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蛰伏
白芷仍和曾国宇闹着脾气,对他不冷不热。
她却不知道,她惦记的邓老师,其实此刻是安然无恙的。
暮色笼罩下的黔山深处,邓清波正带着十几名共党骨干隐伏在崎岖的山道旁。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三十里外的总指挥部里,曾国宇正对着作战地图陷入沉思——这位新上任的剿共总指挥,竟在首轮攻势后便秘密联络了邓清波,达成了令人惊愕的默契。
"南京的增援部队下周就到。"
曾国宇的副官压低声音提醒。可这位出身草莽的将领只是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划了个圈:"告诉邓清波,这是我给你们留的退路。"
起初共党骨干们对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充满疑虑。
在当夜的紧急会议上,邓清波却做出了惊人决定:"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保存革命火种。"
他深知,面对整编一新的中央军,坚持抵抗不过是以卵击石。
更关键的是,驻守黔东多年的曾国强部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军纪涣散,不过是群拿钱混日子的乌合之众。
协议达成次日,共党便上演了戏剧性的大溃退。
望着远处冒起的烟尘,老游击队员王铁柱忍不住发问:"邓政委,那曾国宇图什么?"
邓清波摩挲着缴获的怀表,镜片后的目光意味深长:"他虽然脱不了土皇帝的旧军阀思维,但他至少明白,救国与争权是两码事。"
他未曾察觉的是,当曾国宇在指挥部里凝视着那张泛黄的合影时,嘴角浮现的苦笑——照片上的白芷正捧着《新青年》,那双清亮的眼睛里盛满理想的光芒。
黔山深处的游击营地意外地舒适。
曾国宇不仅派亲信送来了粮食弹药,还命工兵修缮了废弃的碉堡群。
邓清波站在了望哨里,望着山脚下若隐若现的炊烟,想起之前听说的,曾国宇年轻时在此蛰伏的传说。
这位"土皇帝"对这片土地太过熟悉,以至于连最隐蔽的石窟都成了现成的藏身之所。
当初曾国宇起势之前,情势远比如今的共党更加艰难所以他选择的躲藏之处几乎是无懈可击。
把黔山送与共军躲藏,就是把自己的老巢都掀给他们看,这已经是极大的信任了。
邓清波一边看着报纸,一边思考曾国宇。
他有本事有谋略会带兵,实在是很适合发展下去的下一位共党骨干,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大义。
假以时日,邓清波相信,他必然不会顽固于现在的旧军阀思维。
此时邓清波心里的英才,正在督军府中给白芷献殷勤。
曾国宇在督军府蛰伏数日后,终于按部就班地派出部队驻守黔东。
军部里,那些曾因他的迟疑而提心吊胆的幕僚们,此刻总算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
曾国宇为人心思缜密,面面俱到,尤其白芷最关注的教育问题,他更是十分上心。
共党先前建立的学堂,他重新安排了人手前去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