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苏婉:阎大人,请你看看我这鸳鸯画得如何?
苏亶的府上。
苏婉在想着心思,怔怔地出神。
她心里在想药师惠子和李承乾之间到底有没有那回事呢?
如果依药师惠子所说,有鼻子有眼的,应该是真的。
可是,李承乾却说,绝对没有那回事,那么,他们俩到底是谁在撒谎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药师惠子作为一名女子,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那样的话,说明她是真心喜欢李承乾的。
恰巧此时,雪儿来了,瞅了瞅她,笑道:“主子,你这是咋了,你在想什么呢?”
“哦,我什么也没想。”
“不是吧,我看你的样子,好像是在想太子吧?”
苏婉白了她一眼:“你知道什么呀?就在瞎说。”
“我可没乱说话,我说的可都是真的呢,以前吧,你怕做不了太子妃而发愁,现在你和殿下已经订了亲,你还是发愁,这事真是让人想不明白了。”
“你又不是过来人,你知道个啥呀。”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是,有些事情,我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苏婉的眼睛转了转,问道:“你觉得太子和药师惠子之间,可会有什么吗?”
雪儿一笑:“还说你没在想太子,你可真是口是心非啊。我觉得吧,太子和她之间肯定什么也不会有的。”
“可是,那药师惠子说的和真的似的呢。”
“你管那些做什么?嘴巴长在她的脸上,她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呗。
反正倭奴国的女人也不知道什么叫害臊,连肌肤之亲之类的话都说出来了。
另外,我和你说,两个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
太子的人品我是知道的,是完全可以信得过的,他绝不是那种邪恶的人。
我绝不相信他能干出那种事来。”
苏婉双手抱在胸前,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你说,如果没有那么一回事,药师惠子为什么要那么说呢?”
“她喜欢太子,那是她的事,可是,并不能代表太子也对她有意啊。
大唐只有一个太子,太子妃将来是要当皇后的,就像长孙皇后那样,母仪天下,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最荣耀不过的事了。
谁不想当太子妃啊?
我也想呀!”
苏婉听了,没好气地说:“你也想当太子妃,那么,我给你挪位置,行不行啊?”
雪儿嘿嘿一笑:“你真舍得把太子让给我呀?”
“你要是真喜欢,就把太子让给你!”
雪儿笑得前仰后合:“你就饶了我吧!”
“不过呢,好像你说的也有点道理,难道说倭奴国的女子都是那样开放的吗?”
“那我可就不清楚了,不过,坦白地说,药师惠子比你热情奔放多了。
谁像你和太子啊,都订亲了,还没在一起睡过。”
苏婉用手指点了一下她的脑袋:“你这个小浪蹄子,怎么说着说着就跑偏了呢?
两个人非得在一个榻上睡过,才叫感情好吗?
再说了,那一次,我不是在太子的榻上睡了一晚上了吗?”
闻言,雪儿“扑哧”一声笑了:“你也好意思说,那会儿,太子是醉了的,毫无意识,这又有什么用呢?”
“搞得你好像经验很丰富似的。”
她们俩正在聊着,苏瑰从外面跑了进来:“姐,遇到麻烦了。”
“什么事?”苏婉见他神情慌张,听他这么一说,吃了一惊。
“我们不是在终南山开矿种田嘛,可是有一道人说我们侵占了他的地,不让我们开工啊。”
“有这样的事?那道人是谁啊?”
“听说他叫什么李淳风。”
“李淳风?”苏婉一听,“他不是那个有名的术士吗?”
“我不知道啊。
那家伙邪乎得很,说什么终南山都是他的,是谁让我们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开荒的?”
“他真是这样说的吗?”
“是啊。”
苏婉杏眼圆睁,柳眉倒竖:“哪来的野道士,竟然敢耽误我们的大事。”
于是,苏婉把这件事对李承乾讲述了一遍。
李承乾也感到很意外,他也听说过李淳风的名字,可是没想到李淳风竟然如此霸道。
李承乾和苏婉一起来到了终南山,顺着山路向上攀爬。
苏瑰对他们说:“你们看就是山上那个道观里的道士。如果他再要妨碍我们开矿、种田,我就放一把火烧了他的道观。”
李承乾说:“李淳风不是一般的术士,不可造次,我们要以礼相待才好啊。”
苏瑰见太子发话了,便不再言语了。
他们三人来到了观前,只见那李淳风正在高坡之上盯着那些军士呢,不让他们干活。
那些军士手里拿着农具,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李承乾原以为李淳风年龄很大了,没想到却很年轻,仙风道骨,气质绝佳。
李承乾心
想怪不得人家有那么大的名气呢,此人一看,就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啊。
李淳风见有人来了,于是,便停下了,一笑道:“你莫非是李承乾?”
“仙长,你怎么知道是孤的呢?”李承乾很是好奇,躬身施礼。
“殿下丰神俊朗,举止不俗,身上自带一种富贵之气啊。”
“仙长果然好眼力啊。可是,孤想请问一下,你为何要阻止他们开矿种田呢?”
李淳风微微一笑:“如果贫道不用这样的方法,殿下万千之躯,又怎么会到贫道这里来呢?”
闻言,李承乾和苏婉对看了一眼。
“仙长的意思是,你是有意这样做,故意逼孤到这里来的吗?”
李淳风笑而不答:“殿下,女施主,请随贫道到观内说话。”
李承乾让苏瑰在外面守着,他和苏婉进了观中。
三个人分宾主落座。
有小童子献茶。
“殿下,苏婉姑娘,这是新采的绿茶,你们可以尝一尝。”李淳风介绍说。
苏婉也很好奇:“仙长,好像我们从来也没见过,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
李淳风笑道:“太子刚刚订过亲,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长安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而你能和太子一起来,不是苏姑娘又能是谁呢?”
“仙长,真是个聪明人啊,善于逻辑推理啊。”
“这也算不得什么。”
“那么,仙长把太子引过来,所为何事呢?”
李淳风神色变得凝重了起来:“殿下,你摸摸你还有脑袋吗?”
李承乾和苏婉一听这话,吓了一跳。
李承乾就问:“你何出此言啊?”
“实不相瞒,不久前,李泰曾经到贫道这里来过,他们向我求取了两颗丹药。”李淳见说。
“你把丹药给他们了?”
“是的,贫道看他一片赤诚,就把药给了他,其中一颗为真,一颗为假。
可是,贫道听说,他把其中的一颗丹药送给了李元景,贫道要是早知道的话,贫道就不给他了。
想当初,李元景曾经到贫道的观中来,苦苦地哀求于贫道,贫道都没有给他。
你们想一想,李泰结交李元景是为了什么呢?
恐怕是要对殿下不利吧。”
李承乾看向苏婉:“仙长,分析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啊。”
“贫道对于李元景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表面上在家中炼丹,不问世事,实际上,他这个人野心勃勃,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这就叫做韬光养晦。
你们还记得当初的刘备吗?
在他没有得势以前,为了掩人耳目,就在家里种菜,连曹操都被他骗了过去。
曹操来到刘备的菜园子里说,你在家做的好大事,刘备以为他知道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吓了一跳。
后来才得知曹操口中所说的好大事是指刘备在家里种菜。
如今的李元景和当初的刘备所处的境遇差不了多少。
据我所知,他这个人不甘平凡,素有大志,如果有一天,他得了势,恐怕会掀起一番风浪啊。”
李承乾摇了摇头:“李元景是我皇叔,对于他,我是有所了解的,他这个人一心求取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从来不问政事,怎么会像你所说的那样呢?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啊。”
“那你们是否知道他和李恪的关系十分要好呢?”
“这事好像听说过。”
“他不但和李恪的关系好,而且和高阳公主、房遗爱的关系也很密切。
这些人可都不是一般的人,倘若李泰和李元景联合起来对付你的话,你觉得你有胜算的把握吗?”
李承乾低头不语。
苏婉听了,感觉到问题有点严重,如果真像李淳风说的那样的话,局势确实对太子不利啊。
苏婉神色忧虑,就问:“仙长,多谢你的一番好意,那么,你有什么方法教我们呢?”
李淳风端起茶碗呷了一口,缓缓道:“不知殿下,对于当前的形势了解吗?”
李承乾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孤的皇爷爷和父皇为拯救天下的百姓于水火,于是兴兵讨伐各路诸侯,最终使得天下归于一统,国家逐渐繁荣富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殿下只说对了一半。人们常说祸患往往隐藏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
如今的大唐内乱已经平定,但是,那些乱党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并且,他们并没有死心,而是伺机而动。
请恕贫道直言,你和李泰之间争夺太子之位恐怕已经成了公开的密秘。
而贫道前几日偶得一卦,卦象显示,还有一人有帝王之相。”
闻言,李承乾和苏婉都大吃了一惊。
“仙长,既然你说还有一个人有帝王之相,那么,那个人是谁呢?”
“此乃天机,不可泄露。”
李承乾和苏婉见他不愿意说,也不便勉强。
李淳风
接着说:“刚才我们说了内患,还有外忧,比如吐谷浑就是一个典型,还有高昌、吐蕃、龟兹等,以及东边的高句丽。
要知道当年隋炀帝兴百万大军,打了三次都没有把高句丽攻打下来,由此可见,高句丽是一个多么难打的国家了,如今,它仍然对大唐虎视眈眈。
你们说一说,大唐外忧内患都是存在的,现在的平静,恐怕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啊。”
其实,李承乾对于这些事也有自己的思考,他也很担心,相对来说,外忧可能还是次要的,内患才是最主要的。
李承乾就问:“那么,依仙长之意,孤应当怎么做呢?”
李淳风微微一笑:“殿下,聪明过人,又何必问贫道呢?”
“仙长,见识过人,但说无妨,孤洗耳恭听。”
“既然殿下如此有诚意,那么,贫道就试着说几句吧,说得对与不对,你们自己考虑。
首先,我们先说内部的问题,你和李泰之间最好能和睦相处,要知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贫道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另外,李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他实力雄厚,人都是这样,有了实力,才会去想一些原本不敢想的事情。
如果他实力弱小的话,那么,他就是有一些不该有的想法,也没用。
因此,想办法削弱他的实力,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
另外,李恪这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听说他英勇过人,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啊。
如果他站在李泰那一边,那么,形势将会对你更加不利。
如果他能站在你这一边,那么,你将拥有和李泰相当的实力。
所以,李恪是个非常重要的人。
你们要密切关注李元景的动向,不要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凭贫道对他的了解,他绝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
还有朝中的那些大臣,比如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人也是举足轻重的。
他们向着谁,谁的胜算就大。
至于外忧的问题,贫道倒是觉得可以以夷制夷,比如说,如今党项已经被大唐招降了,那么,可以让党项去对付吐谷浑和高昌等国。
能拉拢过来的,尽量拉拢,对于那些顽固派就要坚决予以打击。
比如吐谷浑,在贫道看来,是不可能感化他们的。
听说太子捉了慕容孝隽和一百多名吐谷浑的俘虏。”
“是的。”
“殿下是打算遣使把这些人再送回吐谷浑吗?”
“孤是有这个想法!”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贫道料想,伏允可汗定会前来迎接的,到那时,殿下,只要派一上将事先埋伏好,然后突然杀出,把伏允可汗擒住,就可以迫使吐谷浑投降。”苏婉一听,觉得李淳风的这条计策不错啊。
她对李承乾说:“仙长说得有理啊,不如就按他说的办吧。”
李承乾却摇了摇头:“不能那么做,既然我们要招降吐谷浑,那么,就得拿出来一定的诚意,如果那样做的话,将来西域诸国要是知道了,会认为我们大唐使用阴谋手段,谋取吐谷浑,那么,将来,还会有哪个国家敢投降大唐呢?
所以,我们不能那么做。
我们只能把慕容孝隽和那些俘虏送回去,让慕容孝隽回去劝说伏允可汗投降。”
李淳风微微一笑:“看来太子是个仁厚的人啊。
可是,据我所知慕容孝隽是个顽固不化的人,他从来都是主张和大唐对抗的,他曾经多次率领吐谷浑的军队骚扰大唐的边境啊,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悔改呢?
何况太子杀了他们的图腾独角兽,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大事啊。
他们必定心中愤恨,不可能原谅你的。”
苏婉也这么说,可是,李承乾不听。
李承乾再次施礼:“仙长,你胸怀韬略,腹有良谋,可否请仙长下山,到孤的崇文馆就任,孤早晚好聆听你的教诲。”
李淳风一笑:“贫道懒散惯了,而且,没什么本事,恐怕会耽误了太子啊。”
“仙长见识不凡,谋划周全,也可以参与编写《资治通鉴》一书啊。”
经过李承乾的再三邀请,李淳风终于答应出山了。
当然,李淳风原本就有出山的心。
这么一来,李承乾就多了一个谋士。
李淳风也不找苏瑰他们的麻烦了。
李承乾对于种田、炼铁一事十分重视。
他经常亲自到田里劳作。
这一日,李承乾手里拿着个锄头,正在地里锄草,苏瑰跑来向他禀报说:“殿下,我们在前面发现了一个深坑。”
“哦,有这等事?”李承乾觉得很意外。
“是的,殿下快去观看。”
李承乾跟随苏瑰来到一处,果然发现一个大坑。
有很多的军士都围着洞口指指点点,不知道这大坑到底有多深,里面有些什么东西。
李承乾也觉得很奇怪,难道说是地陷?
李承乾说:
“你们去准备一下,孤要下去看看。”
闻言苏瑰赶紧劝说:“殿下,你乃万金之躯,如何能下去,倘若有什么闪失怎么办呢?还是卑职下去看看吧。”
李承乾点头:“那好吧。你小心一点。”
有军士抬来架子架在了井口的上面,苏瑰顺着井绳下去了。
大约半个时辰过后,他从里面又上来了,手里拿着一把剑和两部书。
他把那些东西递给了李承乾,李承乾接过,仔细辨认,原来是青釭剑。
这把剑乃三国时期的曹操所用,锋利无比,当年赵云之所以能与曹军在长坂坡大战,也是因为他手里有了这把剑。
李承乾把那剑拔出,果然光辉夺目,锋利无比。
他心想难道这是天意?
再看那两本书,一本是《太公兵法》,另外一本是《种田纲要》。
想当年张良就是因为得到了《太公兵法》,才得以辅助刘邦一统天下的,没想到这部书失传已久,却在这里被发现了。
至于那本《种田纲要》,主要讲述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犁。
这几样东西对于李承乾来说,都是宝贝呀。
有了这柄青釭剑,他的武力值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有了《太公兵法》,他可以好好地学习、研究兵法,将来对付那些西域诸国和犯上作乱的人。
有了这本《种田纲要》他便可以设计出一种新的犁来了,按照上面的种田之法,便可以增加收成。
李承乾大喜。
早上。
东宫。
李承乾把杜正伦招了过来,这段时间,杜正伦精神饱满,走路都带着风,原因是李承乾送他的那几盒鹿鞭真管用呀,使得他又重新找回了作为男人的自信。
“殿下,你可真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呐,没想到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竟然能编写出《资治通鉴》这样的书来,卑职看了之后,从内心里深表佩服呀!
如今,你又成立了崇文馆,手下人才济济,殿下在终南山开山,炼铁、种田,真是生财有道呀;
另外,微臣听说,最近殿下得到了青釭剑和《太公兵法》,此乃天意呀……。”
杜正伦摇头晃脑说了一大堆赞美之词。
李承乾微微一笑:“杜大人,孤要想做点事情,还得依靠你们多多支持呀。”
“那是自然,微臣早就说过,不管有什么事,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只要殿下说一声,卑职一定勇往直前!”
李承乾把手中的奏章放下了:“孤找你来,正有一件事要与你商量。”
“什么事?请殿下吩咐。”
“前段时间,孤不是把吐谷浑的慕容孝隽和他手下的一百多人给抓了吗?
如今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已经大婚,孤也定亲了,这才腾出手来处理这件事,孤想让你出使吐谷浑,把那些俘虏全部送回去,你意下如何呀?”
杜正伦听了,一咧嘴,心想这些破烂事怎么又跌到了自己的头上呢?
可是,他心里这么想,嘴上不能这样说。
“咳,咳,”他故意咳嗽了两声,“微臣最近往返西域数次,偶感风寒,至今未愈,这把老骨头恐怕经不起折腾呀,殿下还是另请高明吧!”
李承乾一听,心里就明白了,这老小子是想耍滑头呀。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杜大人,人们常说能者多劳,正因为你有本事,有能耐,而且有出使西域的经验,所以,孤才请你出山的,你办事孤放心,若换做其他人去的话,孤不放心啊。”
杜正伦在心里琢磨着,如果出使吐谷浑的话,来回可能又要很长时间,这一段时间又见不着春燕了。
于是,他依旧摇头:“殿下手下人才济济,今非昔比,还是请殿下另请高明吧!”
李承乾故意把脸沉下了:“刚才是谁说的?无论是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辞,怎么,孤让你跑一趟,你就不乐意了?”
杜正伦听李承乾的口气是有点生气了,赶紧又软了下来:“殿下,微臣有一个请求,如果你能答应的话,微臣就出使吐谷浑。”
“什么请求?”
“请殿下再给我几盒鹿鞭,并且允许我把春燕带上。”
闻言,李承乾大笑不已,心想你真是一步也离不开女人啊:“好吧,只要你能完成此次使命,孤同意了。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微臣明白,微臣得把那些人送回吐谷浑,同时劝说伏允可汗不要再骚扰大唐的边境了,归降大唐。”
李承乾微微颔首:“如果你把这件事做成了之后,等你回来,孤一定禀明父皇,重重地奖赏于你。”
“殿下,微臣不奢求有什么奖赏,你能不罚微臣就行了。”
于是,第二天,李承乾让苏瑰拨了两百名禁军的军士给他,押着那些俘虏赶赴吐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