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企业的转型与升第632章 技术壁垒的突破
深秋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厂区,李阳裹紧外套,快步走向智能生产线调试车间。车间内,此起彼伏的机械嗡鸣与此起彼伏的争论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息。德国专家施密特的突然离职,如同在本就艰难的转型进程中扔下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技术团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李总,这是施密特留下的技术文档,但很多核心参数都没有详细说明。”技术部主管老陈满脸愁容,将一叠厚厚的资料递到李阳面前,“而且他的调试思路和我们的技术体系有很大冲突,现在团队成员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李阳翻开文档,密密麻麻的德文和复杂的技术图表让他眉头紧锁。他深知,此刻若不能稳住局面,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和心血都将付诸东流。“召集所有技术骨干,我们今晚就驻厂攻坚。”李阳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当晚,车间内灯火通明。李阳和技术团队围坐在会议桌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必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李阳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把遇到的问题都列出来,我们逐个击破。”
机械工程师小王率先发言:“李总,自动化焊接线的焊缝成型一直不稳定,施密特之前采用的是德国的焊接工艺标准,但我们的原材料和设备精度都有差异,照搬这套标准根本行不通。”
电气工程师老张也点头补充道:“还有控制系统,他设计的程序逻辑过于复杂,我们的操作人员很难上手,而且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出现卡顿现象。”
面对这些难题,李阳果断做出决策:“一方面,我们加强与国内高校实验室的合作,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技术团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机械调试、电气控制和程序优化,大家各司其职,遇到问题随时沟通。”
在与[国内某知名高校名称]实验室取得联系后,李阳亲自带队前往高校洽谈合作事宜。实验室的张教授对企业的转型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也提出了担忧:“智能焊接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而且研发周期可能比较长,你们能等得起吗?”
李阳坚定地说:“张教授,我们没有退路。只要能突破技术瓶颈,无论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都愿意。”最终,双方达成合作协议,高校实验室将派遣科研团队入驻企业,与技术团队共同开展研发工作。
接下来的28天,成为了李阳和技术团队最艰难的日子。他们吃住在厂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反复进行调试和实验。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要连续进行上百次焊接测试;为了优化程序代码,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通宵。
“李总,首条自动化焊接线可以进行试运行了!”一个深夜,老陈兴奋地跑来报告。李阳立刻赶到车间,看着机械臂缓缓启动,开始进行焊接作业。然而,当第一批产品下线后,质检结果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众人头上——良品率仅67%,远低于预期的90%目标。
“怎么会这样?明明调试时各项参数都很正常!”小王满脸沮丧,一拳砸在操作台上。
李阳强压下心中的失望,冷静地说:“大家别灰心,67%的良品率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我们重新梳理整个生产流程,从原材料检测到焊接工艺,再到设备参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排查问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阳和团队成员们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体检”。他们发现,原材料的批次差异对焊接质量影响很大,于是建立了严格的原材料筛选标准;通过大量实验,优化了焊接电流、电压和速度等参数;还对控制系统进行了重新编程,使其更加稳定和智能。
每一次改进,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新尝试。但李阳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突破技术壁垒。在这个过程中,李阳不仅是团队的领导者,更是大家的精神支柱。他经常鼓励大家:“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成功积累经验,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随着改进措施的逐步实施,自动化焊接线的良品率开始稳步提升。从67%到72%,再到78%,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汗水。当良品率终于突破85%时,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李阳知道,这还不是终点。他看着眼前的自动化焊接线,眼神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90%以上,大家再加把劲,继续优化,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技术攻关中,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