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大刀阔斧(第一更,求订阅!)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宣政殿。
礼部尚书正在向唐玄宗汇报科举考试的情况。
“陛下,经过礼部日夜筹备,目前关于将汉语拼音加入科举考试的方案已经初步成型。”
“哦?”听到这话,唐玄宗提起了兴趣。
科举考试改革是目前唐玄宗最为关注的事情,他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选拔出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朝廷效力。
“快说说,这个方案具体是怎么打算的?”唐玄宗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礼部尚书见状,不敢有丝毫耽搁,将礼部商量好的方案说了出来。
“陛下,我们计划在科举考试的试题中加入一些汉语拼音的元素,以此来考察考生们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程度。”
“详细说说。”唐玄宗好奇的问道。
“是,陛下。”
“我们打算在科举考试中,增设一道专门考察汉语拼音的题目。这道题目将要求考生们根据给出的汉字,正确地标注出其对应的汉语拼音。”
“同时,我们也会在试题中加入一些拼音拼读的练习,以此来检验考生们对于汉语拼音拼读能力的掌握。”
唐玄宗听后,微微颔首,觉得这个方案颇为新颖,也确实能够考察出考生们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程度。
他思索了片刻,又问道:“那对于那些已经掌握汉语拼音的考生来说,这样的题目会不会太过简单,无法体现出他们的真正水平呢?”
礼部尚书闻言,连忙回答道:“陛下考虑得极为周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计划在试题中加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拼音组合,以此来增加试题的难度,确保能够全面考察考生们的汉语拼音水平。”
唐玄宗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他深知,科举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如果试题过于简单,就无法真正检验出考生们的水平。
他又继续问道:“目前汉语拼音推行的时间较短,会不会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学子?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不够熟练呢?如果他们因为地区差异而在这一环节上失分,是否有些不公?”
礼部尚书闻言,微微皱眉,沉思了片刻后回答道:“陛下所虑极是。”
“汉语拼音的推行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偏远地区的学子可能因为资源有限,接触汉语拼音的机会相对较少。”
说到这里,礼部尚书略作迟疑,随后说道:“臣等下便和礼部官员商议,争取尽快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对策,以此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
唐玄宗听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深知,这位礼部尚书虽然年轻,但心思细腻,考虑周全,是个难得的人才。
“你等能如此用心,朕心甚慰。”唐玄宗缓缓说道,“科举考试乃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安危,朕希望你们能继续秉持公正之心,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礼部尚书闻言,连忙躬身行礼,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唐玄宗点了点头,随即又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科举考试虽然重要,但要想真正选拔出人才,还需要更多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
他心中暗自思量,或许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再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选拔制度。
想到这里,唐玄宗抬起头,看向礼部尚书,道:“朕有意将则天皇后所创的殿试制度融入科举之中,并形成制度,你意下如何?”
殿试常规化是他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想法。
他希望通过这一变革,进一步确保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选拔出的官员质量。
而且通过查阅后世历史,唐玄宗很清楚,殿试常规化将极大提高皇帝对官员选拔的参与度与控制力,从而更有效地防止权臣垄断仕途,确保朝廷的权力平衡。
这不仅有利于朝廷的稳定,更能为国家选出更多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
礼部尚书闻言,面露思索之色,显然是在权衡这一变革的利弊。
他知道,自从寿王妃成为华夏千古城的npC后,整个唐朝都处在变革之中。
远的不说,仅从唐玄宗将原本确定的科举主考官李昂更换为韩休,以及将吏部负责的科举事务转交给礼部处理,便可见一斑。
礼部尚书心中暗自盘算,殿试常规化无疑会加强皇权对科举的控制,这对于朝廷的稳定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然而,这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
比如,如何确保殿试的公正性?如何防止皇帝个人的喜好影响选拔结果?
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朝野动荡。
而且最近朝堂上的变化他是清楚的,他不知道这次的提议是否和之前更换科举主官一事有关联。
因此,当他听到唐玄宗想将殿试在科举中制度化,其第一反应就是陛下是否又在后世的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这让他不由得斟酌起来,害怕祸从口出。
礼部尚书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变革乃是大势所趋,但需谨慎行事。”
“则天皇后的殿试制度,确有其独到之处,若能融入科举,或许能收到奇效。然而,这也需要我们仔细斟酌,制定出详尽的规则,以确保其公正性和可行性。”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外,臣还担心,此举可能会引发一些朝臣的不满和抵触。”
“毕竟,科举制度历经多年,已成惯例,突然加入殿试环节,恐怕会打乱原本的节奏。因此,臣建议,在推行此变革之前,可以先召集各位大臣商议一下,再行决定。”
唐玄宗闻言,眼睛一凝:“爱卿觉得是哪些朝臣不满啊?”
礼部尚书微微摇头,神色凝重:“陛下心中应有数,那些一贯墨守成规,或是利益受损之人,定会对此变革心生不满。”
“尤其是那些长期在科举中担任要职,或是通过科举仕途平稳上升的朝臣,他们或许会因殿试常规化而感到地位受到威胁。”
“当然,这只是臣的揣测,具体还需陛下明察秋毫。”
唐玄宗知道礼部尚书的话不假,不过他对殿试这件事势在必行。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若是真的有人跳出来阻拦此事,他定要让对方知道什么叫“皇恩浩荡,不可逆之”。
唐玄宗看向礼部尚书说道:“爱卿只需要”将此事办好,至于那些反对的声音,朕自有办法处理。”
“你回去后,尽快安排礼部官员商议此事,务必让殿试成为科举制度中的一环,为朝廷选拔更多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见唐玄宗这么说,礼部尚书清楚,这件事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他虽心中有些忧虑,但更多的是对皇上的忠诚与对朝廷未来的期许。
于是,他恭敬地行了一礼,沉声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让殿试成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重要一环。”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步伐坚定,心中已有了计较,该如何去说服那些可能会反对的同僚,如何让这场变革顺利推行,为朝廷带来新的气象。
唐玄宗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赞许。
他深知,这场科举制度的变革,需要的不仅仅是皇上的决心,更需要这些忠臣良将的鼎力支持。
礼部尚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忠诚与智慧,定能为这场变革增添不少助力。
但光靠一个礼部尚书还不够。
唐玄宗清楚,华夏千古城的出现,让本以稳定的朝堂再次掀起了波澜。
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看到制度的改变的。
就像将科举交由礼部这件事,必然会导致吏部的不满与抵触。
吏部作为朝廷中负责官员选拔、考核、任免的重要部门,一直以来都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而科举制度的变革,无疑是对吏部权力的一次重新分配,自然会触动到他们的利益。
唐玄宗心中明白,这场变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定会遭遇重重阻力。
但他也深知,只有打破陈规,才能为朝廷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他决心已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将这场科举制度的变革进行到底。
为此,他还需要更多的助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变革的成功,让大唐王朝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改变唐朝在历史中的结局。
而目前的当务之急,便是要确保张九龄能够全力支持自己的变革计划。
唐玄宗知道,张九龄不仅才学出众,更有一颗为朝廷、为百姓着想的心。
他的支持,对于科举制度的变革来说,至关重要。
想到这里,他对一旁的高力士吩咐道:“你去一趟张府,替朕传达朕的旨意,就说朕晚上要在御花园设宴款待张相,请他务必赏光。”
唐玄宗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同时又不失对张九龄的尊重与期待。
高力士闻言,立刻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准备前往张府传达唐玄宗的旨意。
他知道,这场科举制度的变革对于大唐王朝的未来至关重要,而张九龄的支持更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