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没什么大不了的
影密卫之名“影”,象征着他们在黑夜中的隐秘行动。
嬴政听到林天的话后,眼中光芒微闪。
若非林天今日提及,他还真不了解罗网的具体情况,若林天所言属实,此事必须严查,尤其是在天下统一后,罗网的势力迅速扩张,若以往罗网仅在六国暗中活动,如今则可公然遍布各地。
这样一个强大的组织,若出现问题,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小觑。
确实需要影密卫进行调查。
看看罗网是否还把他这位皇帝放在眼里,或者仍旧只知赵高,而无视他这位皇帝。
今日与林天的对话,起因是赵高对林天的控告,但也多亏了赵高的控告,嬴政才有机会了解罗网的状况。
商讨完此事后,嬴政将罗网的问题记在心中,又对林天笑道:“林先生告知我罗网的状况,让我认识到了罗网的隐患,我也准备了一个惊喜给林先生。”
“哦?不知是何惊喜?”
林天好奇,嬴政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惊喜。
嬴政神秘一笑:“不久后林先生自会知晓!”
林天看了嬴政一眼,没有多问。
时间飞逝,又过了许多天。
在这段时光中,几乎日日都有朝会的举行,自秦国一统六合之后。
对于秦国的官员而言,事务繁多,无论是重大的还是琐碎的。
在这次朝会上。
众多文武官员齐聚一堂,嬴政并未让他们商讨新政策,而是命宦官宣读了一道圣旨。
“阴阳学派的领袖林天,法术高深莫测,堪称人间的仙人,自从他来到秦国,屡建奇功,现特封他为大秦国师……”
这道圣旨一经宣布,立刻引起了众多大臣的惊愕。
在此之前,秦国并未设立国师一职,但从这个称呼中,不难推测出国师的含义,简而言之,即是国家的导师。
除此之外,嬴政在这道圣旨中,更是赋予了林天诸多特权,比如地位与帝位相等,觐见时无需行礼,见到林天就如同见到皇帝陛下,还允许他设立官署,赐予他封地等措施,无疑将国师这一职位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
这道圣旨一经传出,立刻有大臣站出来表示反对。
“恳请皇帝陛下深思熟虑!”
“在我秦国,从未设立过国师之职,国师虽然不掌握军政大权,但其作为国家的导师,地位崇高,怎能轻易封赐?”
站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人,也不止两人。
在嬴政的这道圣旨之后,他们情绪激动,坚决反对。
听到他们的反对声,嬴政的眼神逐渐变得冷漠,看向这些人,仿佛看待已死之人。
“按照你们的意思,是林先生不配担任国师之位?”
嬴政口中传出的冰冷话语,让不少人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选择了沉默,但仍有人坚决反对,他们的话语中无非是强调国师之位的重要性,不可轻率封赐,同时,他们也隐晦地提及了林天,其言外之意是林天“德不配位”,缺乏相应的才学,即便拥有强大的力量,也不宜轻易担任国师之位。
“朕的决定已定,你们不必再言!”
嬴政听着这些人的话,愈发感到烦躁,再次冷冷地说了一句,所有人的声音都被他压制,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
即使仍有人心存不满,但嬴政的圣旨已经下达,想要更改已无可能。
就这样,在林天未亲自上朝接受封赏的情况下,因为嬴政的圣旨,他成为了秦国的国师,地位超然。
朝会结束后。
那些反对林天成为国师的官员们结伴离去,其他官员也各自散去。
“李斯师弟,不知道你对今日之事有何看法?”
韩非走到师弟李斯身边,向他询问。
“师兄想要表达什么?”李斯的外表看起来比韩非还要老迈许多,这并不奇怪,他的年龄本就比韩非大一些,之所以是师弟,只是因为他入门较晚而已。
这种状况与鬼谷派的师兄弟们颇为相似,鬼谷派中的卫庄年长于盖聂,但由于入门的先后顺序,卫庄也只能称呼盖聂为师兄。
“关于皇帝陛下封林天为国师一事!”
韩非不相信他的师弟李斯真的不明白他所询问的内容。
李斯的眼神微微波动,冷淡地说:“自取欺辱!”
“对啊,总有人看不清形势,自己找死。”韩非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情感。
李斯再次冷淡地说:“师兄有些于心不忍?”
韩非坦率地说:“确实有些不忍,毕竟这些人来自儒家!”
“即使来自儒家,但他们自寻死路,也是自作自受,与我们无关。”李斯看得非常透彻。
他和韩非讨论的,是今天在嬴政宣读圣旨后,站出来反对嬴政的官员们。
他们反对林天成为国师,真的只是因为国师的地位太过重要,不能轻易授予他人吗?
并非如此!
在此之前,秦国从未设立过国师,即使嬴政想要册封一位国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不用说,即将成为国师的是林天。
对于秦国的老臣来说,林天的存在从来不是秘密,他的地位超然,在之前,虽然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实际上,已经与国师无异,现在,也只是因为圣旨,多了个名分而已。
但偏偏有人看不透这一点,想要阻止林天成为国师。
这些官员,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阻止林天成为国师,并不是因为林天的德行不足以胜任,而是因为林天来自阴阳家。
而他们则是来自儒家。
国师,乃是国家的导师,地位崇高,怎能让一个阴阳家的人来担任,即使真的要设立国师,也应该由儒家这个显学的人来担任。
这就是他们的想法,韩非也很清楚他们的想法。
看着这些人自寻死路,激怒嬴政,他感到痛心,却无能为力。
即使当初他和林天去儒家的时候,儒家的伏念已经表明,儒家已经归顺秦国,但终究还是有些人看不清形势,自视过高。
秦国要求儒家归顺,是秦国不想看到一个动荡的儒家,并不意味着秦国真的需要儒家,非要儒家不可,如果儒家不识时务,秦国不介意消灭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