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挖地窖

其实这个消息顾嘉月早就知道了。

那会儿她正在学堂的藏书楼整理书籍,脑海里就传来了系统清晰的提示音。

只要在学堂读过书的孩子,在系统那里都有详细登记。这样一来他们获得怎样的成绩顾嘉月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系统还会针对学生们的成绩生成相应的学习计划,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顾嘉月的教学工作。

这也是顾嘉月能原谅系统偶尔失误的原因,毕竟在其他地方它不行,但在教书这件事上,它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

她的第三个任务,本是两年内让学堂考出二十个童生。

可因为这批学生,她超额完成了任务。

系统奖励了一大笔积分。

她用这笔积分先还清了之前欠系统的部分,剩下的全换成了书籍,一本本搬进藏书楼的空格里。

如今的求是学堂藏书楼,木架从地面一直顶到横梁,上面整齐码放着的书本,涵盖了古今的经史子集、域外的算学格致,甚至还有记载着农耕、冶铁、医术的杂著。

说是世间仅有的知识宝库,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当郑清和说出消息时,顾嘉月脸上并没有太多惊讶,只是唇角微微扬起,露出一抹骄傲的笑。“主要还是这些孩子聪明,肯下苦功,我们不过是给他们指明了学习的方法而已。”

郑清和却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真切的赞赏。“你说的太过于谦虚了。你制作的那些教材我都仔细看过,确实比之前其他学堂用的更贴合教学,每一章每一节都带着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强得多!”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你为每个人量身定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可不是其他学堂能做到的!”

“我正想跟你商量,能不能将你编撰的教材给我,我想在整个西南推广这样的教学方式。当然,需要什么条件你都可以提。”

顾嘉月被夸得脸颊微微发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学堂的夫子们经验丰富,他们的教学方法也都很不错的。”

“想要教材的话你组织人过来拿就是了,之前江山长就带了一部分到京都去,今年京都那边已经有几家书院开始使用了。”

顾嘉月十分的大方,有人帮她传播知识她开心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藏着掖着呢?

之前她向系统确认过,只要使用她编些的教材的学子,都算是她教育过的学生。会计算在总人数里面。

若是光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想要将这些教材推出去得需要多少时间啊?

现在有人愿意帮忙,她可开心了。

两人又闲聊了些关于修建蓄水池的细节,郑清和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他如今是安南县的县令,前阵子泥石流的后续事宜还没处理完,眼下又要应对可能到来的干旱。

整日从早忙到晚,脚几乎沾不着地。

那些藏在心底的情愫,只能像埋在土里的种子暂时压着不叫它发芽。

他走在村道上,脚步匆匆,心里却反复盘算着等自己做出些像样的成绩,有了能与家里抗衡的底气,就去求娶心爱的姑娘。

只是……

她愿意等吗?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按了下去.

他不敢问,也怕听到不想听的答案。

送走郑清和,顾嘉月转身回了家。

大伯已经被接回家休息。躺在床上的大伯脸色依旧苍白,呼吸微弱,还是没有醒来的迹象。

刚才顾嘉月也询问了郑清和,杀害大姑一家的凶手还未找到。所以大伯如何受伤的,还是一个谜团。

大伯娘坐在床边的矮凳上,一边用湿帕子给大伯擦着手,一边留意着襁褓里的大孙子。

对了,前阵子家里一致同意让顾宇川给顾家这第一个重孙取名。

顾宇川抱着孩子琢磨了三天三夜,翻了好几本典籍,最后定下“顾宙诏”三个字。

大家听着都觉得寓意不错,只是叫起来总有些拗口,便又给取了个小名——顾鱼儿。

只因这孩子被抱着时,总爱蹬着小腿扭来扭去,像极了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儿,这小名便慢慢传开了。

顾嘉月走到床边,逗了逗顾鱼儿。

小家伙刚吃饱,眼皮耷拉着,小嘴抿了抿,没哭也没闹。只是伸出小胖手抓了抓她的指尖,露着没有牙的嘴巴呵呵的笑。

他好像知道家里近来事多,从不大声哭闹,每天除了吃就是睡,谁抱都乐呵呵的,很是省心。

逗了一会儿孩子,顾嘉月来到后院。

除了去学堂读书的几个小辈,家里的劳动力都在忙着挖地窖。

地窖挖得很深,土堆在旁边像座小山。

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挥着锄头往下挖,有的用筐子把土运上来,干得热火朝天。

顾嘉月想上前搭把手,可看着眼前的景象,一时竟不知该从哪儿下手。

最后只好站在娘亲旁边,接过她手里装满土的筐子,往院外的山沟里倒。

“嘉月!”大堂哥刚把一筐土运上来,额头上满是汗珠,用袖子擦了擦,喘着气问道:“咱们全村都在挖地窖,你那水泥够用吗?”

这话一出,院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纷纷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同样的好奇和担忧,齐刷刷看向顾嘉月。

顾嘉月倒完土,转过身也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放心吧,村长已经组织村里的劳动力去收集材料了。制作水泥的材料咱们村里都有,就是得多费些力气。”

制作水泥的核心原料是石灰石、粘土和铁粉。

这些在西南这边储量本就不低,找起来不算难。

只要材料备齐了,叶允棠有法子把它们变成能用的水泥。

听她这么一说,大家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脸上的担忧散去,又拿起工具忙活起来。

江陆离突然离开,分配水泥的重担落在顾嘉月身上,他们心里其实一直捏着把汗。

到时候村民来要水泥却给不出,免不了又要听些阴阳怪气的酸话、馊话。

他们是怕顾嘉月忙前忙后,最后反倒落不下一句好。

“你们放心,这次的水泥可不是白给的。”顾嘉月看出了家人的顾虑,补充道。

“难道你想让村民们用钱买?”二伯母直起身,皱着眉问道:“就怕他们舍不得掏钱啊。”

“不让他们直接出钱,”顾嘉月解释道:“后续村里应该会办个水泥作坊,到时候让他们来作坊干活,用工钱抵就行。”

倒不是不能直接给,只是她心里清楚轻易得到的东西,人往往不会珍惜。

靠自己劳动换来的,才会记在心上,用的时候也更仔细。

见顾嘉月心里早有打算,家人便不再多问,埋头继续干活。

爷爷蹲在一旁喝了一大口甜酒水,喉结滚动了一下。放下大碗,大手一挥,声音洪亮的说道:“好了,别坐着闲聊了,都起来干活!早些挖好,咱们还得去种红薯呢!”

一时间,西南各地都动了起来。

桃花村的人在挖水窖,邻村的人扛着锄头种红薯,山脚下的人挑着水桶往林地跑,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可也有少数人,总觉得“干旱”是危言耸听,他们每天抬头看天,嘴里念叨着“明天就会下雨”。

照旧串门闲聊,不肯动一动。

然后,一天,两天……

一个月过去,天空依旧湛蓝,没有半片云彩。

算上最开始的日子,已经整整两个月没下雨了。

山上的树木先是叶子发黄,后来慢慢卷成了团,最后彻底枯黑,风一吹就簌簌往下掉。

树下的野草和低矮植物,早就没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一折就断。

就连常年流淌的山泉水,也一点点瘦下去,最后彻底断了流,泉眼处只留下干裂的泥块。

那些之前不听劝告、不肯挖水窖的人,终于慌了。

他们衣衫不整地跑到村长家。

脸上满是焦灼,眼神躲闪着不敢看村长,声音发颤地问:“村长,我们现在挖水窖……还来得及吗?”

村长看着他们,胸口剧烈起伏着,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失望,语气里带着恨铁不成钢的火气。“现在挖来装屎吗?”

“我看你们也别挖水窖了,不如自己给自己挖个坟地,省得到时候全家渴死了没人埋!”

也不怪村长发这么大的火。

当初全村忙着挖水窖时,他见这几家迟迟不动,特意上门劝了好几次。

“多储点水总是好的。”

“哪怕挖个小的应急呢?”

可这些人要么说“哪那么容易干旱”,要么干脆关起门来不理人。

他实在没办法,只能任由他们去了。

如今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水窖里,都储着够一年用的水。

可这几家现在连做饭的水都凑不齐了。

村里的水井早就干了,已经七天没打出一滴水。

他们要用水,只能走几里山路去河边挑,可河里的水也在一天天减少,周围好几个村子的人都指着这条河活命。

所以每次去河边打水,都免不了要争要抢,你推我搡,骂骂咧咧的。

有人为了多挑一桶水,甚至在夜里就守在河边。

可就算这样,每天来来回回跑几趟,光挑水就耗尽了力气。

家里的牲口要喝水,地里的庄稼要浇水,怎么都不够用。

这些人此刻是真的肠子都快悔青了。

他们扑通一声跪在村长面前,眼泪混着脸上的灰往下掉,拉着村长的裤腿哭道:“村长,求求你,救救我们吧!再没有水,我们真的会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