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空印案爆发(第二更,求订阅!)

明朝,洪武十二年,御书房。

当朱元璋走进御书房时,屋内已经到了几人。

其中为首一人便是当今的太子朱标,而在他的身后还站着左丞相李善长,大都督府参赞军国事李文忠,户部尚书滕德懋(mào),刑部尚书开济,以及几位御史台的御史。

他们或站或坐,神色各异,但都在低头沉思,似乎正在讨论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其中,滕德懋和开济都是朱元璋昨天提拔上来的。

朱元璋一进门,众人便纷纷起身行礼。太子朱标更是快步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道:“父皇,您来了。”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还差一人,大家先坐吧。”

众人闻言,这才纷纷落座。

朱元璋在主位上坐下,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沉声道:“今天召集大家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商量。”

闻言,众人皆是神色一凛,正襟危坐,等待着朱元璋的下文。

朱元璋微微一顿,这才缓缓开口:“近日,朕听闻各地方官员在前来朝觐时,皆携带有事先盖好印章的空白文书,以备不时之需。此事,你们可曾听闻?”

闻言,屋内众人皆是面露惊色,相互对视一眼,却无人开口。

朱元璋见状,脸色不禁沉了下来:“怎么?尔等皆是无话可说吗?”

这时,户部尚书滕德懋才战战兢兢地开口:“回陛下,此事臣等的确有所耳闻,只是……”

只是什么?滕德懋却迟迟没有说下去。

朱元璋见状,目光更是冷冽了几分:“说!”

滕德懋身子一颤,这才继续说道:“只是此事历朝历代皆有,已成惯例……”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惯例?这便是尔等不作为的理由吗?朝廷法度何在?国朝纲纪何在?”

滕德懋闻言,脸色苍白,连忙跪倒在地,惶恐道:“臣等不敢,臣等只是……”

只是二字之后,滕德懋再次语塞,似乎难以找到合适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

朱元璋见状,心中更是恼怒,他站起身来,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此事若不严加整治,国朝法度何在?百姓又何以信服朝廷?尔等皆是大明之栋梁,当知此事之轻重。”

屋内众人闻言,皆是心中一凛,纷纷跪倒在地,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目光。

就在这时,敲门声响起。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求见。”

朱元璋闻言,眉宇间闪过一抹凌厉之色,他沉声道:“宣。”

门应声而开,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步伐稳健,神色冷峻。

毛骧走进屋内,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最终定格在朱元璋身上,他单膝跪地,拱手行礼:“臣毛骧参见陛下。”

朱元璋微微点头,示意毛骧起身,他目光如炬,直视着毛骧:“毛指挥使,朕交代你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毛骧闻言,神色愈发凝重,他恭敬地答道:“陛下,已将郑士利及其兄长收押,等候陛下发落。”

在场众人闻言,无不为之胆寒。

对于毛骧,在场众人都不陌生,也知道最近成立的锦衣卫便是由他统领。

众人只知道锦衣卫权势滔天,只听从朱元璋一人的命令,可对于这锦衣卫到底如何,他们也不清楚。

今日一见,众人只觉一股寒意自脚底升起,直逼心间。

尤其是毛骧效率之高,简直超乎了众人想象,竟然已经将郑士利及其兄长一并捉拿归案,这速度之快,手段之狠,令人咋舌。

屋内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众人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一旁的朱标见状,连忙出声道:“父皇,郑士利等人虽有冒犯天威之罪,但念在他们也是为国为民之心,还请父皇宽恕他们这一次吧。”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微一皱,目光转向朱标,语气中带着几分严厉:“标儿,你可知晓,国法如山,不可轻饶。郑士利等人胆敢冒犯天威,便是视国法如无物,若不严惩,何以正国法,何以安民心?”

朱标闻言,神色微变,但他依旧坚持道:“父皇,儿臣明白国法的重要性,但郑士利等人也是为了国家大事,一时冲动才犯下此罪。他们平日里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若因此事而遭严惩,恐怕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还请父皇三思。”

朱元璋闻言,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屋内众人也屏息以待,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打扰了朱元璋的思考。

片刻之后,朱元璋扭头看向一旁的李善长:“李善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重。

李善长闻言,心中微微一凛,他知道朱元璋的性格,既然已经开口询问,必然是已经有了决断,自己此刻的回答,必须要谨慎再谨慎。

他略一思索,便拱手回答道:

“陛下,微臣以为,郑士利等人虽有冒犯天威之罪,但念其初犯,且情有可原,不妨从轻发落。”

“至于空印案一事,微臣以为,应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如此一来,既可彰显国法之威严,又可安抚民心,不至于引起朝野动荡。”

李文忠见状,也连忙出列,拱手道:“陛下,微臣附议。郑士利等人虽有罪,但念其平日里的功绩,以及为朝廷尽忠的心,还请陛下从轻发落。”

“至于空印案一事,确实应该严惩,以彰显国法之威严,让天下人知晓,任何人胆敢触犯国法,都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其余人闻言,也纷纷出列,或拱手,或跪拜,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郑士利等人虽有罪,但念其往日功绩,应从轻发落;有的人则认为空印案影响恶劣,必须严惩不贷,以正视听。

朱元璋听着众人的意见,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

他深知此事处理不当,将会引起朝野动荡,甚至可能危及大明江山社稷。

虽然自己查看过历史,但朱元璋清楚,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当他收到华夏千古城招聘的那一刻起,大明朝的命运便和历史截然不同了。

他可以借鉴历史,却不能

完全依赖历史来做出决策。每一个决策,都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大明朝的未来走向。

他目光深邃,扫视着下方众人,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所言极是,郑士利等人虽有冒犯天威之罪,但念其往日功绩,以及为朝廷尽忠的心,朕决定从轻发落。”

“至于空印案一事,影响恶劣,必须严惩不贷!朕要亲自审理此案,让所有胆敢触犯国法之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众人皆知,朱元璋此言一出,空印案一案便再无转圜余地。

随后朱元璋看着毛骧吩咐道:“你即刻前往六部,将所有涉及空印案的官员全部拿下,严加看管,不得有任何疏漏。同时,传令锦衣卫,全力配合大理寺,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此案审理清楚,给朕一个交代!”

毛骧闻言,神色一凛,立即跪拜领命:“臣遵旨!”

他深知此案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即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房间,直奔六部而去。

朱元璋又看向李善长和李文忠道:“你二人作为朕的左膀右臂,此次空印案,朕希望你们能全力协助朕,将此事彻查清楚。”

李善长和李文忠闻言,神色肃然,齐声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他深知,李善长和李文忠都是朝廷重臣,能力出众,有他们二人协助,此案定能顺利告破。

两人领命后,便立刻从御书房离开,跟随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几位御史。

随后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户部尚书滕德懋,刑部尚书开济:“你二人即刻前往户部与刑部,将所有与空印案相关的账册、文书全部封存,不得有丝毫遗漏。”

滕德懋与开济闻言,皆是神色凝重,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他们立刻跪拜领命:“臣等遵旨!”

二人不敢有丝毫耽搁,起身后便匆匆离去,直奔户部与刑部而去。

朱元璋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之色。

他深知,空印案牵扯甚广,必须要雷厉风行,才能将那些贪赃枉法之徒一网打尽,还朝廷一个清明。

最后,他将目光看向了朱标。

朱标正静静地站在一旁,神色沉稳,眼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标儿,你作为储君,此次空印案,你也需参与其中,多多历练,以积累治国经验。”

朱标闻言,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儿臣遵旨,定当尽心尽力,不负父皇厚望。”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朱标心地善良、宽厚仁爱,但治国需要的是果断与魄力。

他希望通过这次空印案,能让朱标更加成熟,更加懂得如何驾驭朝局。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标儿,此次空印案,你不仅要监督案件的进展,更要从中学习如何辨识忠奸,如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为君之道,也是你日后治理天下的关键。”

朱标听后,神色更加坚定,他深知这是父皇对自己的期望与考验。他再次行礼道:“儿臣明白,定当不负父皇所托,用心去学,用心去做。”

朱元璋看着朱标那坚定的眼神,心中稍感欣慰。

他知道,这条路对于朱标来说并不容易,但只要他能够坚持下去,必定能够成长为一位明君。

随后,他转身对旁边的侍卫吩咐道:“传令下去,让锦衣卫全力配合太子与两位尚书,务必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绝不让任何一人逃脱法网。”

侍卫领命而去,朱元璋则再次将目光投向朱标,眼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他知道,这场空印案,不仅是对朝廷的一次考验,更是

对朱标的一次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