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别开生面的君臣问答

喝完最后一口奶茶,林小姐满足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对这短暂美好时光的留恋。

高力士见状,适时地站起身,微笑着对大家说:“各位,奶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索华夏千古城,这一站,我们将前往明朝,感受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游客们闻言,纷纷收拾心情,跟随高力士走出奶茶铺,踏入了通往明朝区域的街道。

街道两侧,是精心布置的明代街景,石板路上偶尔可见几匹铜雕骏马,仿佛正载着行商客旅穿梭于市井之间。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花香,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文人墨客辈出,市井生活繁华的朝代。

随着队伍缓缓前行,一阵略显凄凉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歌声从不远处传来。

游客们好奇地循声而去,只见前方一处简陋的搭台上,一位身着破旧长衫,头戴斗笠的“乞丐”正自得其乐地唱着莲花落。

他的歌声中既有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又不失乐观向上的精神,引得周围围观的人群时而皱眉,时而轻笑。

“这不是扮演朱元璋的npC吗?”一位对华夏千古城颇为了解的游客突然惊呼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仔细打量之下,那“乞丐”的模样还真有几分神似历史课本中的朱元璋画像。

高力士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这位游客说的不错,前面的正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如,我们就来个即兴互动,如何?”

游客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该如何与这位“朱元璋”互动。

高力士微微一笑,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到“朱元璋”身边,轻声与他交谈了几句。

只见“朱元璋”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似乎对高力士的提议颇为赞同。

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对着周围的游客大声说道:“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今日能与尔等相遇,实乃缘分。不如,我们就来一场君臣问答,如何?”

游客们一听,更是兴奋不已,纷纷举手示意想要提问。

见游客们热情高涨,朱元璋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正式开启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君臣问答。

“好,既然诸位有此雅兴,那本皇便先出一题,考考各位的智慧。请问,何为治国之根本?”朱元璋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期待着他们的回答。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游客率先举手,得到允许后,他站起身来,自信满满地说道:“在我看来,治国之根本在于教育。只有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朱元璋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答案颇为满意:“嗯,言之有理。教育乃立国之本,不可不重视。”

接着,另一位游客也举手发言:“我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法治。只有建立公正、严明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朱元璋再次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法治亦是治国之重器,不可或缺。”

问答环节逐渐进入高潮,游客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提出要重视农业,因为农业乃国之根本;有的则认为应该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国家安全;还有的则主张开放思想,鼓励创新。

朱元璋听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脸上始终挂着和煦的笑容。

他深知,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观点或许各不相同,但都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与关心。

“诸位言之有理,各有千秋。”朱元璋终于开口总结道,“治国之道,在于平衡与调和。既要重视教育、法治,也要关注农业、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游客们听得频频点头,对朱元璋的见解表示赞同。

这时,朱元璋话锋一转,突然提出了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本皇在位期间,曾发生过一起震惊朝野的空印案。那些贪官污吏,利用空印文书大肆贪污受贿,严重败坏了朝纲。请问,诸位认为,本皇当时应该如何处置这些贪官污吏?”

这个问题一出,游客们顿时陷入了沉思。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争议。

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游客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他们开始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位穿着复古服饰的女游客站起身来,她以古代女子的口吻说道:“臣以为,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应当严惩不贷。不仅要剥夺他们的官职与财产,还要将他们流放到偏远之地,以示惩戒。”

另一位手持相机的男游客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贪污受贿的发生。同时,对于那些已经犯错的官员,可以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游客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主张严刑峻法,有的则倾向于宽容与教化。

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深知,这些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游客们对于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突然,一位戴着鸭舌帽的年轻游客站起身来,他以一种幽默而机智的方式回答道:“臣以为,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可以让他们去挖矿或者修路,用他们的劳动来弥补国家的损失。这样既能惩罚他们,又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这个回答一出,立刻引发了游客们的笑声与掌声。

朱元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赞赏地看着这位年轻游客:“此计甚妙,既惩罚了贪官,又为国家创造了价值。”

见朱元璋对自己的提议大加赞赏,那位戴着鸭舌帽的年轻游客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似乎也没想到,自己随口提出的一个玩笑般的建议,竟然会得到这位明朝皇帝的认可。

“陛下英明,臣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竟能得到您的赏识。”年轻游客谦虚地说道,但眼中的得意之色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拍了拍年轻游客的肩膀,说道:“你这小伙子,脑筋转得挺快嘛。要是生在朕的时代,说不定也能当个不小的官呢。”

游客们闻言,又是一阵哄笑。他们纷纷向这位年轻游客投去赞许的目光,仿佛他真的成为了明朝时期的一位智囊。

这时,另一位游客站起身来,他以一种调侃的语气说道:“陛下,您可别真把这小伙子招进宫里当官啊。万一他再把现代社会的那些花哨玩意儿带进宫里,那您的朝廷可就热闹了。”

这句话一出,游客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朱元璋也忍不住笑了,他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朕知道你们是在开玩笑。不过,这小伙子确实聪明,值得表扬。”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君臣问答的环节渐渐接近尾声。

朱元璋看着这些热情洋溢、充满智慧的游客们,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深知,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的见解与智慧,对于明朝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诸位今日之言,令朕受益匪浅。”朱元璋站起身来,对着游客们深深一鞠躬,“感谢诸位的光临与赐教,朕在此有礼了。”

游客们见状,也纷纷站起身来,回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显然对这场别开生面的问答感到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