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山雨欲来,“天网”计划启动!
在场的一众军事主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就跟听天书一样。
他们能理解大炮把飞机打下来,那得靠炮手牛逼,算得准。
可这炮弹自己长了眼睛,会拐弯,自己会找飞机?
这……这不是神话故事里才有的东西吗?
“林部长,恕我直言,”楚云飞的副官方立功,忍不住开口了,他是个严谨的参谋,实在无法接受这种超乎常理的事情。
“这……这在理论上,能实现吗?”
“理论上,完全可以。”林墨自信地说道,“当然,以我们现有的技术,造不出那种复杂的红外制导导弹。但是,我们可以造一个简化版的。”
“利用飞机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尾气,和我方研制的一种对红外线极其敏感的硫化铅感光材料,再配合一个简易的陀螺仪稳定装置……虽然命中率可能不会太高,但只要能把鬼子飞机的编队打乱,为我们的高炮部队争取到开火时间,它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
林墨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着其中的原理。
但即便如此,众人还是听得云里雾里。
只有楚云飞,他虽然也听不懂,但他看着林墨那张自信满满的脸,心里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再一次意识到,自己和这个年轻人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是战术层面上的了,而是……文明层面上的。
“那……那第三层呢?”赵刚强行把自己的思绪,从“会拐弯的炮弹”上拉了回来,追问道。
“第三层,我称之为‘绝户之网’。”林墨的眼神,变得有些冰冷。
“如果有敌机突破了我们的远程拦截,进入了县城上空。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张由数千个火力点,组成的,密不透风的死亡之网!”
他走到沙盘前在清源县城的地图上画出了密密麻麻的红点。
“我们将在城内所有的高楼、重要的工厂、以及关键的交通路口,都部署上我们的‘风暴’机关炮,以及我最新改良的,专门用来打飞机的高射机枪!”
“同时,”林墨的声音,变得愈发森然,“我还会给我们的民兵和游击队,配发一种特制的武器——‘冲天雷’。”
“这是一种大口径的,类似于霰弹枪的武器。里面装填的不是子弹,而是上百颗钢珠。当鬼子的飞机低空俯冲时,成百上千支‘冲天雷’同时开火,在天空中形成一片金属弹幕。就算打不下来,也能把他的飞机打成筛子!”
“我要让整个清源县城,变成一个巨大的,让鬼子飞机有来无回的……捕兽夹!”
当林墨讲完他那宏大而又疯狂的“天空之盾”计划后。
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雷达、高炮、地对空导弹、全城火力网……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战争的理解。
良久,还是李云龙第一个反应过来。
他没有去问那些他根本听不懂的技术问题,他只问了一个最实际的。
“林老弟,你说的这些……雷达、‘倚天’、‘屠龙’……一个月的时间,咱们……真能造的出来?”
这个问题问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
蓝图画得再好,造不出来也是白搭。
“能!”
林墨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但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雷达的核心部件,我们缴获的日军电台里就有。‘倚天’高炮,我们可以利用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的炮管,进行改造。至于‘屠龙’导弹,它的技术难度其实并不比‘东风’高多少。”
“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和资源。”
林墨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所以,我需要大家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我!”
“我需要工业园区所有的生产线,全部为‘天空之盾’计划让路!暂时停止所有其他武器的生产!”
“我需要你们把部队里所有识字的、脑子灵光的战士都送到我这里来,进行紧急培训!”
“我需要你们发动所有的百姓,帮我收集我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一个月!”林墨伸出一根手指,“只要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保证,当鬼子的飞机再来的时候,我们送给他们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大烟花!”
“干了!”
李云龙猛地一拍桌子,唾沫星子都喷了出来。
他转头对着孔捷和丁伟吼道:“你们俩也别愣着!赶紧的,回去把你们团里那些读过几天书的宝贝疙瘩,都给老子送到工业园来!谁要是敢藏私,别怪老子翻脸!”
“没问题!”孔捷和丁伟也立刻表态。
他们现在对林墨,已经是彻底的迷信了。
林墨说能行,那就一定能行!
楚云飞也站了起来,郑重地说道:“林墨兄,我358团虽然技术人才不多,但我们有渠道。你需要什么特殊的材料,只要市面上能买到的,我楚云飞就算是倾家荡产也给你搞来!”
“好!”林墨重重地点了点头,“那我们的防空计划就正式启动!”
“这个计划,我给它取了一个新的代号。”
“就叫——‘天网’!”
……
“天网”计划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效率在整个清源特区全面铺开。
林墨再次展现出了他那恐怖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
他将整个计划分成了几个并行的项目组,同时推进:
【雷达项目组】
负责人:孙振邦。
组员:十几名原燕京、南开大学物理系的学生。
任务:在一个月内,利用缴获的日军大功率电台、示波器、以及各种电子元件,从无到有地,造出一台能探测到两百公里外目标的,简易的预警雷达。
项目组的实验室就设在原日军的通讯总站里。
孙振邦带着他的学生们几乎是吃住都在里面。
他们将一台台电台拆开研究里面的电路结构。
他们对着林墨画出的那些如同天书一般的电路图,反复地计算,试验。
失败,重来。
再失败,再重来。
无数次的短路,烧毁了无数的电子管。
但没有一个人放弃。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每焊对一个节点,每接通一条线路。
未来,就可能少一个战友,牺牲在敌人的轰炸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