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人物来访

接下来的时间,张潇辰扎扎实实陪着剧组转战多个城市,参加了多场路演。免费看书就搜:jinchenghbgc

同时,在恢复了排片后,《那些年》在票房榜上也是一骑绝尘。

继第三天拿下五千三百万票房后,第西天再度砍下五千万票房。

往后几天,每天也都有西千万左右的票房进账。

等到第七天,最后一场路演结束,众人迫不及待的坐上回燕京的飞机。

七天辗转七个城市,跑了十多场路演,铁人都要扛不住了。

好在《那些年》的票房足够争气,七天累计获得两亿五千万的票房,成功登顶周票房冠军宝座。

与此同时,时光网也解禁了《那些年》专区。

无数《那些年》的影迷,第一时间登入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

“【10分】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男生成熟。”

“【9.5分】没有遗憾的青春不完整,谢谢你,曾经喜欢过我。”

“【9分】我们之所以怀念过去,不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多美好,而是因为那时候有你陪伴在我身边。”

“【10分】我太爱这部影片营造出的氛围了,干净不狗血,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9分】看到柯景腾扑过去吻新郎的那段,我笑到不行,但笑着笑着就哭了,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作为华国最大的影视论坛,时光网一向以权威、中立、客观等标签闻名于世。

尤其是电影领域,更是被誉为票房风向标。

有相当一部分影迷都是等到时光网的评价出来后,再选择看或不看一部电影。

而《那些年》在时光网的首周评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1分,着实惊掉一众业内人士的下巴。

要知道华宜旗下上映两周的《青春时代》,同样是青春类电影,影帝影后加盟,制作费用高达七千万,到现在票房才堪堪过亿,评价那更是褒贬不一。

而那些年呢?

9.1分什么概念?

放在当下的时光网,己经是足以冲进华国影史top10的存在了。

身边环绕的都是诸如张国师、陈凯子、王大卫等大导演的代表作品。

也就是说张潇辰凭借一部《那些年》,就足以跻身名导之流。

如何不让吃瓜群众目瞪口呆。

评分高,大家还能理解,毕竟艺术这种东西,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

但偏偏《那些年》这么一部青春电影,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上映一周拿下2.5亿票房。

这就很恐怖了。

遥想当初《那些年》首映礼上,张潇辰豪言拿下3亿票房,业内一片嘲笑声。

现在呢?

己经不是3亿,《那些年》甚至有机会超越五亿票房。

而这个票房数据,己经足以跻身华国影史国产影片票房top3,总票房top10。

要知道这可是一部低成本青春校园片啊!

此前能达到这个级别电影的。

无一例外都是好莱坞大片,亦或者《汶川大地震》、《建国大业》这种举国关注的影片。

从来没人想过,一部低成本青春校园片能做到这种地步。

难道华国人钟爱大片,大制作的定律,从《那些年》开始宣告失效?

但今年票房前几名除了《那些年》仍然是被大片所包揽。

还是说,市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现在开始流行的是青春怀旧风?

但《青春时代》的票房也不尽如人意啊!

所以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再不可能也只能是真相。

张潇辰就是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

……

张潇辰很低调。

除却在公开场合亮相,对于私生活,他一向保护得很好。

对外连个经纪人和联系方式都没留。

就是不想有人打扰。

反正能量足够强大的人,总有办法把话递到他的面前。

而话都递不上来的人,张潇辰又为什么要给他分一杯羹呢?

毕竟张潇辰要的是各取所需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趴在他身上吸血的水蛭。

这不,张潇辰回到燕京的当天,就有人把话递了过来。

来头很大,中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坪。

韩三坪的名头自不必多说。

有人说他是华语电影的救世主,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强势入侵,韩三坪很好的保护本土电影业。

不仅让进口大片彻底摧毁华语电影的愿景落空,甚至逐渐能和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

也有人说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华国的经济发展才是电影行业爆发的根本因素。

换成任何一个正常人坐在他那个位置,电影业也会井喷。

在张潇辰看来。

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亦或者是每一个电影从业者自发的努力汇成一股历史洪流。

这些都不重要。

结果最重要。

结果就是华语电影从最开始的蹒跚学步,到现在可以和进口片分庭抗礼,再到未来全面领先。

就凭这一点,三爷在张潇辰这就是妥妥的教父级人物。

更别说三爷还是出了名的愿意给新人导演机会。

见面后,张潇辰发现韩三坪并不像传闻中那么不苟言笑。

反倒是给张潇辰一股如沐春风的感觉。

甚至他还主动提到了《那些年》在上映过程中遭遇的不公平排片待遇。

作为由中影独家发行的电影,这种遭遇实属不应该。

为此他对一系列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并向张潇辰保证后续不会再有此类事件发生。

作为华国电影业的扛把子,三爷话都说到这份上了。

就算有些怨气,张潇辰也不会揪着不放。

毕竟有爱齐艺顶上,张潇辰的损失只能说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