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朱可夫的抉择——坚守亦或叛逃?

当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场上传来大明王朝东欧方面军突破沃罗涅日方面军防线的消息,这宛如一道强心剂,瞬间让整个联军士气大振。莫德尔元帅敏锐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果断指挥中央集团军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击,一举攻破苏军的第二道防线,顺利挺进到苏军的第三道防线。

与此同时,曼施坦因元帅领导的南方集团军群也毫不逊色。他们以虎式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为利刃,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成功突破了苏军的第三道防线,并开始向着纵深迅猛发展。曼施坦因元帅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那就是迅速向北翼靠拢,与莫德尔元帅负责的部队形成强大的钳形攻势,进而将这 200 多万人的苏军一举合围。

这一严峻的局势,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苏军高层引发了强烈震动。朱可夫元帅在约瑟夫施加的巨大压力面前,深知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他别无选择,只能匆忙乘坐飞机赶赴前线指挥部,亲自指挥作战。

此刻,库尔斯克的命运悬于一线,苏军也陷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摆在朱可夫面前的,是一道艰难至极的选择题:是战?是守?亦或是逃?每一种选择都如同荆棘,充满了难以预料的风险与后果,而无论他做出何种决定,都将面临约瑟夫严厉的苛责。

倘若选择战,德军的曼施坦因和莫德尔正逐步形成钳形攻势,一旦让他们成功合围,苏军必将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德军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以及强大的空中力量,已然在前期的战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苏军即便拼尽全力抵抗,在德军如此强大的攻势下,胜算也极为渺茫,最终的下场很可能是全军覆没,库尔斯克也将彻底落入敌手。

若选择守,现实的残酷却让人绝望。苏军此前精心构筑的防线,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已接连被突破,如今剩下的第三道防线也摇摇欲坠。德军的进攻势头如汹涌潮水,一浪高过一浪,苏军的防御力量在不断消耗中已逐渐捉襟见肘。继续坚守,无非是坐以待毙,仅仅能够拖延一些时日罢了,最终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而且还可能在坚守过程中遭受更为惨重的损失。

至于逃,看似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但实则困难重重,后果不堪设想。百万苏军若要撤离,往哪里逃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若逃向莫斯科,那无疑是将敌人引到了首都的家门口。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心脏,承载着国家的尊严与人民的希望。一旦德军兵临城下,民众的愤怒必将如火山般爆发,即便朱可夫并非有意引狼入室,但他作为苏军的主要指挥官,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被人民迁怒,落得个如同袁崇焕般的悲惨下场。倘若选择逃向中亚,内务部绝不会轻易放过这种置国家和人民于不顾、临阵脱逃的行为。朱可夫必将被无情地扣上临阵脱逃的帽子,受到军法的严厉惩处,身败名裂。

逃肯定是不可能了,如今在全世界都传遍了朱由检杀袁崇焕的事情,五年平辽成了一个世界各国军界的笑话。朱可夫虽然没有夸下海口五年平德,但是如果朱可夫敢把德军引到莫斯科城下,凌迟处死都是对他最轻的处罚了。闹不好,老百姓真的会吃他的肉。

在这千难万险的困境中,朱可夫经过深思熟虑,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以攻为守。虽然德军来势汹汹,但苏军并非毫无还手之力。集中优势兵力,对德军钳形攻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然反击,打乱德军的合围节奏,或许能为苏军争取到一线生机。同时,利用苏军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局部地区展开游击战术,骚扰德军的补给线,削弱其进攻能力。

这样既能避免坐以待毙,又不至于背上临阵脱逃的骂名,更有可能在混乱的战局中寻找到扭转乾坤的机会,为苏军赢得重新组织防御或实施战略转移的宝贵时间。

朱可夫这种看似高明,实则非常愚蠢的决定,为后来苏军彻底失败,输掉战争,埋下了伏笔,朱可夫是一个杰出战术家,但绝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