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决战(上)·伤兵哀歌
洪熙十二年八月十九,第一场秋雨带着漠北的凉意,悄无声息地笼罩了黄河。.w·o*d+e?s+c.w?..c\o\www.
细密的雨丝打在明军的甲胄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也打湿了瓦剌营垒的毡帐,让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血腥味。
也先坐在主营的狼皮毯上,指尖捻着湿透的胡须,帐外传来各部首领压抑的叹息——南下以来,他已折损一万余人,投降的俘虏更是让草原各部心痛不已,那些曾叫嚣着“饮马黄河”的豪言,此刻听来只剩讽刺。
“汉家有如此之帅才、将才,吾其难矣。”也先的声音沙哑,目光扫过帐内垂首的首领们,“昔年徐达、常遇春破我大元数十万雄兵,今日朱瞻基、朱勇之勇,不亚于前人。”他想起朱瞻基在乱军中横槊立马的身影,想起朱勇腰斩阿太时的决绝,突然觉得这场南下之战,从一开始就太过理想主义。
帐内的沉默像秋雨般沉重。有个白发首领听到“徐达、常遇春”的名字,突然捂住脸无声落泪——他的祖父曾随元顺帝北逃,常说那两位汉将的铁骑如何踏破草原。其他首领也低着头,没人再喊“杀进关中”,连最嗜战的阿失帖木儿都只是咬着牙,甲胄上的血痕被雨水泡得发乌。
明军大营里,气氛同样紧绷。朱瞻基站在帅帐的地图前,指尖划过标注着“伤亡”的红圈——八万主力中的精锐骑兵折损近半,那些曾随他冲锋的淮军重骑,如今只剩零星几人;火器营的弹药库空了大半,柳升送来的清单上,开花弹的数量已不足战前的三成。“山西的粮道还能通吗?”他问向负责后勤的官员。
“回殿下,山西连日秋雨,官道泥泞难行,粮车要比往日慢三成。”官员的声音带着焦虑,“火器营的铅弹和硫磺,至少要等五天才能运到。”
朱瞻基的眉头拧得更紧。帐外传来伤兵的呻吟,那些被抬回大营的士兵,不少人缺胳膊断腿,医官们正用锯子截肢,惨叫声穿透雨幕,听得人心头发颤。他知道,明军虽占上风,却已是强弩之末。
八月二十一日,雨势稍歇,双方在长达二十多里的战线上再次厮杀。瓦剌的三万大军像被逼到绝境的狼群,嘶吼着冲向明军阵中;六万明军则结成钢铁方阵,用长矛与火枪回应着疯狂的冲击。战线上,刀光剑影与铅弹火光交织,人马的尸体在泥泞中堆叠,血水顺着地势流淌,与雨水汇成暗红的溪流。_3\3*k~s¢w·.\c¢o¨m_
仅仅两天,瓦剌就又添一万两千具尸体,南下大军过半失去战斗力,也先手中的可用之兵只剩一万八千余人,且多是疲惫不堪的老弱;明军也付出九千多人的伤亡,扣除护送伤员回后方的兵力,能战之兵骤降到五万,不少士兵的甲胄上满是缺口,手里的兵器都快握不住。
秋雨再次落下时,双方不约而同地停了手。明军的方阵依旧严整,却没了前几日的锐气;瓦剌的骑兵散落在荒原上,连举刀的力气都快没了。
“粮食还能撑几天?”也先问向亲卫,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回大汗,从陕西抢的粮草早没了,各部落凑的粮食和肉,最多还能撑十天。”亲卫的回答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也先最后一丝斗志。
明军大营里,朱瞻基正看着火器营的弹药清单。半数火器营已无弹可用,士兵们正用石块和木棍填充防线。“告诉山西,无论如何,三天内必须送一批弹药过来。”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却知道这几乎是奢望——秋雨里的官道,连飞鸟都难行。
夜色渐深,雨丝在帐外织成密网。也先望着南岸的灯火,第一次生出退意;朱瞻基站在高台上,看着北岸稀疏的篝火,同样在盘算——继续打下去,明军或许能胜,却要付出断骨的代价;可就此罢手,瓦剌人会不会卷土重来?
黄河的涛声在雨夜里格外清晰,像在拷问着两岸的统帅。是拼到最后一人,还是找个台阶体面退场?这个难题,像秋雨般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没人知道答案,只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注定要染血。
秋雨像扯不断的灰线,缠在黄河两岸的伤兵营上。明军的营帐里挤满了来不及后送的伤员,淮军的后勤兵们临时转行当起医官,铜盆里煮着黄河水,滚开的水花溅在地面,腾起带着泥沙味的热气。一个断了腿的士兵被按住肩膀,医官拿着煮过的小刀刮去伤口周围的腐肉,他疼得浑身抽搐,嘴里的木片被咬得“咯吱”作响,最后竟“咔嚓”一声咬碎,木屑混着血水从嘴角漏出来。
“忍着点,刮干净了才好得快。”医官的额头渗着汗,手里
的动作却没停。旁边铺着草席的地铺上,一个伤兵发着高烧,胡话里全是家乡的地名,他的胳膊伤口已经红肿流脓,医官摇着头往他嘴里灌草药汤,药汁顺着下巴流进衣襟,很快就被体温焐干。,3*8!看·书~网′ ?追?最?新·章_节?
瓦剌的伤兵营更像座炼狱。老萨满披着沾满羊血的法衣,把温热的羊血泼在伤兵的伤口上,说是“用草原的精血驱邪”。一个大腿中箭的骑士被按在毡毯上,箭镞深深嵌在骨头上,萨满的铜夹子夹了三次都没拔出来,最后还是他的同伴扑上来,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箭杆,猛地一拽,箭杆断了,箭镞却还留在肉里。萨满趁机用夹子狠狠夹住箭镞,硬生生往外拧,那骑士疼得像被剥了皮的狼,在地上打着滚哀嚎,眼泪鼻涕糊了满脸,最后竟疼晕过去。
八月二十五日的夜,黑得像泼翻的墨。朱瞻基提着灯笼巡营,灯笼的光晕里飘着细密的雨丝,照得伤兵营的景象愈发触目惊心。有个刚断了手的年轻士兵,身子已经凉透,手里却还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是他妻子托人写的家书,字迹歪歪扭扭,写着“家里安好,等你回来”。不远处,两个医官正用布单裹起一具尸体,那是白天还能说话的伤兵,夜里就因失血过多没了气息。
朱瞻基的手指捏紧了灯笼杆,他想起开战前,这些士兵里有铁匠、有农夫、有书生,如今却成了残躯或尸体。他何尝不想停手?可闭上眼,就会看见也先的怯薛军在关中劫掠的场景,听见百姓被掳走时的哭喊——若是这仗不打,瓦剌人冲进中原,眼前的惨状只会放大百倍、千倍,到那时才是真正的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
“殿下,天凉,该回帐了。”亲卫低声提醒。
朱瞻基没动,目光穿过雨幕望向北方。瓦剌的伤兵营里也一定亮着零星的灯火,也一定有痛苦的呻吟。他突然想,也先会不会也在看着这片雨幕?会不会也在纠结这场战争该如何收场?
他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朱高炽正和“三杨”围坐在暖阁里。案上摊着陕西、山西的舆图,上面用朱笔圈着一个个被雨水冲断的粮道。“秋雨连月,粮车陷在泥里,火器营的硫磺运不出去。”杨荣的声音带着焦虑,“陕甘的伤兵太多,药材也快耗尽了。”
朱高炽端起冷透的茶,却没喝。他眼前浮现的,是朱瞻基出征前的模样——那个总爱缠着他问兵书的儿子,如今正站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传旨给山西布政使,”他放下茶杯,声音有些沙哑,“让他组织民夫,哪怕用背的,也要把弹药和药材送过雁门关。”
“陛下,这样会累垮民夫的。”杨士奇忍不住劝阻。
“累垮民夫,总比让前线的儿郎们等死强。”朱高炽的手指重重敲在舆图上,“告诉瞻基,不必急着求胜,稳住阵脚就好。朝廷是他的后盾,朕……朕等着他回家。”
暖阁外的雨敲打着琉璃瓦,和黄河岸边的雨声遥相呼应。一个在前线思索如何结束战争,一个在后方绞尽脑汁保障供给,父子俩的心,隔着千山万水,却在同一场秋雨中,为着同一场战争煎熬。
朱瞻基终于转身回帐,灯笼的光晕在泥泞中晃出长长的影子。他知道,无论多难,这仗都得打下去——不为别的,就为了让那些攥着家书死去的士兵,他们的家人能真的“安好”;为了让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不必再担心瓦剌人的铁蹄。
雨还在下,像是要洗尽这世间的血污,却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停。
八月底的黄河东岸,十里空地成了一片奇特的缓冲带。秋雨刚歇,瓦剌一个跛腿伤兵拄着断矛去河边取水,一瘸一拐竟晃到了明军岗哨的箭程内。哨兵举起燧发枪,却在看清他渗血的裤腿时缓缓放下——那伤兵怀里揣着个豁口的羊皮袋,正眼巴巴望着河对岸,像只受惊的狼崽。
“接着。”明军老卒从怀里掏出半袋炒面,用劲扔了过去。炒面袋落在伤兵脚边,他愣了愣,解下腰间的干肉扔回来,动作笨拙得像在交换什么秘密。
这无声的默契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很快漾开涟漪。每到夜里,就有瓦剌士卒借着夜色溜出营寨,怀里揣着牛奶、奶酪,甚至还有人牵着瘦羊,悄悄摸到明军大营外。“换盐不?”“有茶叶吗?”蒙语混着生硬的汉话在夜色里响起,明军士卒则提着布袋出来,用盐块、茶叶换对方的东西,交易时彼此都攥着兵器,眼神却少了战场上的狠厉。
《殊域周咨录》里那句“战时为敌,和时互市”,说的正是这光景。有次交易时突然下起雨,双方竟挤在同一棵榆树下避雨,瓦剌人递来马奶酒,明军士卒则回敬炒豆
子,雨停后各自散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朱瞻基在高台上看得分明,却只对亲卫说:“盯着点,别让他们靠近主营。”他心里清楚,瓦剌人肯用赖以生存的奶肉换盐茶,说明他们的后勤已近崩溃,这种“互市”比枪炮更能瓦解士气——当士兵们开始惦记对面的茶叶时,手里的弯刀就难再举起了。
北岸的也先却急得满嘴燎泡。他在巡营时撞见两个士兵用奶酪换了块腌肉,当场拔剑砍断了他们的弯刀:“擅通敌者斩!”
可当晚就有亲卫队长拎着块鲜牛肉出去,回来时带着汉人给的面粉,他身后跟着伙夫,在帐里支起铁锅煮面条,亲兵们围着锅吸溜得正香,见到也先进来都吓得僵住,面条从嘴里掉出来。
“你们……”也先的怒吼卡在喉咙里。
亲卫队长举着碗,:“大汗,汉人面粉做的面,比炒米顶饿……”
也先盯着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突然觉得浑身发冷。他挥挥手让众人退下,独自走到帐外,南岸的灯火在雨雾中明明灭灭,像无数双嘲讽的眼睛。
“博罗纳哈勒,”他唤来长子,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疲惫,“再耗下去,不等汉人动手,咱们自己就先散了。必须出奇招,打破这僵局。”
博罗纳哈勒想起那些夜里偷偷交易的士兵,想起萨满说“军心若散,天意难违”,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什么。
帐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声响,是战马在啃树皮。秋夜里,这声音格外瘆人,像有什么东西在暗处磨牙。也先抬头望去,月光下,营地里的战马瘦得肋条毕露,正用牙撕扯着光秃秃的树枝,连最烈的那匹战马都没了往日的骄横,眼里只剩麻木。
他忽然明白,这啃树皮的声响,就是瓦剌大军的丧钟。从陕西劫掠的粮草早空了,各部落凑的粮食见了底,连战马都开始啃树皮,再拖下去,不等明军来攻,士兵们就得饿死、散伙。
“奇招……”也先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弯刀。刀鞘上的宝石早就被他换了粮食,只剩下光秃秃的木鞘,硌得手心生疼。他望着南岸的灯火,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那些汉人,不仅能在战场上拼杀,还能用一袋炒面、几两茶叶,一点点掏空他的军队。
夜风卷着秋雨的凉意,吹得营寨的狼头旗瑟瑟发抖。也先不知道,这场看似诡异的和平,早已悄悄写下了他的结局。当士兵们宁愿用牛肉换面粉,当战马啃食树皮成了营里的常声,再锋利的刀、再狠的招,也挡不住人心的溃散。
远处,明军大营传来隐约的歌声,是伤兵们在哼家乡的小调。也先听不清歌词,却莫名觉得那旋律像把钝刀,正一点点割着他的斗志。他转身回帐,帐帘落下的瞬间,又一声“咯吱”传来,像是在为他的命运,敲下了沉重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