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红拂女当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面,提出了中秋节让李承乾和苏婉完婚的建议。

可是,穿越过来的李承乾心里发虚,他是觉得自己是一名穿越者,如果与苏婉成了亲,将来再要穿越回去岂不是麻烦?

难道说自己真的要在大唐当一辈子太子嘛?

相对来说,他还是比较喜欢前世的那种躺在床上,没事拿个手机,连上无线网,刷刷小姐姐视频的那种生活。

再说了,自己刚行完冠礼,还太年轻了,他也不希望有人管着自己。

因此,他不想那么早就成亲。

苏婉气得掐了一下李承乾的大腿,直把李承乾疼得龇牙咧嘴。

长孙皇后说:“承乾,你们俩已经订了婚,如果成亲的话,也行。”

李承乾说:“父皇,母后,儿臣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还要加强学习啊。

尤其是,最近,成立了崇文馆,儿臣感觉到自己知识浅薄,懂的东西太少了。

起码来说,我得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书读个差不多。

再建立一些功名。

到那时,年龄稍大一些,再成亲,也不为迟晚。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目光投向了苏婉,问道:“婉儿,你的意思呢?”

苏婉心想既然李承乾不愿意成亲,那么,总不能逼着他成亲吧。

难道说他在外面有别的女人吗?

好像也不太可能,之前的倭奴国的药师惠子,高昌的麹智丽等虽然对你纯情有益,但是,李承乾对她们似乎没有那种意思。

于是,她说道:“既然殿下想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婉儿,也觉得他这个主意不错。

所以,尊重他的意愿。”

长孙皇后笑了:“婉儿,你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我听说你能够把《韩非子》倒背如流,你的记忆力特别好!

你读的书比起承乾来,也是不少啊。”

“皇后,你过奖了,”苏婉说到这里,顿了顿,用一种崇拜的眼神看着李承乾,“别看殿下年轻,袋瓜子也不大,可是他的脑袋里装的东西可不少。

最近,我们超市里面卖得比较火的几本书,像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儒林外史》《红与黑》《简爱》《茶花女》

还有最近太子写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楚留香传奇》《小李飞刀》《天涯明月刀》《陆小凤传奇》等,都是太子写的。”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和李世民对看了一眼。

在这些书籍当中,她非常偏爱那本《红楼梦》,也一直在追,觉得写得太好了。

长孙皇后,看向了李承乾问道:“承乾,你所写的这些书,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诸子百家。

你都是跟谁学的?”

李承乾心想,孤哪里能记得住这些呢?

这些都是模拟器上面有的,孤不过是照抄罢了。

但是,在这种场合,他也不方便向众人说这些:“哦,回母后的话。

儿臣有时会做梦,然后,等到儿臣醒来时,儿臣便把那个梦记录了下来,再融合一些自己的一些想法在里面。

就成了一本新书。”

在场的众人听了,无不好奇。

众人都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李承乾,心想李承乾说的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人还能在梦中写书吗?这可真是不可思议,闻所未闻。

但是,在那种场合下,众人也不必戳穿李承乾的谎言。

长孙皇后说:“像《诗经》《春秋》《论语》等儒家著作,你还是要好好地研读的。”

“儿臣谨遵母后的旨意。”

李世民的神情又恢复如常了:“《韩非子》那本书的确很好。

只可惜有的人只读懂了皮毛,并没有真正地领会那本书的精髓。

朕听说原党项的拓跋赤辞对那本书情有独钟,情愿用三座城换那本书。”

苏婉嫣然一笑:“陛下,你说对了。

那一次,我们前往党项去招降他们,我们被他们发奇兵包围了。

听说,拓跋赤辞致辞对那本书情有独钟,于是,我并把那本书给背了出来,连夜让雪儿写好。

第二天送给了他,果然,他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正因为这本书,我们才得以顺利地招降党项。”

李世民点了点头,神情凝重地说道:“在这里,你们也看到了一本书的巨大威力。

一本书相当于数万兵马啊,即使我们派过去数万人马,也未必能把党项拿得下来啊。

看来,拓跋赤辞对于我们的中原文化非常感兴趣,只可惜他没有真正地吃透那本书。

他得到那本书太晚了。

否则,他也不会轻易被咱们招降的。

承乾,你的心肠太软了些。

成大事的人当断则断,你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你不仅仅代表你个人,你还代表整

个大唐。

所以,朕并不反对你去阅读法家的经典著作,比如,《商君书》《韩非子》。

当年,有一次汉宣帝刘询和太子刘奭在饭桌上讨论治国的问题时,刘奭抱怨汉宣帝的刑罚太重,建议汉宣帝多使用一些儒生治国。

汉宣帝说,我们汉家是霸道和王道并用,怎么能专用儒家的那一套呢?

而且,那些儒生往往太过迂腐,做文章,咬文嚼字行,但是,并不懂得怎样去治国。

所以,不能重用他们。

他让刘奭多多地学习法家的思想,可是,刘奭却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汉宣帝发出了感慨,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后来,事实验证了汉宣帝所说的话。

所以,正要求你认真地学习《韩非子》和《商君书》,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帝王。”

众人一听都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很明确,他是很欣赏汉宣帝那一套做法的,以霸道和王道并用,治理天下。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汉武帝也有相同之处。

汉武帝一辈子加强中央集权,他利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奴役人们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骨子里用的还是法家那一套。

排除异己,打击敌人毫不手软。

在汉武帝一朝,十三个丞相大部分都被他杀了,或者是自杀了。

汉武帝的理性和冷酷,不是一般的帝王能做到的。

再比如,在他晚年遇到了钩弋夫人,两个人一见钟情。

在他62岁时,钩弋夫人为他生下了刘弗陵。

可是,当他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时,他考虑到钩弋夫人还很年轻,主幼而母壮,将来极有可能重演吕后时的悲剧。

当初,汉惠帝刘盈继位时,吕后正当壮年。

所以,刘盈根本做不了主。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吕后说了算。

吕后把吕氏一族很多人封为王,违背了汉高祖当年的白马之约,差一点儿颠覆了刘家的江山。

所以,汉武帝一边立刘弗陵为太子,一边下旨将钩弋夫人给杀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难道说,他一点也不喜欢钩弋夫人吗?

只是汉武帝更加冷酷、理性。

为了刘家的江山能够传承下去,他也就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李世民今天和李承乾所说的这一番话,用意颇深啊。

李承乾站起身来说:“父皇,儿臣遵旨。”

其实,在李承乾的心里,也很抵触法家的那一套,严刑峻法,动辄杀人!

但是,李承乾和刘奭不一样,他觉得没必要当众顶撞他的父皇。

而且,李承乾作为一名穿越者,他知道大唐的国运还是不错的,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迎来开元盛世。

就在此时,常何慌慌张张地从殿门外走了进来,跪伏在地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常何想不明白,陛下此时怎么会有心情在这里饮酒作乐。

“常何,你起来说话。”李世民声音平静。

“谢万岁!”

常何站起身来,左右看了看。

他一下子看到了虬髯客。

他心想此人好像挺面熟。

他不就是高阳公主所描述的那个虬髯大汉吗?

怎么,他却成了皇上的座上客?

而且,高阳公主也在现场,好像对他也没什么意见。

更奇怪的是,虬髯客居然和一品夫人坐在一起。

一品夫人不是应该和李靖坐在一起吗?

常何也是一脸的懵逼。

常何再次施礼:“陛下,一天的时间过去了,昨天晚上,我离开这里之后,回去立即调集了五千军队在长安城中进行地毯式的搜捕。

遗憾的是,那个虬髯大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搜查出来,不过,我在……。”

常何还要继续往下说,李世民把手一挥,道:“你不必再往下说了,你们辛苦了。”

虬髯客听常何那么一说,心里也有气,心想就是你常何害得我在酒水里泡了半天,差点没把我给憋死。

虬髯客把胸脯一拔:“常将军,你要找的那位虬髯大汉就是我呀。”

常何一听,心想果然是你!

他用右手握住刀柄,厉声问道:“你此话当真?”

虬髯客哈哈一笑,道:“这种事,我还能和你开玩笑吗?”

“嗯,既然如此,就请你束手就擒吧!”

常何说着,拉开了架势,就要和虬髯客决斗!

李承乾一看,心想这常何果然是个棒槌,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样当上禁军统领的,在这种场合下,还能舞刀动枪吗?

李承乾赶紧站起身来,到了常何的面前,用手按住了他的右手,以目示意,又摇了摇头,那意思是让他不要拔刀。

因为李承乾心里明白,常何的刀再好,也比不上虬髯客的屠龙宝刀。

常何问道:“殿下,你这是何意?

既然他已

经承认他就是进入高阳公主房间的那个人,我怎么能放了他呢?”

李承乾真想踹他一脚,心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和你解释才好呢?

李世民轻轻地咳嗽了一声,然后对常何说:“不必搜捕了,你们可以把长安城门打开了,但是,进出的人还是要严格审查的。

若发现有可疑的人立即逮捕。”

常何本来是想向李世民报告,他在李靖府上搜捕时,发现了一个可疑的人,躲在酒篓里面,极有可能是那虬髯大汉。

但是,碍于李靖和红拂女的情面却不敢下手,所以,前来报告,并请示下一步的行动。

不承想虬髯客和红拂女都在座。

“末将遵旨!”常何见李世民发话了,不敢再说别的。

常何狠狠地瞪了虬髯客一眼,然后,转身离去了!

等到常何走了之后,众人接着喝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虬髯客把酒杯放下了,他已经有了几分醉意,问道:“陛下,听说你们唐军正在和焉耆的军队交战,不知可有此事?”

李世民听他说出这样的话,神情变得凝重了起来:“仲坚,你我相识多年,你应该了解朕的性情,朕有什么说什么,朕并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也从来不侵犯他国。

可是,这一次焉耆王突骑支命他的弟弟栗婆准率兵突然侵犯我们大唐的边境,攻打了敦煌。

同时,屠了我们一座城。

此等行径,人神共愤!天怒人怨。

我唐军将士,个个义愤填膺,纷纷主动请缨,太子从大局出发,考虑到两国的百姓,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于是,前往焉耆,没想到突骑支,竟然把承乾和苏婉关在了监牢之中,并且,派侍卫头领者力前去刺杀他们。

幸亏突骑支的二弟颉鼻叶护及时赶到,才救下了承乾和苏婉。

如果颉鼻叶护再迟去了一会儿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你说,这件事让朕怎么忍?

无奈之下,越王李泰请求出兵,征讨焉耆,经过大臣们的商量,朕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虬髯客和红拂女一听都明白了。

虬髯客就说:“我在赶往中原的道上就已经听说了,听说,李泰出师不利,折损了不少兵马,是也不是?”

李世民一听这话,心想这虬髯客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敌还是友?

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啊!

李世民道:“我们唐军刚刚与焉耆的军队接触,双方只是试探性地接触,互有并无太大伤亡,无关大局!”

虬髯客冷笑了一声:“陛下,恐怕事实并非如此吧。

莫非你想学曹操嘛?

我记得当年许攸是曹操年少时的好友。

之前,许攸是在袁绍的手下效力的。

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许攸的建议得不到采纳,袁绍对他百般排挤。

许攸见袁绍大势已去,便投了曹操。

许攸到了曹操的军营中之后,询问曹操还剩多少军粮。

曹操说,他的军粮还够支撑半年;

许攸表示不信,曹操又说还可以支撑三个月;

许攸还是不信,曹操无奈地说道,还能支撑一个月;

许攸让曹操再说,曹操说,还能维持半个月;

最后,许攸说,曹阿瞒,你就不要再骗我了,你们粮草已尽。

陛下,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我想你也不用再骗我了,你们唐军已经折损了五千兵马,是也不是?”

李世民听虬髯客说出了实情,心中也是一凛。

他心想这虬髯客果然不是一般的人,虽然他远在扶余国,却对我们大唐的情况了如指掌。

“仲坚,正如你所说,我们唐军确实折损了五千兵马,而且都是精锐,其中有一万人马是朕从禁军调过去的。”

虬髯客手扶着桌案,挺起胸膛,道:“我说句话,你可能不爱听。”

李世民就说:“没关系,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据我所知,李泰带兵打仗还是不行啊。

前段时间,你们征讨吐谷浑,由他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结果,却中了人家吐谷浑的埋伏,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差点儿一败涂地,是也不是?”

对于这个问题,李世民坦然地回答道:“你说得没错,那一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唐军的确不顺。”

“陛下,恕我直言,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一直以来,你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非常贤明的,任人唯贤!

可是,如今,却有人在我的面前说,你做了皇帝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说你是任人唯亲,喜欢谁就重用谁!

李泰太年轻了,如何能承担得起这样的重任?

如果你派李承乾去的话,恐怕也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等到唐军吃了败仗,你才让李承乾去把他给替换了下来。

太子到了军中之后,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立即军威大振,士气高涨,谈笑之间就把吐谷浑给消灭了

由此可见,对于带兵打仗这一块,太子还是有一套的。

因此,我建议陛下,这一次,还是把太子派上去,把李泰替换回来,这样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

我可不是说一句吓唬你们的话,焉耆和吐谷浑不一样。

吐谷浑伏允可汗已经老了,他的作战理念已经过时了。

而且,他们内部不和,天柱王和慕容顺就是两股劲儿,谁也看不上谁。

而李承乾恰恰就是利用了他们的内部矛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如今,西域的形势和以前又不一样了。

可能陛下,你没有吞并西域的野心。

但是,你的实际行为让人家不得不多想,不得不联合起来拼死对抗大唐。

去年,东突厥被灭了,今年,党项被拓降了,吐谷浑又被灭了。

你说西域诸国会怎么想?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焉耆必定会联合西突厥、高昌、龟兹、薛延陀和吐蕃等国拼死和大唐对抗。

换句话说,唐军和焉耆作战就等于和整个西域作战啊。”

对于虬髯客所说的这番话,李世民也表示赞同。

虬髯客接着说道:“我们统兵征战,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然而,焉耆距离长安有万里之遥,中间隔着沙漠,沼泽,山川,河流等等,道路险阻,粮草运输极其不便,旷日持久的话,唐军必败无疑呀,没有粮食吃,军队怎么打仗?”

李世民明白,诚如虬髯客所言,焉耆确实难打。

于是,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李承乾,问道:“你是否愿意到高昌去把李泰替换回来?作为平西大都督攻打焉耆?”

说实话,李承乾想到突骑支那样对待自己,心中十分愤恨。

他真的想去把他好好地揍一顿。

可是,苏婉却冲着他摇了摇头,很显然,苏婉不想让他去。

李承乾明白,苏婉也是关心自己。

因为,此次,苏婉与焉耆作战,凶多吉少,要打赢这一仗,是难上加难。

李承乾坐直了身子,恭敬地说道:“父皇,并非儿臣推辞,只是,此次攻打焉耆,事关重大!

儿臣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足难以堪当大任,还请父皇另选他人吧。”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这么一说,你是不愿意去了?”

“儿臣是觉得自己年龄尚幼,又缺少作战经验,和那些老将相比,还差很多。

比如说李靖,李勣都很了不起,尤其是李靖,打仗从来没败过,那真是战神级别的人物呀。

儿臣觉得,自古以来,能和李靖相媲美的将军恐怕没有几人。”

谁知红拂女却说:“殿下,你真是谬赞了?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

李靖已经上了年纪,已不是当初的他了。

他齿牙松动,头发花白,行动迟缓,怎么能和当年相提并论呢?

所以,像这种在西域立功的大好的机会,我认为还是让给那些年轻人去比较好。”

李承乾和苏婉一听,都明白了红拂女的意思,红拂女也知道这一仗特别难打,她也担心李靖去了,也许一世的英明毁于一旦,那岂不可惜?

但是,苏婉也不是饶人的:“一品夫人,你不必过谦,李将军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大家都很清楚。

去年,他还带兵打败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据说,他曾带领三千骑兵,奔袭数千里,绕到敌人的背后,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了敌人,才制服了颉利可汗。

如果说李将军身体不行的话,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你刚才所说的话是完全不成立的。

再说了,陛下也是十分器重李将军的,所以,才会让他到长安的周边去征调军队。

为什么陛下不叫别人去,却偏偏叫他去呢?

我想陛下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

红拂女早就听说苏婉不简单,虽然只是个姑娘,却很聪明。

据说,她把李泰玩弄于股掌之上,李泰有数次都吃了他的亏,今日一见,这小丫头果然是不一般呐。

红拂女笑道:“你说的没错,去年他在攻打东突厥的时候,还生龙活虎,的确长途奔袭了,

但是,自从那一次,他回来之后,就病倒了,病了好几个月,也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身体才稍微好那么一点。

如今的他只适合在后方搞后勤啥的,再让他领兵出战,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了,陛下圣明,请陛下决断!”

李世民听了他们的话,心中也很犯难,心想这件事还真不太好办,听红拂女的口气,她是不希望李靖再领兵出征的了。

李世民也知道红拂女在李靖的面前说话很有分量。

也可以说,红拂女的意思就是李靖的意思。

如果强行让李靖出征的话,恐怕也不太合适呀。

李世民低声地问道:“皇后,你觉得呢?

让承乾去合适吗?

长孙皇后自然十分担心李承乾的安全。

当然了,她也担心李泰的安全,可是,李泰已经到了前线。

她就说:“陛下,就算李靖身体不适,你不是还有很多的大将吗?

像什么侯君集、李大亮、秦怀玉、郭孝恪等,不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吗?

要不,就派他们前去吧。”

李世民也明白长孙皇后爱子心切,怕李承乾在前方有什么闪失。

他正在犹豫之际,只听虬髯客朗声说道:“李承乾,在我的心目中,你可是个英雄,你可不能做缩头乌龟呀。

依我看,还是你去吧,你对西域的情况比较了解。

如果你觉得力量有点薄弱的话,回头我率兵十万前去支援你,你看如何?”

李承乾听了虬髯客的话之后,心中寻思,这虬髯客真的有他说的那么好吗?

此人亦正亦邪,心思让人猜不透。

他是率兵去帮助我们攻打焉耆呀,还是帮助焉耆攻打咱们呢?

在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三国时期,东吴的周瑜和诸葛亮都想争夺西川。

于是,周瑜就假意地对诸葛亮说,我率兵去打西川,若能把西川打下来,就送给你们,你们把再把荆州还给我们。

但是,要借你们的道。

诸葛亮明白他这是假道伐虢之计。

因此,就佯装答应了,但是,实际上,诸葛亮暗中做了防备。

等到周瑜率大军浩浩荡荡经过诸葛亮的门前时,他发现诸葛亮事先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根本无懈可击,差点把周瑜气得吐血,周瑜只好率兵返回。

历史如镜,李承乾想到此处,道:“我多谢你的好意,但是,如果我去统兵攻打焉耆的话,那么,我们唐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不需要你的支援。”

对于李承乾的回答,李世民表示赞同,他向李成琴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是的,人必须要靠自己。

虬髯客哈哈一笑:“怎么,李承乾,你是怕我算计你吗?

如果你要是那样想的话,那么,此事就此作罢。”

李承乾说:“你误会了,我绝对没有那样的意思!我完全相信你的诚意,只是我们唐军作战从来都是靠自己的力量。”

“好吧,既然你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