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大才!只可惜懒惰

然而在胡大老爷眼中,这番推论却是再正确不过。

想想初代英吉利在欧洲及其殖民地所作所为,不就是玩弄平衡、四处搅局吗?

但若大明出手,定能玩得更为出色。

想当初,英吉利最强盛时,也不过海军独步天下。

若大明取而代之,哼,不仅海军,大明的实力只会更加惊人!

毕竟,历经千年战火,大明在军事上的专业程度无人能及。

数十万人的大战屡见不鲜,万人长途奔袭更是家常便饭,经验之丰富,无人能敌。

而欧洲大陆上那些几百上千人的小规模战斗,在大明看来,恐怕也就州府级别的水准。

再说权谋与搅局,春秋战国时的纵横家早已将此研究透彻。

自汉代班超至大唐王玄策,中原的外交使节在异国眼中,皆是文武兼备之人。

他们言辞犀利,更能在转瞬之间,借邻国之力,将对手消灭。

至于挑拨离间、声东击西等计谋,在大明官场早已司空见惯。

口蜜腹剑,更是大明官员的基本技能。

若真要殖民,大明的条件远胜于英吉利。

这番话让朱元璋听得热血沸腾。

只因胡大老爷言之有理,有据可查,绝非信口雌黄。

老朱细想胡大老爷的话,深感其言之有理。

“陛下,周边这些番邦小国,着实贫瘠!”

“谁让他们与咱为邻呢。”

“中原强盛时,便去敲打他们,他们能发展起来才怪。”

“但欧洲截然不同。”

“那地和平千年,且那帮人擅经商、藏富、享乐。”

“不去捞一把,岂不可惜?”

朱元璋闻言,不自觉地掏出胡大老爷献上的羊皮纸。

望着图上广袤的欧洲,老朱不禁咽了口水,心生贪念。

然而,他也明白,那地太过遥远,只能暂且记下。

待准备充足,再去不迟。

见老朱有所松动,胡大老爷满意点头,随即告辞。

他话已至此,算是尽力。

大明若将欧洲变为殖民地,还能率先进入工业,那才叫奇怪。

若在封建时期,大明无疑无敌。

胡大老爷离开后,老朱悄悄增派五千余人出海。

他调集舰船,携丝绸瓷器,只求换取金银珠宝。

人员船只,皆为挣钱。

快进快出,专注贸易。

毕竟,老朱只想挣点小钱而已。

老朱此人,崇尚“明心见性”。

他从不掩饰对财富和名声的渴望。

在他看来,国家如同一个大家庭。

若不多积累家当,遭遇天灾人祸时,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

反之,若家底殷实,即便天灾人祸来临,又有何惧?

我自岿然不动!

甚至有余力谋划其他。

这便是家底殷实的好处。

而昔日的朱元璋,吝啬至极,连俸禄都不肯多发,结果天下依旧贫困。

他能奈何?

只因他穷!

开源节流,人人皆知。

可他只懂节流。

至于开源?

一无所知!

他认为,开源便是征税,但农户已不堪重负。

他朱元璋吃过苦,怎能让农户再遭元末之难?

而其他开源之法,他一无所知。

加之官员们的私欲作祟,哄骗老朱继续优待大明官员和读书人。

于是,大明财源从一开始便走下坡路。

朱元璋是否知晓?

当然知晓!

正因看到危机,加之他个人性格,他将官员俸禄压得极低。

结果,大明近三百年历史,杀人之多史无前例。

同时,贪腐之风、狠辣之态,亦历朝历代之最。

简而言之,官员的俸禄微薄至极,即便是最有良知的官员也难以维持家用,这已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然而,现状已大不相同。

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大量财富的涌入,这些钱财数目庞大,触手可及,既无需从贫困的农民那里掠夺,也不必在朝堂上大开杀戒,只需从外国势力那里巧取豪夺即可。

这对他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朱元璋何时将外国势力放在眼里?

因此,朱元璋此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嘿,嘿嘿,胡惟庸啊!”他笑道,“嘿嘿嘿,要不,这件事,由你来挑头负责如何?”

朱元璋的笑容中带着狡黠,却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炽热。

在他看来,没有人比胡大老爷更适合这个角色。身份、地位、资历这些都不必多说,即便是新建一个衙门,只要胡大老爷坐镇,就无人能挑衅。

更重要的是,胡大老爷深知其中之道!他太懂了!

他既有公开为国家敛财的手段,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谋。这样的人才,无疑是稀世珍宝。

遗憾的是,胡大老爷当即拒绝了这个提议。

“臣感激陛下的赏识,但臣如今年迈体弱,还是回家安享晚年为好!”他恭敬地回绝,“还请陛下另寻贤才!”

胡大老爷才不会答应呢。毕竟,谁都清楚,这未来的海关职位,油水之大,难以估量。

即便是当下世人视为肥缺的漕运总督之位,面对新兴的海关衙门时,也不免心生艳羡。

毕竟,漕运有其局限,运载量早已限定其发展空间。

而海关一旦壮大,其资金流动将如泉涌般无限增长。

这样的机遇,若在往昔朝代,众人或许还能共同分享,不过分即可。

但唯独在洪武朝,此事万万不可。

朱元璋此人,对财物的独占欲极强,最恨他人染指。

即便你自身清廉,也难保手下人不心生贪念。

一旦受手下牵连,岂不冤枉?

因此,胡大老爷拒绝得毫不犹豫。

朱元璋听闻此言,怒气冲冲。

胡惟庸这固执之人,为何就是不愿为其效力?

他给予的优待与礼遇已到极致,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拒绝。

此刻的朱元璋已显不耐。

他原本的和颜悦色渐渐消退,半眯的眼眸中透露出丝丝寒意与凶狠。

胡大老爷察觉到朱元璋神色的微妙变化,心头一震,随即感到一阵寒意。

朱元璋啊朱元璋,你平日里那般亲切温和,一旦不顺心,便又心生怨恨。

不就是没为你卖命吗?你竟想置我于死地?

胡大老爷心中涌起一股悲凉。

他本欲助力大明,让华夏这最后一个正统王朝得以长久延续。

然而,朱元璋这老家伙,得了好处便转而对付起他来。

真是气人!

心中委实不畅!

但胡大老爷只能继续隐忍。

毕竟,只要他尚未从系统中获得那惊天动地的手段,便难以抵挡朱元璋的狠辣。

若他放弃一切荣华富贵,只求保命,倒也能一走了之,隐于穷乡僻壤或海外。

可胡大老爷已享尽富贵,岂愿如此?

思来想去,胡大老爷干脆说道:

“陛下,海关市舶司之事涉及巨额银钱,还请陛下另选心腹重臣掌管。”

“至于微臣,愿另立一衙门,专管海外诸国的探索、外交与贸易等事。”

“鸿胪寺事务已繁,便不再劳烦他们了。”

“至于衙门的品级等事宜,还望陛下酌情安排。”

这便是胡大老爷的对策。

既然定要为官,那便自己创个合适的衙门。

届时再找些得力手下,继续悠哉便是。

此事传至老朱耳中,他细细思量。

嘿,大明如今所有的海贸之事,确实出自胡大老爷之手。

由他主管,倒也合适!

朱元璋见不得胡大老爷那副悠闲模样,心里直犯嘀咕,就像有人没捡到钱就觉得吃了亏,满心的不平衡。

普通人心里不平衡,也就私下抱怨几句,但朱元璋不同,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心里不痛快时,他能让捡到钱的人把钱放回原处,再让他自己捡一遍,以解心头之恨。若仍不解气,那捡钱的人或许还得从家里拿钱“还”到地上,以求得他内心的平衡。至于那捡钱的人是否乐意,他才不在乎。

当胡大老爷终于答应出仕,朱元璋大为欣慰。至于组建个直接隶属于他的衙门,他并不介意,因为无论这衙门划归哪个部门,胡大老爷都不会被人轻易压制。有问题时,他还是会直接进宫找他。如此一想,还不如让这衙门保持独立。

“嗯,惟庸说得也有道理。”朱元璋点了点头,“那新的主管外交的衙门,你打算要多少人呢?”

他深知进退之道,既然胡大老爷已答应出山,他自然不能太过咄咄逼人。君臣之间,尤其是像胡大老爷这样的重臣,早已不必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只要不涉及核心利益,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

此事正如当前所遇。

朱元璋的核心意愿,乃是胡大老爷不可再闲居家中,需即刻出山,为老朱家效力。

一旦这核心问题解决,其余细节,皆不足挂齿。

难道说,一个衙门的首脑,还能胜过胡大老爷昔日身为丞相时的威风?

胡大老爷的过往,实在太过辉煌。

在朱元璋眼中,只要胡大老爷出山,其余皆不重要,总归都是为老朱家服务。

朱元璋或许不在意,但胡大老爷自有打算。

“陛下,组建衙门的骨干,可从礼部和鸿胪寺抽调。”

“多数应选年轻能干者。”

“品级不必太高,毕竟来此皆为实干。”

“再添几位沉稳老练之人,以防年轻人误事,足矣。”

朱元璋闻言,略作思索,随即点头。

“你这要求,并无不妥。”

“多数需勤劳肯干,易于驱使,再配以几位沉稳者领头,你作为郎中,居于其上。”

“如此,你这新衙门运作无忧。”

朱元璋既在评价胡大老爷的安排,亦在思考其深意。

越是思考,越觉胡大老爷的安排颇有见地。

所谓“沉稳老练”之人,实为各部中坚。

皆是年龄、资历、手段皆备的核心力量。

在各衙门,他们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关键人物。

这样的人,谁不渴求?

因此,胡大老爷仅谨慎地挑选了几位。

这几人足以支撑新衙门初创之时。

他们进入新衙门后,由动手转为动口,简而言之,便是升职成了小头目。

动手的任务,则交由两个衙门调来的年轻人承担。

年轻官员代表未来,但在六部眼中,他们并不被看重,实则难担大任。

若要培养,常人缺乏耐心与动力,全赖他们自学自悟,方能逐渐成长。

否则,只能做些跑腿杂务。

而在新衙门,虽品级未变,却多了几位小头目。

为了衙门运作顺畅与自身政绩,这些小头目定会给予指导。

如此,相互制衡,共同进步,衙门何愁不振?

朱元璋悟透此中关节,心中震撼。

胡惟庸果真是大才!

仅凭一番简单安排,抽调部分人手,衙门便展露希望。

大才!只可惜懒惰。

罢了,至此已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再逼迫恐有不妥。

想到此,朱元璋笑容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