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国之栋梁,朝廷肱骨
“道衍!”
“此事,你即刻着手筹谋吧。”
“切记,计谋阴狠无妨,无论是陛下还是本官,皆不介意。”
“我们只看重结果,你动作越大,陛下和我越是高兴。”
“目前,颖国公的首支海贸船队尚未归航。”
“待他归来,我会安排你与他深入交流。”
“届时,你既有原定计划为基础,又有颖国公的引荐,策略定能更上一层楼。”
“不过,此刻你可以先做些预备工作。”
“尽管放手去做,这是番邦外交司的大印,我直接交予你,人员调配随你心意。”
言罢,胡大老爷真的将新衙门的主印递给了道衍。
此举极大激发了道衍的斗志。
正所谓为赏识之人赴汤蹈火!
胡大老爷已如此支持,接下来就看道衍的表现了。
番邦外交司事务初启,胡大老爷便再次放手。
道衍和尚虽智谋超群,也被胡大老爷激励得勇往直前。
手握胡大老爷官印的他,权势滔天,毫无阻碍。
加之新司人员皆经过精挑细选,深知胡大老爷的背景,无人敢有二心。
道衍和尚因此倍感畅快。
这种指挥若定、团队齐心之感,令他极度兴奋。
两年的编书生涯压抑的野心与欲望,此刻终于爆发。
然而,掌握大权、迅速行动的道衍和尚,却不知胡大老爷早有后着。
对于名义上由自己组建的部门,最关键的人事与财务决策权,实际上并不依赖于那枚官印,
而是取决于胡大老爷的私人印章!
胡大老爷早已声明,日常事务可依照官印处理,
但涉及人员任免、调动、奖惩及大额资金支出,若无他的私印确认,即便是皇帝朱元璋亲临,也无法调动分毫。
这不过是胡大老爷多年官场生涯中的一点心得。
毕竟,身居高位,获取最多利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需首当其冲,承担风险。
然而,胡大老爷深知,主动承担风险与被动承受下属暗中转嫁的麻烦,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为避免此类不快之事,他紧握财权,而将事务管理权放手。
道衍和尚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并且十分乐意。
对于他这种心思细腻、头脑灵活的智者而言,
事先设定明确的界限与规则,随后放手让他自由发挥,才是真正的信任。
那种不加甄别、全权委托的做法,在他眼中满是陷阱。
要么是上司无能,只能依赖下属;
要么是上司早有预谋,只等甩锅,好处尽占,坏处全推给下属。
毕竟,全权委托不是?
而胡大老爷这种看似不信任的做法,实则蕴含着最深的信任。
通过控制财权与放松事权,他委婉地表明:
立功时,他要占大头;
但若出错,事权上的问题,他会替你承担。
若你在财务或权力上稍有差池,我必先拿你问罪!
对道衍和尚这样的智者而言,有条件且受限的信任,才是最真切的信赖。
他怎能不心生激奋?
于是,他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致使胡大老爷尚未隐匿府中五日,便有官员愁容满面地上门诉苦。
皆因道衍和尚的工作强度令人难以承受。
显然,道衍和尚意在采取高调且决定性的行动。
尽管他已自胡大老爷处获取诸多外国资料、见闻及简略地图,但仍觉不够稳妥。
因此,他驱使官员们如同疲惫的老驴,鸿胪寺、礼部等官员出身的老衙门更是首当其冲,被责令迅速搜集相关信息。
任何有关外国的消息,即便是只言片语,也必须呈报上来。
他手握番邦外交司大印,随意加盖公函。
曾共事的同僚持此公函来访,礼部与鸿胪寺皆难以推辞。
若仅限于此倒也罢了,权当是邻里串门。
但道衍和尚并未止步于此。
他还颁发公函,直接派人前往各州县。
目的何在?
寻找当地历史悠久的海贸世家。
他并不需要这些世家的财富或人力,但要求他们交出积累的海图、情报与见识。
若不交出?
哼,抄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可不是空谈。
大印在手,道衍和尚毫不留情,签发公函时那份自在,真是畅快淋漓。
一封封公函直奔各地官员而去。
当地官员稍一打听,便知这新来的番邦外交司虽名声不显,但其首领胡惟庸,曾是大明的左丞相。
试问,你惧怕与否?
稍有迟缓,胡大人的脾气上来,后果自负。
更甚者,他无需在皇上跟前动作,只需一张小纸条送至六部任一衙门,便能让你霉运缠身。
好在,这外交司所求不难。
只需地方官员指引一二,协助压制地方豪强即可。
此乃公务,办妥了,地方官员亦能增光不少。
因此,尽管外交司官吏奔波劳碌,但在道衍和尚的精心安排下,少有不成之事。
大明国情如此,洪武年间,无论海商、豪商,谁敢与官府、朝廷作对?
事务进展颇为顺利。
各种渠道搜集的资料不断涌入外交司。
道衍和尚与留守人员日夜不息地整理这些信息。
原本指望在胡大人手下轻松立功升官的官吏们,如今被使唤得苦不堪言。
终于,有人不堪重负,前来向胡大人诉苦。
却遭胡大人两脚踹出门外。
“最真切的信赖干?”
此时,一向默默无闻的狗系统突然出现。
“恭喜宿主,于日常中领悟勤劳真谛,身心彻底放松!”
“摸鱼真好,摸鱼真妙,摸鱼的感觉太美妙!”
“特赐宿主优质辣椒种子两斤,望继续努力!”
看着提示,胡大老爷笑了。
真不错!
光是这种子,就足以让人体验到耕种的快乐了。
真有趣!
况且后院还空着呢!
——————
胡府后院那几亩被圈起的土地,如今已成为传奇。
土豆和番薯这两种为胡家立下赫赫战功的神物,皆出自这片土地。
可以说,胡家的根基就在此处。
胡大老爷如今的自在逍遥,多半要归功于这两亩地。
皇家亲家等关系不过是额外的加持。
真正奠定胡家基础的,还是这里。
这两年,胡大老爷看似四处闲逛,未曾过问此地。
这两亩地也一直闲置。
但实际上,胡府一直对这两块地极为重视。
不断往地里掩埋草木灰、秸秆等物,滋养地力。
毕竟,这块“宝地”可是立下大功的。
当然,也盼着有机会能种点什么。
如今,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胡大老爷其实早已对辣椒念念不忘。
他虽不是嗜辣之人,但前世没少吃辣椒炒肉和火锅,久了不吃还真有些想念。
这下,终于能如愿以偿了。
胡大老爷将告状的下属赶出府门后,换上了一身简洁的粗布短打,便开始忙活起来。
辣椒种子若欲精心培育,必先育苗。
大明时期,无育苗大棚之高科技。
但依地制宜,寻替代之法亦非难事。
首要之事,乃令胡义筹备百余花盆。
此皆库房中存放一两年、火气已退之陶盆。
貌不惊人,实为种植高手之挚爱。
盆中土壤,亦非随意取之。
特自城外老林中,马车运来陈年腐土。
实则富含腐殖质之沃土。
一盆之土,已足供育苗之用。
胡大老爷则于每盆之中,小心播种,覆以薄土。
略浇水以保持盆土湿润,余下便是静候佳音。
此时,胡大老爷满身泥污,正于地上嬉戏。
不料,府中尚有好奇之人。
安庆公主闻公公于后院劳作,心生好奇。
公主于宫中常闻公公事迹。
父皇母后对其赞誉有加。
无论公私场合,皆评价极高。
“国之栋梁,朝廷肱骨”,此八字非轻易可担。
而胡大老爷似乎无所作为,却获此高评。
公主未嫁入胡府前,以为公公乃老成古板之人。
及至胡府,方知公公生活惬意至极。
摸鱼、摆烂、寻欢作乐……
胡大老爷在其他方面绝不逊色于人,唯独不沾烂赌与酗酒这等恶习。
初入胡府,不知深浅,但日子一长,安庆公主岂能避免与后院几位“姨娘”打交道?
尤为巧合的是,其中几位姨娘竟曾是宫中旧识。
在夫家重逢娘家人,无形间自是多了几分亲近。
安庆公主展露善意,那些宫中来的姬妾们哪有不接之理。
她们聪慧过人,岂会得罪这位出身尊贵的胡府少奶奶。
于是,安庆公主不仅学会了胡府的“家学”——麻将,还在闲聊中听闻了不少关于公公的八卦。
这些八卦听来既有趣又令人困惑。
公公全无国之重臣的庄重,反倒像个十足的老牌浪荡子?
不过,安庆公主只是将这些疑问默默藏在心底。
作为胡府新妇,公公待她并无不善,她又岂能在背后非议。
但这些听闻却在她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今日,正于阳光下悠然自得,忽闻身边小宫女叽叽喳喳谈论老爷后院种地的奇闻。
安庆公主一听,好奇心起,便由小宫女搀扶着缓缓步入后院。
只见胡大老爷大大咧咧地坐在地上,身旁堆满花盆与泥土。
公公则是一身沾满泥土的利落短打,满脸笑容地拿着花盆捣鼓着什么。
那模样,分明是在种地?
安庆公主眼力不错,远远一望便不再打扰公公。
轻声对小宫女吩咐后,她转身回了自己的小院,同时告诫他人别去打扰老爷。这时,夫君胡仁彬刚好下班回家。她急忙迎了上去,帮他拂去身上的尘土,轻声讲述公公的近况。
胡仁彬一听便明白,公公肯定是又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毕竟,他自己在田地里也辛苦耕耘过数月。他笑着对妻子说:“公主别担心了,老爷那是在忙家里的老本行呢。”
“那番薯、土豆就是我们父子俩在那片地里种出来的。现在老爷这么兴奋,肯定是又找到了什么珍稀的种子。”
“你整天在家,告诉其他人别去打扰老爷就好。说不定,我们大明很快又能多一种有用的作物了。”
安庆公主没想到这小小的胡府后院还有这样的秘密,听胡仁彬这么一说,她真的上了心,反复叮嘱下人。
然而,对于胡大老爷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现在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他要吃火锅!
自从得到辣椒种子后,他就一直念念不忘。此刻,他几乎要流口水了。
(本章完)
种地,对于华夏儿女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战胜外敌后,首先要看看那片土地能不能耕种;
外国朝贡时,也要研究他们带来的种子能否在当地生根发芽;
闲暇之余,便种种花草,怡情养性。
退休后,摆弄花草成了日常;
被贬边疆,亦以栽花植草为伴……
似乎人人皆如此,无论身份境遇,一旦有空暇,总会萌生种植的念头。
种地这事儿,非得亲身体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