟还未散尽,他已在检查地图:“此地离函谷关尚有百里,不可恋战。”五千轻骑没有追击溃散的瓦剌残兵,反而迅速收拢阵型,连阵亡士兵的尸体都来不及掩埋,只在河滩上插了块简陋的木牌,便继续向西疾驰。

他的目标清晰如炬:经函谷关入陕,到西安补充粮草弹药,再北上驰援榆林。淮军携带的燧发枪虽犀利,却耗弹极快;京营的火箭筒射程远,可箭簇也所剩不多——必须在瓦剌人反应过来前,拿到西安府库的补给。

大军抵达运城时,天刚蒙蒙亮。城守早已接到急报,城门洞开,粮车直接推到官道上。朱瞻基没让士兵入城,只命人将粟米、清水和弹药分发给各队,自己则站在城门口的石墩上,啃着刚出锅的馒头,听斥候汇报前方

路况。“全军休整一个时辰,马不解鞍,人不离甲。”他咽下最后一口馒头,将油纸包好的碎屑递给身边的战马,动作里透着常年军旅生涯的干练。

一个时辰后,五千轻骑再次出发。函谷关的守将远远望见“征虏大将军”的纛旗,早已命人放下吊桥。大军穿过狭窄的关隘时,两侧山壁如刀削斧劈,朱瞻基抬头看了眼崖顶的烽火台,对邓白道:“传令下去,过了关就加快速度,今夜务必抵近榆林。”

三月二十九的夜晚,榆林城西的山谷口,博罗纳哈勒的瓦剌大军正围着篝火取暖。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羊膻味和汗臭,士兵们大多卸了甲胄,把长矛插在地上当挂架,有的在赌钱,有的在烤羊肉,没人留意远处官道上的动静。博罗纳哈勒躺在铺着羊皮的帐篷里,指尖划过地图上的关中平原——按他的估算,榆林城最多再撑三天,届时攻破城池,便可直取西安,像先祖忽必烈那样饮马渭河。

“咚、咚、咚……”

马蹄声突然传来,起初像远处的闷雷,很快就变成震耳的鼓点。博罗纳哈勒猛地坐起,帐外的喧闹声瞬间消失,只剩下越来越近的马蹄声。“是父汗的援军?还是阿失帖木儿来了?”

他抓起枕边的弯刀,刚掀开帐帘,就被迎面而来的喊杀声惊得心头一跳。

“杀!杀!杀!”

五千明军轻骑如神兵天降,最前排的淮军士兵举起燧发枪,“砰砰”的枪声便在山谷里炸响。京营的骑兵则张弓搭箭,火箭筒喷出的火焰刺破雨雾,直接点燃了瓦剌人的帐篷。

瓦剌士兵彻底懵了,有的光着膀子就被铅弹击中,有的刚摸到长矛就被火箭燎了头发。篝火被马蹄踏灭,火星溅得到处都是,整个营地瞬间变成混乱的泥潭。

博罗纳哈勒的亲卫慌忙举盾护着他后退,却被溃兵冲得七零八落,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帅旗被一发火箭射穿,狼头图案在火焰中蜷曲成焦黑的碎片。

“列阵!快列阵!”博罗纳哈勒嘶吼着挥刀砍翻两个逃窜的士兵,可混乱像瘟疫般蔓延,没人听得进命令。

明军的骑兵根本不与他们纠缠,只管沿着山谷追杀,燧发枪的铅弹专打战马,火箭筒则对着密集的人群轰——瓦剌人最擅长的骑兵,在夜色与突袭中荡然无存。

朱瞻基一马当先,永乐剑劈翻一个试图抵抗的百夫长,雨水顺着他的甲胄流淌,混着溅到脸上的血珠,眼神却亮得惊人。

“别让博罗纳哈勒跑了!”他的吼声在雨幕中传开,轻骑如一把利刃,死死咬住瓦剌人的后队。

博罗纳哈勒见势不妙,再也顾不上收拢部队,只带着身边的亲卫向西北突围。他回头望去,山谷里火光冲天,惨叫声、枪声、马蹄声交织成绝望的乐章,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士兵,此刻正像割麦般倒下。

他逃到榆林城西五十多里的一片高地时,才敢停下喘息。清点人数,只剩下两千多人,个个带伤,连最精锐的亲卫都折损了一大半。博罗纳哈勒望着南方的火光,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寒意——汉人太子不仅会画花鸟,打起仗来,竟比草原的雄鹰还要迅猛。

此时的明军营地,朱瞻基正站在缴获的瓦剌地图前,用手指点着榆林城的位置。

“传信给郑国昌,告诉他,援军到了。”忽然下起来的细雨打湿了战袍,却掩不住眼底的锋芒——他用瓦剌人最引以为傲的奔袭战术,给了敌人重重一击,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