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新华字典》(第一更,求订阅!)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皇宫。

李白刚一回到唐朝,便立刻从唐玄宗要了纸笔,准备把自己记下的公务员考试题默写出来。

他心中暗自思量,这折磨人的试题定能让那些参加科举的士子们头疼不已,自己这可是给他们准备了一份“大礼”。

总不能只有自己一个人经受这种折磨。

他也要让那些参加科举的士子们体会下这试题的厉害。

李白提笔疾书,笔尖在纸上跳跃,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现代智慧的嘲讽与得意。

他想象着那些士子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古怪试题时的惊愕与无助。

有的士子或许会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有的或许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还有的,恐怕会直接被这超纲的题目吓得弃考而逃。

李白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心中暗自快意。

这份来自未来的“惊喜”,定能让这些古人好好领教一番。

坐在龙椅上的唐玄宗见状,顿时喜上眉梢,心想李白定然是在华夏千古城打听到了自己交代的事情。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世的科举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过他虽心急如焚,却也知晓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惊扰了这位从未来归来的奇才。

于是,唐玄宗强压下心中的好奇与激动,故作镇定地等待着李白的下文。

他轻轻咳嗽一声,试图以这微小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迫切,同时示意身旁的太监为李白奉上香茗,以示嘉奖与鼓励。

李白感受到皇上的期待,心中不禁暗自期待。

若是陛下看到这份试题会作何反应呢?

随后李白加快了书写速度,笔尖在纸上飞舞,墨迹迅速铺满了纸张。

不光是唐玄宗,便是一同从景区返回的众人也都十分好奇,李白到底在写什么。

毕竟李白询问商陆后世科举之事,除了李林甫外,其它人并不知晓。

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李白的笔触,仿佛那纸上流淌的不仅仅是墨迹,更是通往未来的神秘钥匙。

随着李白笔下最后一个字落下,他轻轻吹散纸上的墨香,将试卷缓缓呈上。

唐玄宗迫不及待地接过,目光在试卷上扫过,眼中闪过一抹难以置信的光芒。

“?”

为何这纸上的题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呢?

难道是他打开的方式不对?

心中想着,唐玄宗将试卷轻轻翻转,又细细审视了一遍,眉头微微蹙起。

“这真的是后世科举的试题吗?为何与朕所想象的相差甚远?”唐玄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与不解。

他再次仔细研读试卷上的每一个字,试图从中找出些许与他心中预期相符的痕迹。

然而,越是深入阅读,他心中的困惑便越是加深。

这试卷上的题目,既无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亦无繁琐复杂的律法条文,反而是各种奇葩问题。

光看这些问题,说它是一场儿戏也不为过。

唐玄宗不禁抬头望向李白,眼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似乎想要从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身上找到答案。

他抬头望向李白,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探询。

李白见状赶忙躬身答道:“回禀陛下,这试卷之题,确是后世科举的问题。只不过,后世科举经过多次变革,已非陛下所熟知的模样。”

唐玄宗闻言,眉头微微舒展,但仍带着几分好奇:“哦?那后世科举究竟是何模样,你且细细道来。”

李白微微点头,缓缓开口:“后世科举,更加注重实用与创新。试题不再局限于经史子集,而是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民生百态,乃至西学东渐之新知。”

“同时还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考生们需以开放之思维,灵活应对,方能脱颖而出。此等变革,旨在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以应国家之需。”

唐玄宗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原来如此,倒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这试题中所提之奇葩问题,又作何解?”

李白微微一笑,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此等试题意在考察考生之应变能力与创新思维。面对突发之情况,能否迅速思考并给出合理之解答,亦是衡量人才之重要标准。”

唐玄宗闻言,不禁对后世科举之变革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光是他,便是李林甫等人也对之后世科举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同的是,无论是李林甫还是宋璟都由此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

他们开始暗自揣摩,陛下是否想要将这后世科举试题融入到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之中。

两人虽在心中猜测,但都明白,唐玄宗这次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恐怕这次的科举考试必将跟往常大不相同。

此刻,唐玄宗并不知道两人的想法,便是知道他也不会放在心上。

毕竟即便有人猜到他想将后世之题用在科举考试上又如何?

他们还能知道题目不

成。

因此,在将李白留下后,唐玄宗便让众人各自散去。

随后,他又让高力士派人前去将礼部尚书找来。

一来他也好了解一下科举的进度,二来也是跟其交代一下自己的想法。

高力士领命而去,不久后便带着礼部尚书匆匆赶来。

礼部尚书见唐玄宗正跟李白聊的火热,也不敢打扰,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候着。

良久,唐玄宗才结束了与李白的交谈,转而看向了一旁的礼部尚书。

“不知昨日交代爱卿的事办得如何了?”唐玄宗开口问道。

礼部尚书闻言,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启禀陛下,微臣昨日回去便召集礼部官员对汉语拼音一事进行了商讨。”

“解决偏远地区学子对汉语拼音”

认知不足的问题,微臣以为,可以通过在科举考试前增设汉语拼音培训,以及向偏远地区发放汉语拼音学习手册的方式来解决。”

唐玄宗闻言,微微点头,对这个提议颇为满意。

“嗯,爱卿此法甚妙,既能解决偏远地区学子的问题,又能彰显朝廷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不过既然发放学习手册这件事便不用了。”说到这里,唐玄宗给了一旁高力士一个眼神。

高力士见状,心领神会,将早已准备好的《新华字典》递到了礼部尚书面前。

“这是朕在华夏千古城购买的《新华字典》,”里面收录了详尽的汉语拼音与释义,爱卿可将其与科举考试相关材料一同发放至国子监,供学子们参考学习。”

礼部尚书双手接过《新华字典》,低头看了一眼,只见封面古朴典雅,印刷精美,心中不由暗暗赞叹。

“微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礼部尚书恭敬地回答道。

唐玄宗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看向了李白。

“太白,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白上前一步,拱手行礼,神色中带着几分洒脱与认真。

“陛下,微臣以为,汉语拼音是连接文字与语音的桥梁,对于学子们掌握正确发音、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子,他们往往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汉语拼音的普及更是刻不容缓。”

“微臣赞同礼部尚书的提议,科举考试前增设汉语拼音培训,不仅能弥补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至于《新华字典》,更是学习汉语拼音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微臣相信,有了它的辅助,学子们定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唐玄宗听后,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然后他扭头看向礼部尚书:“朕这里还有一份太白从后世带回来的科举试题,爱卿先看看。”

礼部尚书双手接过试卷,小心翼翼地展开,仔细阅读起来。

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难不成陛下想用这个试卷来考验我?”

他抬头望向唐玄宗,眼中满是疑惑与震惊。

唐玄宗微微一笑,似乎对礼部尚书的反应早有预料。

“爱卿莫急,此试卷非彼试卷,乃后世之科举试题,意在让吾等了解未来之学问趋向。”唐玄宗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沉与期待。

礼部尚书闻言,心中稍安,但仍是难以掩饰脸上的惊异之色。

他再次低头审视试卷,试图从中窥见未来的学术风貌。

可无论他怎么看,也没有从中看出什么端倪来。

“这试题真的是后世科举的试题吗?”礼部尚书心中想到。

不过嘴上却恭敬的说道:“陛下,这试题中所涉内容,实乃微臣前所未见。既有深奥之理,又有新奇之见,真乃学问之巅峰也。”

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笑道:“朕亦觉此试题非同凡响,故欲让爱卿等先睹为快。未知爱卿可有信心,将这些试题融入到科举考试当中?”

礼部尚书闻言,心中暗道一声果然。

但碍于唐玄宗的压力,他只能硬着头皮答道:“陛下圣明,微臣自当竭尽全力,将这些试题融入科举,以选拔出真正有学问之人。”

唐玄宗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爱卿可先行退下,着手准备此事吧。”

礼部尚书闻言,如蒙大赦,连忙行礼告退。

走出大殿,他仍觉得有些如梦似幻。

想到那试题,他便一阵头疼,于是急忙匆匆返回礼部,召集手下官员,开始商讨如何将这些前所未见的试题融入到科举考试当中。

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更可能惹恼唐玄宗,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中。

唐玄宗在送走礼部尚书后,又跟李白畅谈了许久,才放其离去。

随后他便准备去御花园中转转,放松下身心。

就在这时,一道突兀的提示音在他的脑海中响起。

唐玄宗整个人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