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名声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名声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等待他的将是无休止的监视、调查、逮捕甚至死亡。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无法容忍一个掌控众多官员秘密的锦衣卫首领。
毛骧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却也为过去的种种恶行感到不安。
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陷入深深的忧虑。
或许与那些手中握有他把柄的朝臣结盟是个办法,但他不敢尝试。
做尽坏事的毛骧比任何人都明白,继续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
然而,他又有什么选择?锦衣卫的职责就是执行这些任务。
他不可能再换职业了。
这对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一桩稳赚不赔的好交易。
然而,毛骧无论有多担忧,也无计可施。
毛骧早已接受了现实。
未曾亲身在朱元璋手下做事的人,无法真正理解那种深植于骨子里的压力。
没有任何妥协或商议的空间,只要朱元璋觉得有任何威胁或异常。
他还能怎么办?
难道要抗命?
莫非以为朱元璋的俸禄是那么好得的?
作为锦衣卫名义上的主管,锦衣卫的声誉已如此糟糕,他的名誉又能好到哪里去?
不曾想,今日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当毛骧听到朱元璋的指示,要开始侦查周边国家和势力,并为未来的征战做好准备。
同时,锦衣卫不仅需要派遣探子,还要实施反间计、苦肉计等策略,目的是削弱对手,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
这件事难吗?
当然难!
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经验,突然接手这项工作,从具体行动计划到执行细节都需要逐步摸索。
但毛骧愿意去做吗?
他非常乐意!
这比起监视官员、调查非法活动要高尚得多。
最重要的是,这些功绩可以公开宣布,可以自豪地说出口。
难道没看到刚才朱元璋已经承诺,一旦成功便加官晋爵?
老朱虽然脾气暴躁、杀气重,但言而有信,对待有功之臣相当慷慨。
因此,突然看到了锦衣卫的发展方向和自身机遇的毛骧,激动地单膝跪地拱手说道:
“臣遵旨,必为大明尽忠!”
看着毛骧兴奋的样子,朱元璋不禁微微点头微笑。
老朱一向欣赏那些卖力为主家效力的人,像胡惟庸这样提醒他,更像是敲响警钟。
大明不可能永远鼎盛,后世子孙也不一定个个都能如他这般英明。
一旦大明不如邻国强大,岂不是要受人欺凌?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该削弱的削弱,该吞并的吞并才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为子孙布局谋划,胡大老爷却在教坊司、香满天及府中**作乐,浑然不知胡家当年那个惹事生非的纨绔子弟胡仁彬,竟然悄然升官了。
这事纯属巧合。
上元县去年遭遇水灾,胡仁彬虽未直接参与,但该县治水成效显着,令人刮目相看。
以往类似功绩仅获嘉奖,而今年因李善长案牵连多人,职位空缺较多,上元县令脱颖而出。
资历和能力虽不能说顶尖,但也远超他人。
于是,他被调任他职,上元县令一职空缺。
按规矩应由吏部决定,但全县上下早已认定胡仁彬将继任。
毕竟提拔本地官员乃惯例,而胡仁彬背后的势力无人能敌。
不仅在上元县,即便在整个大明,能与他抗衡的也寥寥无几。
胡仁彬在上元县同样享有不错的声誉,虽谈不上才华卓绝,却也算得上积极进取之人。
可以说,他有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
吏部对胡仁彬的情况最为了解,索性顺其自然,将县令一职授予了他。
这是否也是为胡大老爷积德?
---
胡大老爷的生活并未因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对他而言,专注于享受生活远比关注外界的喧嚣更重要。
老前辈曾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诚哉斯言!
他不仅依赖杜康,还需要陪伴。
从信息丰富的现代社会跌入这个时代,即便拥有诸多优势,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仍难以倾诉。
作为远离**和**的胡大老爷,如今只能靠这种陪伴来缓解内心的不安与失落。
或许,这不过是胡大老爷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罢了。
毕竟,他并不追求功成名就,能如此安逸地生活已属难得。
然而,总有一些人与他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个人能够光明正大地表现出谄媚姿态,皆因他是胡大老爷的*!
要知道,昔日的胡大老爷可是当朝丞相。
听到胡大老爷的回答,张守成几乎喜极而泣。
眼前的这位显然已被胡大老爷的派系深深影响。
结果,他的无奈之举反而让他得了不少好处。
听到外面带着些许谄媚的呼喊声,胡大老爷一愣,随后若有所思地撩开车帘,向对方打了声招呼。
胡大老爷的权势起伏不定不说,更重要的是他关门闭府只顾自己享受的态度,让不少追随者感到头疼。
然而,这一天,胡大老爷懒散地起床,准备去教坊司视察工作时,一辆马车突然挡住了他的路。
尽管后来胡大老爷退了下来,但他和大多数人的联系都已中断。
许多当年的同僚、朋友,都被李善长拉去一同受刑。
“胡大人,我是张守成。
”
要知道,胡大老爷只是辞官,并未去世,若切割得太彻底,他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
而张守成没有投靠李善长!
毕竟李善长和胡大老爷一样出身淮西,还是胡大老爷的老师。这期间有不少人借机转投李善长。
并非他不愿投靠,而是他身上胡大老爷的印记太深,无法转投。
这些年,被胡大老爷提拔或安排的官员数不胜数。
“守成啊!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天呐!
张守成,吏部任职,是吏部的老牌郎中之一,近年来有望升任侍郎。
总算见到大佬了!
作为当年被胡大老爷一手提拔起来的核心成员,这几年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反倒是他这个之前默默无闻的人,在胡大老爷将胡馨月嫁给朱标,成为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后,开始飞黄腾达。
毕竟,张守成一直以来对胡大老爷忠心耿耿的态度,实在引人注目。
这支坚定的力量,无疑该是胡大老爷的嫡系。
胡大老爷行事低调,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难以接触。
既然如此,捧捧张守成的臭脚又有何不可?可张守成心里清楚,胡大老爷既不见别人,也不会见他。
前几天,当他看到上元县上报的县令接任文书时,内心无比激动。
胡仁彬的名字,对他这样的老派人物来说再熟悉不过。
张守成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见胡大老爷,这次却意外地遇上了。
幸亏他在吏部多年,城府颇深。
他压住内心的急切,再次仔细核查了胡仁彬的履历及地方官员、乡绅的评价,并派人了解了胡仁彬在当地的真实口碑。
结果令人满意,胡家大少爷的表现确实不错。
可以说,在明面上,除了资历稍显不足外,胡仁彬无疑是最佳人选。
然而,考虑到胡大老爷的因素,资历似乎不是问题。
在毫无悬念地为胡家大少爷争取到县令职位后,张守成并未立即下发吏部行文,而是精心准备后来找胡大老爷当面汇报。
今天,经过两天的努力,他终于堵到了胡大老爷。
听着他熟悉的嗓音,张守成几乎要热泪盈眶。
寒暄几句后,张守成直奔主题。
“恭喜胡公,令郎名副其实,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刚入仕不久便因功晋升,我特意前来祝贺。
”
经张守成提醒,胡大老爷这才想起还有个儿子。
不过,那小子不是已经被派到上元县做县尉了吗?
怎么又要升职了?
胡大老爷平时忘了也就算了,现在别人已经找上门来了,他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但当他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刻坚决地对张守成说:
“这件事你得给我想办法推掉!”
“让那个小子继续当县尉就好,没必要再升任县令!”
张守成听到这话差点没直接吐出来。
您这是突然变得如此高尚了?
张守成以为胡大老爷是为了避嫌,连忙替他解释,强调胡仁彬的升职完全是因为功劳而来的。
可胡大老爷依然坚持反对。
在他看来,县令可是整个县的最**员!
那可是要对全县负责的!
除了品级稍微高一点,县令哪方面比县尉强?
当个县尉多好,有事也不用自己担着!
看着胡大老爷态度如此强硬,张守成终于明白过来。
胡大老爷是真的高尚,不是在装样子!
太厉害了!
------------
张守成虽然无法理解,但也深受触动。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等了这么久,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一时之间,他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嘴巴张了又合,折腾了半天,最终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显然,他对这个结果有些难以接受。
难道这就是大佬的任性?
送上门的升职机会,还这么轻松,难道不该接受吗?
张守成实在不明白胡仁彬到底怎么想的。
稍微回忆一下过去,他就越发觉得难以理解。
当年的他为了升职,多么努力、积极?
简直是不惜一切代价,只要能找到一条路子立功或者攀上靠山。
那时候,他最害怕的就是升职比别人慢。
看到胡仁彬进来,这些比他年长至少一轮的前辈们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
一张张谄媚的笑脸不断出现在胡仁彬面前。
结果到了最后,却发现大佬的选择和自己完全不同?
不过,县令虽然离开了,但这个位置可是让不少上元县的人惦记。
说穿了,在上元县混,不还是要跟县令、县丞、县尉处好关系?
当然,如果新来的县令是个无能之辈,大家联手架空他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上元县隶属应天府,距离京城最近,但县内依然是县令做主。
对县衙里的小吏和本地乡绅来说,靠近应天府又有什么用?
之前没搭上线,现在就能搭上了?
胡仁彬直接把手头事务交给县丞、县尉,签完字后就去上任了。
“胡县尉好。
”
在应天府的大人们看来,县令不过是芝麻大的小官。
一句句或真或假的恭维话不停地朝胡仁彬飘来。
“胡县尉,哈哈,今天过后就要叫您胡县令了,恭喜啊!”
刚踏入县衙,胡仁彬就见到平日对他不冷不热的县丞及众官员满面笑容地迎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