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明白父亲的苦心

这样的国度,虽然法纪严明,但过分推崇严刑峻法,而轻视仁义,对儒学而言,是最为难以接受的。

荀卿表达了儒学对秦的一贯态度后,语调又有所变化,“既然你已接受秦王的封赏,对儒学而言,现在也是一个转机。”

伏思目光闪烁。

“秦既然缺乏仁义,那我儒学,自当义不容辞,为秦,增添几分仁义!”

荀卿的话语传入伏思耳中,给伏思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荀先生,您……”

荀卿嘴角浮现出一抹微笑,“墨家早已加入秦,如今,在秦的协助下,制造了许多器械,借助秦的力量推广至四海,以他们的方式助益百姓……”

“我儒学,与墨家同为当代显学,岂能落后于墨家?”

伏思听后,眼中立刻闪现出坚定之色。

对啊,儒学怎能落后于墨家?

为了天下百姓,儒学自当义不容辞!

林天三人在有间客栈又逗留了几日,闲暇时,林天和惊鲵还去观赏了海洋。

韩非并未同行,并非他不愿打扰林天和惊鲵的二人时光,而是因为他曾在小圣贤庄求学,对海洋,早已看过无数次,看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倒是林天来到这个世界后,首次见到大海。

他鲜少在世间游走。

以往虽也曾踏足他国,但那些国家,要么地处内陆,无海可赏,要么直奔目标,也无心特意去观海。

甚至此次来到桑海,本质上也是直奔目标。

观海,只能说是顺带之举。

大海浩瀚,众生渺小,对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个世界,比想象中更为广阔,但若换个角度来看,却又并非如此。

随着林天实力的增强,他越能体会到这一点。

因为强大的力量,许多难以完成之事,他都能轻易达成,可以说,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已无太多难题,太多秘密。

“不过,仅限于这个世界而已。”

林天始终铭记另一句话。

“天外有天,界外有界!”

即使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也不过如此,须知,世界之外,还有世界,这个世界,本不算强,但在无尽的世界之中,终究还是会有比这个世界更强的世界。

“因此,道路漫长且修远,我仍需不断努力……”凝视着大海,林天忽然感叹。

林天一行人在处理完儒家的事务后,便返回了咸阳。

齐鲁地区本有不少值得游览的胜地,尤其是齐国,作为山东六国中尚未被秦国所灭的唯一国家,其独特之处更显珍贵。

若不趁此时游览,待秦国灭齐后,许多齐国的风土人情恐怕将不复存在。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林天还是打消了在齐国逗留的念头。

在这个时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仅靠马车,从咸阳到桑海的往返就耗时甚久,算上旅途时间,已经耽误了不少时日。

回到咸阳后,韩非立刻前往咸阳宫,向嬴政汇报了此次行程的情况,而林天则带着惊鲵回到了阴阳家。

此次桑海之行,本是顺路,若非从昌平君那里得知了某个秘密,他甚至不会特意前往桑海,毕竟距离实在太远。

提及昌平君,林天回到阴阳家后,便见到了芈涟。

昌平君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她在秦国的地位变得颇为微妙。

尽管嬴政最终没有公开昌平君的罪行,保全了他的名声,但芈涟对父亲所犯的罪行心知肚明,因此,她实在无法面对嬴政这位姑父。

因此,在昌平君的葬礼结束后,她便离开了咸阳,一直居住在阴阳家。

“在阴阳家生活得还习惯吗?”

遇到芈涟时,林天向她问候道。

芈涟点了点头,表示适应,“大家都对我很好。”

这已是林天第二次询问芈涟这个问题。

第一次是在她被林天劫持,被迫留在阴阳家时,那时她的回答是不太适应。

而现在,芈涟是自愿留在阴阳家的。

她是个明白事理的人。

尽管父亲的死与林天有一定关联,但归根结底,还是父亲自作自受。

若非父亲的行为触犯了秦国法律,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当然,最初芈涟心中对林天和嬴政都有所怨恨,但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通过与父亲的交流,受到昌平君的劝导,她逐渐释怀。

昌平君不希望女儿活在仇恨之中。

他选择了自己的死法,而女儿是无辜的。

比起复仇,他更希望女儿能过上平静的生活。

甚至为了女儿的未来,他还将一些秘密告诉了林天,只为给女儿寻求一份保护。

芈涟自然明白父亲的苦心。

在父亲离世后,她逐渐适应了目前的生活,尽管如此,偶尔回忆起父亲时,心中仍不免涌起一丝哀伤。

林天轻轻点头,接着对芈涟说:“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向我提出,我曾向你父亲承诺,会关照你的。” 芈涟眼中闪过一丝怀旧之情,然后回过神来,对林天说:“感激不尽……”随后回到了阴阳家的大本营。

惊鲵一得知消息,便立刻前去探望女儿芈涟。

焱妃和月神也相继前来拜访林天,与他讨论了这段时间阴阳家内部发生的事情。

总体而言,一切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无非是某某的修为有所提升,金部又研发出了一些新药,念端和端木蓉师徒为了制药,消耗了多少药材等琐碎之事。

这些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林天只是略听了一下,便没有继续关注。

倒是焱妃,向林天提及了一件事。

“玄天阁下,道家送来了一份请柬!”

“哦?”

听到焱妃的话,林天也感到有些好奇。

道家与阴阳家的关系实在称不上友好。

如果阴阳家与墨家之间的恩怨是因为多年前的旧怨,那么阴阳家与道家的关系,从阴阳家成立之初,就一直处于对立状态。

问题的根源在于阴阳家的起源,五百年前,道家中的一部分人为追求天人合一的极限,选择了一条偏激的道路,但这一行为被道家所不容,因此他们愤然脱离道家,自立门户,成为阴阳家。

之所以自立门户后取名阴阳家,是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实际上是道的另一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