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封禅大典,启动!

三月春意盎然,花香四溢。本文搜:零点看书 0diankanshu.com 免费阅读

太极殿内,十数名金甲武士静立于两侧。

皇帝稳坐御座之上,目光平视下方。

吏部尚书侯君集向前行礼后,声音洪亮。

“启禀陛下,贞观十五年辛丑科进士考试结果已出,榜首为魏文明,来自定州鼓城;

次席乃岑涛综,邓州棘阳人士;

第三名为格义山,汴州浚仪人;其后依次排列……”

从正月开始,整个大唐都在筹备这场重要考试——科举。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努力,最终的结果终于揭晓。

李承乾平静地站在丹陛前三阶之上。

自从李恪回到吴王府之后,便行事低调。

但是背地里却拉拢了不少的青年俊才。

尤其是针对岑涛综等人。

身为南昌公主之子并继承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血脉的苏勖现在负责编纂《括地志》,自然备受瞩目。

但他们谁都未曾预料到,这一届的状元竟然不是被寄予厚望的岑涛综,而是之前默默无闻的魏文明。

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人动手脚,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段日子,李承乾似乎什么都没做。

尽管正月时他在苏家曾表示过有意拉拢学者,之后虽有过些许动作,但却很快停止了。

然而李恪却始终没有放弃任何机会。

特别是岑涛综,因其背后站着的是深受信任、距离参知政事仅一步之遥的中书侍郎岑文本。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岑文本愿意支持某一方,该方就能获得极大的助力。

所以李恪秘密地试图通过岑涛综接触到岑文本……

然而,本届科举第一却是魏文明。

李承乾看向诸相之中脸色显得有些难看的岑文本。

岑涛综未能拿到榜首位置,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影响极大。

当前的大唐尚未引入殿试制度,科举全由吏部主持。

因此,吏部进士首名等同于日后的状元身份。

当然了,如今这个新晋头号秀才尚且没有正式官职,在完成铨试并通过后才能真正授官。

经过铨试合格者,第一名将直接被任命为正九品上的秘书省校书郎职位。

过渡一年后,通常会升至八品级别。

可以选择担任左右拾遗或监察御史,并从此踏上快速晋升之路。

相比之下,第二名则只能授予较低级别的秘书省正字职位,并且需要经历更为严格的考核程序。

这显然比首位要慢得多。

看看孙丹青就知道了,武德五年考取进士状元,到现在已是大理寺卿。

同一榜眼呢?早已无人知晓。

此刻,脸色异常沉重的岑文本斜睨着苏勖与阎立本。

他已经猜想到了事情背后的真相。

随着李承乾的目光望去。

苏勖与阎立本身边气氛看似宁静,但每个知情者都能看出他们内心的焦虑。

思绪收回。

无论是魏文明还是岑涛综,接下来都需要在秘书省过渡一年。一年后,预计局势会对李恪十分不利。

谁进去都将难以幸免,即使强如岑文本也逃不过此命运。

上一世的经历让李承乾明白必须提前采取行动,给岑文本设下陷阱。

虽说岑涛综才华横溢,但在岑文本这样地位显赫的人支持下如果成为状元的话,魏征等人必然提出质疑。

以岑涛综的才华,还未达到能够让皇帝忽略反对声的程度。

原本岑文本应当清楚这一切后果,可自从年初起,由于种种关于科举第一归属的猜测不断升温,连岑文本都开始产生期望。

可惜,真正的胜利者却是魏文明——他与岑涛综相比毫不逊色,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里就已经拿下了头名。

一个小小的棋局,李承乾轻松玩弄的小手段罢了。

无端生事,空穴不来风,一切皆因策划。

即便没有挑战也会创造挑战。

不过如此而已。

随着魏文明、岑涛综、格义山等一批新科进士慢慢退出两仪殿。

皇帝这才开口道:“尽快举行铨试吧,朕急需用人。”

“喏!”侯君集沉声答应,退回队列。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事吗?”皇帝继续询问。

兵部侍郎崔敦礼上前拱手说道:“启奏陛下,鄯州果毅都尉席君买昨日上报:

吐谷浑丞相宣王密谋袭击弘化公主并劫持其国王慕容诺曷钵逃往吐蕃境内。

获悉此事后,慕容诺曷钵单骑前往鄯善城寻求庇护,而席君买则连夜率一百二十骑兵斩杀了叛逆宣王。”

李世民轻轻一抬手,旁边的王德立马心领神会,接过奏折就递了上去。

老皇帝眯着眼睛看完折子,转头看向太子时眉头直打结:"东宫当真给前线下过'见机立断'的军令?"

"确实下过这道令。"

李承乾抱拳回话,眼神却直往奏折上瞟。

"不过儿臣是直接交待给兰州长史李树明的。

眼下唐军和吐蕃兵都在边境线上扎营,吐谷浑那帮墙头草保不齐要闹幺蛾子——有想投奔咱们的,也有想抱吐蕃大腿的。

儿臣寻思着,得让底下人早作打算。"

"哦?"

皇帝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这些年慕容家坐镇吐谷浑,虽说面上归顺,可那位宣王在民间威望也不小。

去年弘化公主刚嫁过去,听说好些人坐不住了?"

太子连连点头。

"正是这个理。鄯州那边收到线报,正巧李树明在防区坐镇,就派了席君买带一百二十轻骑突袭,当场砍了宣王和他两个兄弟。"

"只是父皇,这事儿背后怕是有吐蕃人在搅浑水......"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竖起了耳朵。

眼下文成公主送亲队伍才走到天水,两个月才挪了六百里地——沿途不是拜庙就是祭山,走三步停两步。

要是这时候吐谷浑王被挟持投敌,和亲这事可就黄了,搞不好还得跟吐蕃干仗。

"太子怎么看?"李世民突然点名。

李承乾一个激灵:"回父皇,儿臣以为吐蕃人若真劫了吐谷浑王,松赞干布倒是能赚足面子。可他们也得掂量掂量,刚跟咱们结亲就翻脸,这风险他们担得起么?"

"和亲队伍到哪了?"

"刚过天水。"

"按这龟速,七月初能进吐谷浑就不错了。高原反应总得让公主缓缓,少说还得歇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