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刘卫军的顺利开局
〝没关系,不过刘副参谋长,考在职研究生的难度高吗?”
张小晨先是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李宁与刘军,确认他俩并没有感到不满后,才开口询问道。
“难度说大也不是特别大,但说小也不小,而且他的难度不仅仅只是入学考试,还有接下来的学习,期末测试,论文,答辩等等。
并且尽量别挂科,也别延迟毕业,否则这份研究生学历带来的价值,估计就要大打折扣了,不过我觉得还是能考就考,能上就上,这样的话,至少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刘卫军自然看出了上司的想法,便真诚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目光也冲着刘军看了看。
“我明年就要转业了”,对方感受到有人在看自己,抬头后发现是刘卫军,经过长达0.5秒的思索,便给出了他自己的答复。
“好吧!”
这个回答出乎了刘卫军的意料,但他的做法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到了地方上,部队里的学历虽然不会打折扣,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性。
“刘副参谋长,你要好好的帮一帮张参谋长,别看他只是一位副团级中校,可在来702团之前,担任的是某乙级师师副参谋长一职。
相信你应该知道这个职位的含金量吗?后来因为那支部队要转为武警了,他为了能继续留在陆军,所以才屈尊来702团的”。
听到此信息的刘卫军,面色顿时变的惊讶起来,师副参谋长,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团级,即使他级别现在不够,也会在短时间内提上去。
而团参谋长通常是副团级,张小晨担任这个职务属于低职高配,虽然就目前来讲是允许的,但多少有些不对位。
未来有机会,上级肯定会把他调到一个较为匹配的正团级岗位,到时候702团参谋长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自己能否更进一步,基本上就取决于张小晨的态度,毕竟他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平时工作方面接触的最多,对自己的评价也具有更高的全面性。
他要是来一句“能力不佳,暂不推荐”,除非是全军从上到下,找不出第2个合适的人选了,否则自己就得等待下一次副团级岗位有空缺吧!
如果自己能在张小晨这次提高学历的事情上,给予他足够的帮助,让他欠下一份不小的人情,那在未来2~3年内晋升几乎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儿。
或许单凭他自己的能力,也能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更进一步,可这属于是上了双层保险。
或许有人会说它是在走关系,搞利益交换,不是很公平,可社会不就是由人情世故组成的吗?另外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本去搞利益交换。
举个例子,哪怕是30年之后的今天,学历在经过大幅度的贬值,2024年也只有8.23万名博士生和77.98万名硕士生毕业。
或许这两个数字体现的还不够明显,那换一个更加明显的数据,截止到2024年,研究生学历人口大约是1100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78%~0.8%,数额堪比现在短期存款的利率。
换句话来说,获得一个正规的,被国家机构承认的硕士学位,在学历这个范围内,你就成为了全国14亿中的前1%。
哪怕你的学位是个国外的水硕,又或者是单纯花钱买来的,依旧能超过全国99%的人。
而在这么一点高学历人才中,与自己的导师关系好的又有几个呢?
“参谋长这个忙我肯定会帮你的,我与我的导师关系比较好,他今年已经50多岁了,虽然在学术方面不是全学校,最顶尖的那一批。
但他工作的时间长,还善交朋友,目前既是博导,也是硕导。
不过我不是很推荐你考他的研究生,怎么说呢?平时上课管的比较严厉,留给学生做的事情也比较多,并且他不大愿意教在职的研究生,所以我推荐的对象是我师哥。
他今年才成为硕导,预计会在今年的下半年,会开始招收第1批研究生,学术水平不算高,只能算得上勉强合格,所以你报考他的竞争压力不是很大。
另外刘副政委,我认识一个在人民大学那里教学的老师,今年快40了,是一名副教授,也担任着硕士生导师。
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偏向于金融方面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目前来说比较偏冷门,用不用我帮你进行联系?”
在刘卫军将自己的想法说完后,除李宁之外的两人陷入了思考之中。
先说张小晨,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答应,去找一位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老师是他的梦想,可像这样的教授从来不缺学生。
他的年纪也不算小了,和那些一直在学校里学习,年纪不到30岁的大学生比拼脑力,实在是有些太看得起他了。
而且上级在查看个人档案的时候,除非导师特别有名,要不然也没几个人会在意。
除此之外他没多少时间了,招收研究生的考试每年就只有一回,要是连续两三次考不上,自己的年龄就破四了。
再加来702团之前,领导跟他交代过,最多三年就会晋升为正团级,到时候肯定不会再担任参谋长这一职务,下一份工作的强度还未知,他可不敢赌。
至于刘军则是心动,心动,还是心动。
原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来自于黄土高原,相信没有人会喜欢沙尘满天飞的家乡吧!
虽然从1955年之后,国家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全世界最大的人工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更是在1978年被批准启动。
可在那个年代,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以及关注力度都不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人民连饭都吃不饱,谁还会有闲心去管植树造林呢?千万别说毅力,植树造林的树种难道不要钱吗?
需不需要对它进行抗干旱的特意改造?并且单一的植树造林,很容易出现如病虫害的危机,相关的药物研制需要钱,生产需要钱,运输同样需要钱。
要是农药危害性比较大,甚至还需要给农民配备专门的护具。
但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大家也有余力关心像环保这类问题,在这个变化中,刘军也看到了大力整治土地荒漠化,整治水土流失的希望。
而现在,他有机会亲自去参与这个足以改变家乡外貌的工程,怎么能不心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