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商贾反复借贷,搞出的窟窿太大

第230章商贾反复借贷,搞出的窟窿太大

乾清宫。本文搜:秒章节小说网 免费阅读

这几日朱元璋已然告了假,朝政也全都交到了朱标的手上,不过好在有军机房的存在,朱标身上的担子还没有那么重。

就在朱标准备去坤宁宫看看朱元璋的时候,朱标的贴身小太监,缓步走到了朱标的面前。

“殿下,应天府通判夏原吉殿外求见。”

已经换了一半衣服的朱标眉头不由得一皱,而后问道:“夏原吉?”

思虑良久,朱标才想起了当初还是新科进士的夏原吉。

反应过来的朱标眉头紧蹙的说道:“召吧。

“诺!”

不多时,满头大汗的夏原吉便出现在了朱标的面前:“臣应天府通判夏原吉,拜见殿下!”

朱标赶忙道:“不必多礼,说说吧,今天这么火急火燎的闯进宫来,所为何事?”

夏原吉猛地抬起头,死死的盯着朱标说道:“殿下,京中怕是要出大事了!”

四目相对之后,夏原吉登时便拿出了那两本账簿。

看着面前的这账簿,朱标眉头紧锁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这个案子可能会牵扯到三十多家船行?”

夏原吉摇了摇头说道:“殿下,恐怕不止......根据臣在这账本上发现,在早在四个月前,就有不少的船行开始向恒通借船,所牵扯到的恐怕远远不止三十家船行。”

朱标闻言脑海中“嗡”的一声炸响。

金陵的这些船行,牵扯到多大的资金,连户部都不知道!

但凡是稍有差池......朱标不知道,朱标也不敢想。

朱标唯一知道的是,如果这件事情处置不好,这将是自三皇五帝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

朱标的眉头紧锁,面色也逐渐的铁青了下来。

看着面前的账簿,身形都不由得微微有些发抖。

“召,韩国公李善长,户部茹太素等诸位大人觐见。”

在一旁的小太监不由得一愣,疑惑的抬起头看着朱标问道:“殿下......等,等那几位大人啊?”

朱标咬着牙道:“所有!”

身后的小黄门们也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随之行动了起来。

一个时辰之内,在金陵的所有六部九卿,全都接到了朱标的诏令。

金陵街头。

应天府的两名差役正一脸纳闷的守着“案发现场”。

“头儿,新来的这位大人咋这样,不就是个自缢的案子吗,至于吗。”

“谁说不是呢,咱办了这么多年的案子,他就是阎王爷上来,这姓钱的也绝对是自己想不开。”

“那这姓钱的跟咱夏大人有交情?让咱们在这儿帮着守灵呢?”

“头儿?你咋不说话了?”

还没等几个差役发完牢骚,两百余锦衣卫,已然齐刷刷的站在了他们的面前。

那些锦衣卫连看都没看他们一眼,一抬手便听到为首的那百户高声道:“奉太子令,即刻包围钱家,无太子手谕者,无论何人均不得出入!”

捕头端着茶盏的手就这么悬在了半空中。

乖乖!

这可是锦衣卫啊!

就这么一会功夫,这案子都闹到太子爷那去了?

到了这个时候,任是谁都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了。

金陵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行色匆匆的差役。

整个中书省正在竭尽全力的调集着,手头能够拿到的资料。

而在钱家一条街之隔的金川大街上,各大船行的掌柜,也都在第一时间被控制了起来。

而此时的乾清宫中,算盘声“啪”啪”作响,纵然是老练如茹太素,此时脸色也不由得变的惨白。

“闻所未闻,殿下,闻所未闻啊!”

李善长皱着眉看着茹太素问道:“我说茹部堂,这都什么时候了,你就别磨磨蹭了,赶紧说罢,这些商贾这一次捅出来多大的篓子?”

茹太素放下手中的算盘,瘫坐在椅子上,喉头上下涌动了一下而后道:“至少一万万四千万两!”

听到这个消息,李善长跟朱标两人均是一脸不敢置信。

“一万万四千万两?这些商贾们能有这么多的银子?”

茹太素摇了摇头道:“没有,实际牵扯进来的银子,可能只有一千到两千万两银子。

“这些商贾们反复借贷,一笔钱多次出入,使得这笔银子凭空在账面上翻了这么多倍。”

这些船行,几乎是大明开海最大的家底,稍有不慎一定会牵扯到大明的变法。

原本朱标还想用点法子,帮这些商贾们一把,让他们把这段日子给撑过去。

但谁能想到,这帮商贾胆子竟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账面上的银子,比账上实际有的银子,多出去这么多倍,朝廷就算是把紫禁城给卖了,也不够堵他们的窟窿的啊!

良久之后,李善长才看着朱标说道:“殿下,这次朝廷

怕是救不了这些商贾了。”

朱标眼神中有些不甘的望向身旁的几人。

茹太素等人也均是一副附李善长之意的表情。

确实不是朝廷不想救,而是实在是救不了。

纵然是把户部的国库给搬空了,也堵不上这商贾们搞出大窟窿啊!

朱标看着李善长问道:“韩国公,如果朝廷放任自流,这些船行会怎样?会不会对大明的变法产生影响?”

李善长也是一脸的无奈。

会怎样?

还能怎样!

钱昶是被股东给逼死的,这些股东们会不看账簿吗?

一旦这件事大白于天下,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李善长低着头道:“殿下,朝廷变法乃大势所趋,不会因此等小事耽搁。”

“只是此事一出,恐怕金陵乃至整个大明的商贾们,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

朱标问道:“大概要修养多少年?”

李善长继续道:“少则五年多,多则七八年,最多十年,差不多便可以恢复今日之盛。”

十年!

听到这个数字,朱标脸上不由的浮现出一抹无奈。

自己还能活几个十年啊!

只有朱标知道,在这场变法里,朱家人跟大明的百姓,倾注了多少的心血。

现在告诉朱标他们什么都不能做。

朱标怎么可能甘心。

思虑良久,朱标面色凝重的吩咐道:“毛金事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