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太子的第一课

    圣旨一下,整个长安城,再次为之沸腾。


    太子殿下,竟要亲自挂帅,出征高句丽!


    这消息,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风波,都更具冲击力!


    一时间,东宫门前,车水马龙。


    无数想要博取功名、或者为子弟谋个好前程的勋贵世家,纷纷前来拜谒,想要在“东征先锋营”中,谋个一官半职。


    而“大唐第一军功债券”,更是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下,被瞬间抢购一空,其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劝农债券”。


    李承乾,兵不血刃地,便为即将开始的战争,筹集到了海量的军资。


    半月后,长安城外,玄武门北。


    一座巨大的军营,拔地而起。


    这里,便是“东征先锋营”的驻地。


    三万名从“十六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府兵,已经集结完毕。他们,将是这支军队的核心。


    军营中,旌旗猎猎,刀枪如林,一股肃杀之气,冲天而起。


    中军大帐之内。


    李承乾,一身玄色戎装,端坐于主帅之位。


    李承乾的下方,左侧,是副帅侯君集,右侧,是行军长史李勣。


    再往下,则是数十名郎将、校尉等中层将领。


    这是“东征先锋营”的第一次正式议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位上那位年轻的太子身上。


    帐内将领都想看看,这位从未上过战场的储君,会如何开始自己的第一次“点兵”。


    “诸位将军。”李承乾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帐,“孤,奉父皇之命,挂帅东征。”


    “军旅之事,孤,是门外汉。日后,还需仰仗侯副帅与李长史,以及在座的各位将军,鼎力相助。”


    李承乾的开场白,说得极为谦卑,姿态放得很低。


    侯君集和李勣对视一眼,皆是暗暗点头。


    看来,这位太子殿下,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只是来“镀金”的。


    侯君集清了清嗓子,以副帅的身份,当仁不让地说道:“殿下言重了。末将等,必将竭尽全力,辅佐殿下,为我大唐,拿下辽东!”


    侯君集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训练章程,呈了上去。


    “殿下,大军初建,士卒之心尚未归一。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刻展开高强度的操练!末将已拟好一份操典,请殿下过目。待殿下恩准,便可即刻施行!”


    这,本来就是侯君集的本职工作,也是一次试探。


    试探李承乾,是否真的会像他说的那样,将军事,完全交给自己。


    李承乾接过那份操典,随意地翻了翻。


    上面写的,都是唐军中规中矩的训练方法,阵列、冲杀、格斗,并无不妥。


    然而,李承乾却只是将操典,轻轻地,放在了一旁。


    李承乾没有说“准”,也没有说“不准”。


    这位太子只是看着侯君集,忽然笑了笑,问道:


    “侯副帅,孤,想问你一个问题。”


    “殿下请讲。”侯君集恭敬地回答。


    “你觉得,我大唐的军队,与那高句丽的军队相比,孰强孰弱?”


    侯君集一愣,随即傲然答道:“自然是我大唐天兵,远胜于蛮夷!我军将士,皆是百战精锐,装备精良,何惧高句丽鼠辈!”


    “说得好。”李承乾点了点头,“那孤再问你,昔日,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动用兵力,百万之众,其军威之盛,远胜于我等今日这区区三万先锋。可为何,最终却落得个惨败亡国的下场?”


    “这……”侯君集顿时语塞。


    这个问题,太宏大了。


    涉及到天时、地利、人和、国力、战略……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李承乾没有等侯君集回答,便自顾自地,站了起来。


    走到大帐中央,目光扫过所有将领。


    “孤,告诉你们,为什么!”


    李承乾的声音,陡然变得高亢而又充满了穿透力!


    “因为,隋军,虽有百万之众,却是一群……没有灵魂的绵羊!”


    “而高句丽的军队,虽然人少,却是一群……懂得为何而战的饿狼!”


    “羊,再多,也斗不过狼!”


    这番惊世骇俗的“羊狼之论”,让在场的所有将领,都为之侧目。


    李勣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里,也第一次,闪过了一丝异样的光芒。


    “我大唐的将士,是勇士,是精锐,这一点,孤,从不怀疑。”李承乾继续说道,“但是,孤要的,不仅仅是勇士。”


    “孤要的,是一支……有思想,有信仰,有灵魂的军队!”


    “一支,让敌人仅仅听到番号,便会闻风丧胆,心胆俱裂的……虎狼之师!”


    “所以,”李承乾话锋一转,目光再次落在了侯君集的身上,“侯副帅,你的这份操典,很好。但是,在操练‘武艺’之前,孤以为,我们需要先给这三万将士,上一课。”


    “一堂,思想课。”


    “思想课?”


    所有将领,都听懵了。


    打仗,和思想,有什么关系?


    李承乾没有解释。


    这位太子只是对侍立在侧的纥干承基,下达了命令。


    “传孤的令!”


    “明日辰时,三万大军,于校场集合!”


    “另外,将我们从江南‘查抄’来的那些私盐贩子,以及……清河崔氏,‘献’出来的那位,犯下刺杀大罪的‘替死鬼’,一并,押赴校场!”


    “孤,要当着三万将士的面,开一场公审大会!”


    李承乾又转头,看向了马周和李纲(这两位也被他请来军中,担任“参谋”和“监军”的角色)。


    “同时,将我们之前搜集的所有,关于高句丽,如何残杀我辽东边民,掳掠我大唐子女的卷宗,以及那些被解救的百姓的血泪控诉,整理成册,印发全军!”


    “孤要让每一个士兵,都亲眼看看,亲耳听听,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侯君集和李勣,听着李承乾这一连串匪夷所思的命令,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终于明白了。


    太子殿下,不是不懂军事!


    恰恰相反,李承乾懂,而且懂到了一个他们从未触及过的,恐怖的层面!


    这位太子要练的,不是兵。


    李承乾要练的,是……军心!是……军魂!


    这位太子要用一场最血腥、最直接的“公审”,来向所有士兵,树立一个最明确的“敌人”形象——那就是所有敢于与国家、与军队作对的“内部蛀虫”!


    同时,李承乾要用最真实的“血泪控诉”,来激起所有士兵,对高句丽的……国仇家恨!


    要让这支军队,从成军的第一天起,就明白一件事:


    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军饷和功名而战。


    他们,是为了守护家园,是为了复仇雪耻,是为了大唐的荣耀而战!


    侯君集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太子,第一次,感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寒意。


    侯君集发现,自己那点沙场征战的经验,在这位太子殿下这种,直指“人心”和“思想”的战争艺术面前,是那么的……粗浅。


    他本以为,自己是来当“老师”和“监工”的。


    可现在看来,侯君集和在场的所有人一样,都只是……学生。


    而李勣,这位一向以沉稳和老辣著称的英国公,则在震惊之余,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兴奋!


    李勣仿佛看到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军队,即将在这位太子殿下的手中诞生。


    李勣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这场东征,或许,会比所有人想象的,都更精彩!


    而他李勣,将是这场精彩大戏,最荣幸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