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反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一次送的是一对翠绿碧玉手镯,那颜色纯正得如同春日里刚冒尖的嫩草,没有丝毫杂色。
小改是抖着手接的,原谅她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娃,实在是被这对镯子的珠光宝气给震慑住了。
这对镯子,她一次都没戴过,生怕磕着碰着会心疼。
看小改这副小心翼翼的模样,张毅不禁有些失笑,安慰道:
“玉这东西啊,在不同的地方买,价格相差大了去了。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这镯子是我在边境买的,真心不贵,你就放心大胆地戴着吧。要是不小心破了碎了,那说明它是在替你挡灾,回头我再给你买新的。”
小改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除了那对镯子,张毅还送过好几个形状各异的大海螺。
他说这些海螺都是他自己捡的,没花钱。
此外,还有一袋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也不尽相同的珍珠,还没有穿孔。
他告诉小改,这些珍珠是他从渔民手里买来的,让她磨成粉敷脸,据说这样能让皮肤变得更加光滑细腻。
小改笑着点头,转身就把东西收了起来,她对自己现在的皮肤很满意,远不到用这玩意儿的时候。
休息的时候,挑了些颜色好看的,圆润饱满的出来,送去让人家帮忙加工成了项链和手串,和他送的其他首饰换着戴。
最近一次他送了用树叶和野花做成的书签。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自然的气息,仿佛将整个森林的清新都融入其中······
只要 的他送的,小改从不多说什么,开心的照单全收,或是自己用,或是摆起来当装饰,贵重的收起来藏好,偶尔也会在他面前戴戴。
小改深知一个道理:
人家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那就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对这份礼物是真心喜欢的,并且它对你来说是有用处的,这样才能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情绪价值到位了,对方才会送得开心,并且下次还会继续保持。
若是你嫌贵嫌丑、嫌东嫌西、挑三拣四······人家不乐意送了,你还不高兴,这样早晚出问题。
感情是需要用心经营的,要把一切不好的、影响感情发展的东西,通通扼杀在摇篮。
男人更是需要自己耐心培养,你想要个什么样的男人,那就自己动手、动心思、动手段去培养。
那句耳熟能详的“好男人都是人家的”,那是因为人家会引导、会培养。
上辈子有个朋友曾经说过:“你如果不舍得你男人为你花钱,那么他迟早会把钱花在其他女人身上。”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妻子在家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男人却在外面挥霍无度、娇养着情人呢?
作为一个经历过上辈子信息大爆炸的人,小改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所以,她有时候会故意表现得稍微作一点、娇气一点,甚至是傻一点,这些都是能让张毅对自己上心的小手段而已。不让男人挂心怎么成。
而张毅呢,对于小改的这些小伎俩,心里门清,也乐在其中。不仅不反感,反而还心甘情愿地被拿捏。
反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从指间溜走,转眼间又到了期末放假。
辛苦了半年的学生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即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老杨家的这个新年,早已决定好了要回小杨庄去过。
小改非常理解老父亲内心深处那种渴望炫耀的想法。
想当年,讨债的人频繁登门,杨父可谓是落荒而逃,狼狈不堪地离开了小杨村。
那时,亲朋好友们对杨父那是没一句好话,对他的评价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正干、胡作非为、眼高手低等等,没有一句好词。
相比杨母,则是夸奖连连,一致认为她是个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好女人,唯独命不好,嫁错了人。
大家都说,但凡换个男人,人家早过上好日子了。
甚至有人感叹道:“真是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啊!”白瞎了那么好的一个姑娘。
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用杨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大闺女有手艺,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二闺女在京大读书,那可是全国最高学府之一;唯一的儿子也考上了大学,虽然成绩不如他二姐那么出色,但也比亲戚朋友们家的孩子强多了。我当然要回去炫耀一下,让那些当初看不起我的人都好好看看,我杨老大不是孬种!”
确实,三姐弟各有所长,虽然家里存款不多,但至少是把所有的饥荒都还完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寅吃卯粮、东挪西借。
可以说,他们一家也算是荣归故里了。
这样有面儿的事儿,杨父又怎能不感到得意、回去炫耀一番呢?
杨父的心结一直就在这儿,只要一提起当年,众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生怕他登门借钱。一个个躲着他走的嘴脸。就恨的咬牙切齿,几天黑着脸不理人。
时过境迁,从前年小改考上大学后,经常会有人主动打电话找他闲聊联络感情。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然,回去显摆并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杨小娅已经二十好几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在疆省相看的那些人家,她都未能相中。
既然如此,不妨回老家碰碰运气,说不定能找到如意郎君呢!毕竟,老家的人脉关系更为熟悉,人口众多,成功几率或许会更高一些。
对于父母这种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以及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心态,杨小娅嗤之以鼻,她认为就这么几天,能找个啥好人家。
与荣归故里和找女婿相比,更重要的是老家还有位年迈的丈母娘,见一面便少一面的。
做为一个好女婿,理应让孩子妈多在老人身边尽尽孝道。
老太太一生坎坷,人到中年便丧了夫,走的时候大闺女刚出嫁,家里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娃,最大的二闺女不到十八,最小的儿子才几岁。
含辛茹苦的把他们一个个拉扯大,该嫁的嫁,该娶的娶,总算是都有了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