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儒家经典在我手,我才是正宗?

朝廷之上,有人心如死灰,有人低头沉思,有人心中庆幸。

扫视一圈,现在全都平静了下来。

“诸位,我想问一句,学问是什么。”

朝堂之上全都是满腹经纶之辈,可现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王皓的话不好回答啊。

万一跳坑里,那就麻烦了。

“子夏说过,学以致其道。

“子夏是孔子最强的弟子,也是孔子弟子中将学问看的最透彻的人。

“虽然孔子认为其在仁和礼方面做的不够,希望他做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可子夏还是结合实际,以文致用,弟子不是魏文侯这等君王,就是李悝、吴起等文治武功全能之人。

“子夏,尚且有自我辨识能力。

“你们呢,这都过去多少年了,还在遵循那些教条主义。

“孔子周游列国,范围还没有现在一个道大,那时候的生产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孔子编撰诗以成三百篇,按照你们的思维孔子虽然嘴上说着克己复礼,可实际上又对诗进行了编撰,这就是不尊先贤。

“话能这么说么?

“孔子讲仁,孟子谈义,荀子论学。

“按照你们的观念,孟荀二人能算儒家么,这不是大逆不道么。

“所以你们这帮臭鱼烂虾也不要和我说什么学富五车,只是记住一些干条条算学富五车?

“那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

“如果我今天拿出所有的儒家经典,是不是就说我才是真正的儒家?

“你们这帮不断丢掉儒家经典的,实际上只是借儒家成事,实际上不是儒家?

“那作为正统儒家,你们是不是都应该自杀谢罪呢?”

儒家经典最晚在庄子时代就已经有了六经之说,《易》、《书》、《诗》、《礼》、《乐》、《春秋》是最早的儒家经典。

到了汉武帝时代教主董仲舒出山,《乐》被剔除剩下的就是五经。

当然,这不是说汉朝的经典少,主要是汉朝这个朝代在很多方面过于严谨和严苛。

经、传、记三者要严格区分,只有经才算,其他的两个都是附属于经的存在。

比如礼他实际上包含三本书,仪礼、礼记和周礼,其中仪礼才是经。

礼记,是专门为解释仪礼而存在的。

还有春秋,后世有名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都只是春秋的传,所以尽管他们很有名,可不经。

严格遵守经、记、传,所以汉只有五经。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对这些经典进行了一次矫正,传到东汉末年,郑玄等人又进行了注疏。

毕竟将近四百年过去,语言变化导致很多东西的意思很难理解,所以就要注疏。

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开始乱起来。

每一个小朝廷上位,都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显示正统。

到了隋朝,有一批人又开始注疏。

到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维持着五经之说,可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因为经、记、传开始混淆是用来。

比如孔颖达他们说的诗已经是人毛苌传的诗了,礼和春秋则变化更大,直接倒反天罡。

孔颖达等人说的礼变成了仪礼的记,也就是礼记上位成了真正的礼。

春秋也让位给了左传,科举正式开始,就变成了九经,全都混合在一起用。

比如春秋自己在路边,春秋三传全都转正成了经。

一直到宋朝十三经的地位算是固定了,看似数量在增多,实际上是质量在划水。

就像庙号和谥号问题,尤其是皇帝的谥号在汉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唐,武则天死了老公以后开始失去理智,把谥号和尊号混合在一起,李隆基继承并发扬光大,导致这个东西彻底崩掉。

大汉是一个严谨又奔放的时代,大唐是一个开放又浪漫的时代。

“不可能,很多经典都已经失去了,有些被始皇帝焚书烧掉。

“就算有人拿出来,那也是假的。”

王珪摇摇头,虽然现在说这话有点得罪王皓,可是事就是如此,失传的东西就是失传了,怎么可能拿得出来。

“看看这个东西。”

王皓拿出一个骨板递给王珪,王珪看半天,啥玩意?

“不认识?”

王珪点点头,这东西怎么可能认识。

“这东西是一块牛肩胛骨,上面刻的就是商朝的文字,你居然不认识。

“来,我指给你看。

“这几个字就是辛亥卜贞,失侯来七羌,翌甲寅蒸,用于夫甲,十三日。

“商人重祭祀,这就是一片记录祭祀的骨板。

“意思是在辛亥日卜卦,贞就是起卦。

“商朝一地之长都叫侯,失地的侯进贡了七个羌人,王想要把这个七个羌人煮了在甲寅日献给先祖大甲。

“然后先起卦问一下太甲,这个祭祀的东西够不够,会不会满意。

“这个大甲就是史记中记载的武王汤的重孙子太甲,三朝祭祀不是一次性全都祭祀。

“每次祭祀的王都不一样,最重要的几个祭祀对象是先祖王亥、上甲微,开国王武王汤、第四位王太宗太甲、第九位王中宗太戊、第十九位王世宗盘庚,第二十二位王高宗武丁,第二十七位王祖甲。

“其中有一个特殊的,那就是伊尹。

“他虽然只是开国功臣,可是商人祭祀他的频率和太甲差不多。

“怎么样,你连这东西都不认识,怎么就独断定我手上没有真正的儒家经典?”

王珪彻底傻了,商人,文字?

这两个东西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这玩意不是说只有传说么。

“这就是商人的文字?”

李世民也好奇的走了下来,作为皇帝怎么能对东西不感兴趣。

“那肯定啊。

“就不说仓颉造字的传说,我们只说一个逻辑问题。

“要是商朝没有文字,周朝的文字是建国后自己蹦出来的么,任何事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周人的文字,也是在商人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过商人留下的文字全都是关于祭祀的,献祭才是商人的主流。

“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我真的拿出儒家经典原本,你们这帮儒生怎么办。

“毕竟那说明正统在我,你们总得有个说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