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出路少青婷

第5章 (385)风从南田来

崔灿灿站在南田镇政府大楼前,仰头望着那座九层高的米黄色建筑。阳光下,大楼外墙上的浮雕熠熠生辉,汉白玉台阶直通气派的旋转门,门前的两尊石狮子威风凛凛。她攥紧手中的笔记本,指甲几乎掐进封面——三天前,她也是这样站在这里,却被保安以"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为由拦在门外。

"大姐,我就想反映下村里危房的事儿......"当时她好声好气地解释。

"有事儿去村委会登记,别在这儿堵门!"保安板着脸,对讲机里传来嗤笑。

此刻,崔灿灿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斜对面的南田镇中心小学。斑驳的红砖墙上爬满青苔,教学楼只有三层,连扇像样的玻璃门都没有。教室里传来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读书声,透过破旧的铝合金窗飘出来。她看见三年级教室的天花板上,有片水渍正滴滴答答往下渗水。

"崔记者!"背后突然响起熟悉的声音。转头望去,是南田镇中心小学的李校长,他推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车篮里装着几捆作业本。"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孩子们。"崔灿灿挤出个笑容,跟着李校长走进办公室。屋里光线昏暗,一台老式吊扇吱呀作响,墙角堆着用蛇皮袋装好的旧教材。

李校长倒了杯凉白开,苦笑着说:"上个月刚申请维修基金,镇里说要优先保障政府大楼的翻新工程。您看这屋顶,一下雨就漏水,孩子们只能撑着伞上课......"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眼眶微微泛红。

崔灿灿翻开笔记本正要记录,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南田村村支书老周发来的消息:"小崔,快来村东头!开发商又来强拆了!"

等她赶到时,现场已经乱作一团。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十几个村民手挽手挡在自家老宅前。王阿婆跪在地上,死死抱住推土机的履带,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这是我老伴留下的房子,你们不能拆!"

"阿婆,您让开!这是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开发商的负责人扯着嗓子喊道,脸上满是不耐烦。

崔灿灿举起相机正要拍照,突然被人一把抓住手腕。抬头对上一双凶神恶煞的眼睛:"记者了不起啊?别在这儿瞎掺和!"

"我是来了解情况的!"崔灿灿挣扎着。

"了解什么?赶紧滚!"那人猛地一推,崔灿灿踉跄着后退,手机"啪"地摔在地上。

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声怒喝:"住手!"老周支书拨开人群冲了过来,涨红着脸吼道:"强拆本来就违法,你们还敢打人?"

混乱中,崔灿灿看见几个穿制服的人从警车里下来,却只是站在一旁袖手旁观。她捡起手机,发现屏幕已经碎裂,但摄像头还能用。

当晚,崔灿灿在招待所的台灯下整理素材。手机突然响起,是个陌生号码。

"崔记者吧?"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男声,"我是南田镇分管城建的副镇长张为民。明天上午十点,来我办公室一趟。"

第二天,崔灿灿再次站在政府大楼前。这次保安毕恭毕敬地为她开门,还指引她乘坐专属电梯。九楼走廊铺着厚厚的地毯,每个办公室门口都挂着烫金的名牌。

张副镇长的办公室足有六十平米,真皮沙发、红木办公桌,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鎏金大字。他坐在老板椅上,慢条斯理地泡着茶:"小崔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有些事......"

"张镇长,"崔灿灿打断他,"我想先给您看些东西。"她打开平板电脑,播放白天强拆的视频,又调出镇财政预算表,"去年镇里财政收入八千万,政府大楼翻新花了两千万,而教育经费只有可怜的八十万。这合理吗?"

张镇长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这都是经过集体决策的......"

"集体决策就能罔顾百姓死活?"崔灿灿气得声音发抖,"王阿婆的房子是祖宅,有房产证;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还有那些危房户,他们的安全谁来保障?"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老周支书满头大汗地冲进来:"张镇长!村民们要去市政府上访!"

张镇长脸色骤变,抓起电话拨了出去。崔灿灿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曝光可能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

接下来的半个月,崔灿灿走访了南田镇的每个村落。她看到留守儿童在破旧的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看到养殖户因污染的河水血本无归,看到孤寡老人住在摇摇欲坠的危房里。每一个故事都像重锤,敲击着她的心脏。

她写的报道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有人说她是在抹黑政府,有人质疑她的动机,也有人默默转发支持。而南田镇政府始终保持沉默。

直到某天深夜,崔灿灿接到一个神秘电话。"我是南田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对方压低声音,"有些资料,我想交给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崔灿灿在约定地点见到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务员。他递来一个u盘,手还在微微发抖:"这些年,镇里的财政支出早就变了味。表面上是搞建设,实际上......"

u盘里的资料触目惊心:虚假的项目申报、挪用的专项资金、利益输送的暗箱操作......崔灿灿的手止不住地颤抖。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上级部门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张副镇长等涉事人员被停职审查。南田镇政府大楼前的石狮子被移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写着"人民公仆"的石碑。

当崔灿灿再次来到南田镇中心小学时,工人们正在修缮屋顶。李校长站在操场上,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维修基金批下来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撑着伞上课了!"

村东头的工业园项目被叫停,王阿婆的老宅得以保留。她拉着崔灿灿的手,老泪纵横:"闺女,多亏了你啊......"

半年后,崔灿灿又来到南田镇。政府大楼依旧气派,但门口多了个24小时开放的便民服务中心,玻璃门上贴着"只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的标语。她走进中心,看到几个村民正在办理业务,工作人员态度和蔼。

"小崔!"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是老周支书,他带着几个村民,手里捧着锦旗。"我们代表全村人,谢谢你!"

崔灿灿接过锦旗,望着远处崭新的教学楼和村民们新建的房子,眼眶湿润了。风从田野吹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她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靠气派的大楼,而是靠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的心。

夕阳西下,崔灿灿站在镇政府大楼前,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人民公仆"的石碑在余晖中闪耀,而远处,孩子们的笑声随风传来。这一次,她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