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需要强大科技
第699章 需要强大科技
“那些敢去西夷,还能在那干出点名堂的官员,肯定是有胆有谋、能担当的大才,朝廷自然要重用。*r·a+n′t?x¢t../c¨o¨m¢”
大家闻言,心里都开始盘算开来。
他们心里有数,李恪这是给他们指了两个方向,其实就是让他们去基层和西夷发展。
但他们也清楚,这肯定是未来官员升迁的必经之路。
大家都点头称赞,表面上都支持皇帝的决策。
其中不少人已经在心里合计,要让家里的年轻一代去参加即将到来的考试。
他们认为,这是个镀金的好机会,只要家族里的年轻人能在考试中出人头地,去西夷或者基层混个脸熟,积累点政绩,将来在官场上就能一路顺风。
在李恪看来,这一系列政策,其实是对官场的一次大变革。
现在大唐的地盘空前广大,住着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
如果不小心治理,国家很容易分裂。
这是李恪不能接受的。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大唐。
所以,未来的路,肯定是要不断变革的。
科技虽然给大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比如交通更便利、生产效率提高,但李恪清楚,科技发展不代表道德水平也会提高。-d_q~s?x.s`.`c`o!m!
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既需要强大的科技,也需要民众有高道德。
如果民众道德败坏,就算他们知识技能再丰富,也可能会滥用权力,制造纷争。
德不配位的情况多了,社会就容易出大问题,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稳定。
所以,李恪决定在解决大唐文盲问题的同时,也要让大家提高道德水平,这可是个大任务。他打算通过教育、文化活动这些办法,打造一个文明、和谐、道德高尚的社会风气。
他这么做,是希望大唐能在和平时期稳当发展,实现长期安定的大目标。
朝会一结束,朝廷要重新开考的消息传遍京城。
整个京城都在讨论这个事。
上半年没考上的年轻人,原本还挺失落的,一听这个消息,顿时精神百倍,到处去告诉别人。
他们眼里又有了希望,好像看到了仕途的新机会。还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上半年没准备好,现在也都跃跃欲试,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展示一下了。
这个考试每年都有,但眼下只在京城进行。
李恪这么做,是有他的考虑的。}e 首先,他不太信得过下面行省的官员能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现在监管不到位,如果权力下放,很可能会有舞弊现象,影响官吏的质量,对大唐的治理不好。 其次,京城里选出来的官吏,因为是皇帝直接挑的,他们对李恪会有更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以后工作也会更卖力,这对巩固大唐的统治有好处。 当然,这些都是李恪心里的小算盘,不方便跟外人说的。 不过,在京城选拔也不是完美无缺。 消息一传开,很多外地学子也想到参加考试。 但对于他们来说,来京城太麻烦了。 很多学子住在偏远地方,过来得走很远的路。 虽然现在交通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有些地方不方便。 而且,不是每个学子家里都富裕,他们可能承担不起路费。 这样一来,就排除了一些有才华但条件有限的学生,这对选拔人才来说是个损失。 李恪知道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想到了一个主意。 “让礼部负责试卷设计和印刷,然后发到全国各个地方。 为了保密和安全,让军部护送试卷,整个运输过程都要重兵保护。 这样一来,就能防止试卷在途中被偷或者篡改。 如果发现有题目泄露的迹象,就立刻重考,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监考人员也很关键。不能让地方官员参与,得从京城挑人,组成专业团队,派到各地去。 坚决不让地方势力影响考试,这样才能确保考试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进行。” 李恪念念有词,来回琢磨着每个小细节。 “考生的最终成绩,得由监考官严格依照标准来判定,然后老老实实地上报给朝廷。 朝廷再根据 各地的具体情况,来统一安排各地的放榜时间和方式。 这样做,不仅能大大减少学子们来回折腾的时间和精力,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有机会参加考试。 而且还能尽可能地挑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给大唐的发展带来一股股新力量,让官场更有活力。” “考试的成绩,都是监考官严格按标准判定的,然后老老实实上报给朝廷。 朝廷呢,会根据各地的情况,统一规定了发榜的时间和方式。 这么做,不仅能省去学子们来回奔波的时间和精力,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有机会参加考试,还能挑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给大唐注入新鲜血液,让官场更有活力和生机……” 解决了这件麻烦事后,李恪感觉像是卸下了沉重的负担,忍不住伸了个懒腰。 他放松身体,享受着那一刻的轻松,紧张的神经也慢慢放松了下来。 几天后,柴令武等人历经艰辛,终于从天佛回到京城。 他们各个风尘仆仆,但脸上掩不住的喜悦,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领赏的。 在天佛的时候,柴令武他们尽心尽力,立下了不少功劳,李恪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于他,李恪打心眼里满意。 柴令武等人进宫领赏,场面热闹非凡。 李恪亲自接见,表扬了他们的功绩,然后按照之前的约定,给了丰厚的奖赏。 他们谢恩后,都高高兴兴离开。 柴令武领完赏后,也没在京城多呆,匆匆赶回西都。 毕竟,李二还在那。 说起李二,他去西夷都快两年了,一直在那边忙着稳定局势、治理地方,都没回来过。 这让留在京城的杨太后和长孙太后儿女有些抱怨,虽然知道李二重任在肩,但思念之情难以抑制。 她常常望着西夷的方向默默神伤,嘴里也时常念叨着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