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新的计划,举国整顿军务
天幕之上的大战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天下却因这一场大战彻底乱了起来。
长安。
“这,这也太饭桶了。”
刘允堂一脸震惊。
对于陈怀信这一场排兵布阵,让他感到更加意外。
先前也曾经知晓对方是军事的奇才,但没想到能以这样的兵力以弱胜强。
而且还同时应对两道联军。
“刘大人,又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推演,有必要如此惊讶么。”
王千禾一脸无奈。
过去的陈怀信在之前两次推演当中都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的姿态,但真正不露面就解决了如此大战的手段他们还是第一次见识到。
“唉,真是全才呐。”
在场其他文武也都见怪不怪了。
姬清珞眯起眼睛。
只有她看出了这其中的可利用之处,既然陈怀信在推演当中狠狠打了江南道和剑南道两道官兵的脸,那自己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整顿一下全国军务。
不管从哪个方向入手,只要能将那些想要接机发财的官员和腐蚀地方的恶人解决就好。
“诸位,你们对此有何感想?”
听到姬清珞问话了,其他人的赶紧开口。
只不过这些人当中大多都是世家官员,说的都是一些个无关痛痒的废话。
“陛下,依臣之见,这陈怀信终是劣根难驯,先前对此子的看法不妥。”
“此人虽有经纬之能,麒麟之才,但终归是怀揣野心之辈,就算留在我承国麾下也难免会生出后患,于我承国日后发展不利啊。”
“没错,陛下,臣附议。”
“这陈怀信在推演之中屡屡和我承国作对,所以绝不可就此放过啊。”
听着他们所说,姬清珞冷笑了一声。
当真是贼心不死!
事已至此,还用这样的说辞,希望自己能够放弃陈怀信,继续坐在这不堪的社稷之中浑浑噩噩,坐看亡国……
这些世家中人终归还是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承国江山无论如何也不能由他们掌握。
既然自己已经决定要大刀阔斧的改革,那就再下一剂猛药。
先前对于那些地方的赈灾救民,只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百姓不一定会感恩戴德,因为征服民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这一点也许日后还需要依靠陈怀信。
要想从根上去除弊病,需要亲手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解决掉毒瘤。
首先就是能够掌管一道军政大权的节度使!
他们掌权过重,并且和长安之中的世家所勾结,双方之间早已达成了诸多看不见的交易。
既然不知从哪开始,那就借着江南道和剑南道开刀便是。
“诸位所言,朕会考虑的。”
“不过当下需要对南部军事整顿一下。”
整顿?
听到姬清珞这么说,在场的一些世家官员突然间面色凝重。
他们又何尝看不出来这是又准备要用皇权开刀了。
过去那些个外放到皇城之外的节度使都和长安之中的世家有关联。
贵为封疆大吏,怎么可能完全独善其身?
虽然这些节度使大多都是六部出身,但在后期成为了世家攫取权力,捞取财富的鹰犬。
大多数都被外派到了偏远地区,比如剑南道,岭南道,甘凉道等地充任节度使。
而那些人则是在当地作威作福,以一己之力只手遮天,拿捏当地的百姓生死,再从他们身上榨取财富源源不断的送到长安,以供给这些达官显贵奢靡享受。
一位上了年纪的世家代表站了出来。
对方也算是过去时常谏言的身份了。
此刻声音惶恐的跪了下去,看着头顶之上的姬清珞,几番犹豫之下还是开口了。
“陛下,先前节度使之政就是为了地方发展,同样也是让他们有军权可以自己约束地,如此政策之绝妙确实前无古人,远胜于过去的分封之策,如今您是要……”
“朕不是要毁去如此政策官秩,而是要改革!”
姬清珞自然能听出对方的意思,随后便是微微一笑,而此刻那些世家也都长舒一口气。
只要节度使的设定和权力还在,就还有操作空间。
只是改革而已,能离谱到哪里去?
他们不由得看向了那个站出来说话的代表。
甚至有的人向着老人暗中竖起了大拇指,这种时候还敢谏言的无一不顶着压力,万一龙颜大怒,说不定就要领出去挨上一刀了。
当下得到姬清珞的肯定之后,他们也能暂时放心,却不曾想对方接下来又说了一句话。
让刚刚还有些安稳的众人突然间破防了。
“所谓的改革就是从节度使的权力开始改。”
“你们看看那作战的可笑样子。”
“自由散漫,毫无法纪。”
“真以为有节度使之命就可以罔顾圣旨么?”
“江南水乡多河道,一条水路走了半个月的时间,这是行军打仗,还是在外出郊游?你们真以为大规模作战是玩笑不成!”
此话一出,许多人都不好再开口了。
表演当中所发生的事情确实存在,那五万人行军状态看上去颇为差劲。
只是两军合兵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也正是在此期间给了陈怀信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真的按照朝廷的旨意分兵突进,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取得成效。
可是就因为那些官员的不作为,以及节度使等地方高官在对圣旨的执行力上有所欠缺,这才导致了后来的惨败。
可以算作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当下姬清珞如此愤怒,也在情理之中。
就连刚刚的那位谏言老臣也没法再继续申辩什么。
不过此时的众人注意力再度发生转变。
他们开始担心姬清珞会如何整改。
要是强行削权打压,恐怕会引起地方不满。
但这也是件好事!
故人言福之祸所依,真到了那时众多节度使进京述职,或是直接上奏一本,那时所有相关的官员便可借此机会一同抵抗。
正所谓法不责众,一旦人数足够多,那么就算是姬清珞也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影响。
这也是在场的世家众人所打好的盘算。
“至于如何改革也简单,不削权!而是均权!”
“就是依旧可以管理地方军政,但是要增补特殊的官员前去监督商议,调兵遣将和执行朝廷旨意一事更要仔细核对。”
“均权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执行。”
“其他问题更是要长期汇报,不管是兵力部署还是演练等细节一律交到长安由兵部进行查验,此事刘大人着重留意便是。”
说话间站在下面的刘允堂也突然挺起了胸膛,一脸严肃的看向旁边的世家官员等众人。
这下子可算是将权力交到自己手里了。
要是再有人就是胆敢借着天高皇帝远的名义在下面阳奉阴违,或是完全不遵守照办,那自己可就要奉皇权,执圣意了!
而众多世家官员听闻心头一震。
这样一来岂不是合法的去权力化了!
因为按照姬清珞所说节度使的权力并没有被削减,甚至还和先前一样……
只不过是多加了一层保险。
这保险说是均权,实则就是监督!
一旦对于朝廷给出的命令不加以实施立刻就会招来祸端。
轻则论罪处罚,重则是抗旨不遵,忤逆圣意。
罪名可大可小。
同样如何翻译和最终解释权就移交到皇帝手中了。
这哪里是给节度使改革啊,完全就是在这些个土皇帝的头上加了一尊佛爷。
虽然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这强龙可是身负皇命,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那些曾经作威作福,嚣张霸道的节度使喝一壶的了。
“陛下,这……”
郑国公有些迟疑,自己和甘凉道,辽东两处节度使交情还不错。
有些事情不能放在明面上说,但他们这些为官者心照不宣便是。
“怎么?郑国公对此也有异议!”
姬清珞冷哼一声,随后看向了站在下面的众人,其中一个突然跳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非常合适。”
所有人的视线向出声之处汇聚过去。
没想到站出来的竟然是平卢节度使!
先前默不作声那么久,如今终于轮到自己了。
虽然头顶之上是节度使的头衔,但是在两次推演当中,他已经成了忠实追随于陈怀信的铁杆粉丝。
先前因为推演当中追随于陈怀信,所以最终裂土封疆,作为一国元老朝臣。
仅是一个从龙之功吃了一辈子。
这推演对他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陛下说的多好啊。”
“郑国公就无需再有异议了,臣觉得十分有理,天下大势为皇权所依,天下众人也都在这王化之下,要想保成国长治久安,君权奉行当为重点国策,首当其冲的便要解决那些抗旨不尊或是私下乱来的家伙。”
“因此臣希望陛下尽快安排监督专职人员,最好直接从兵部派遣,由刘允堂刘大人点将。”
“臣叩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这一幕的世家众人都傻眼了。
这是什么逆天的操作?
见过唱双簧的,没见过这么离谱的!
按照这样来看,不仅有人主动支持关于节度使政权监督的改革,而且还要从刘允堂麾下派遣直属官员前去。
没想到仅是一个平卢节度使就翻了盘。
如此提议便是等同于将那些在地方之上一手遮天的人物都戴上了一层限制的枷锁。
“好,就这么办,诸位不必再议。”
“至于这军队的法纪和规矩……朕也要做出要求,今日之后传达到各道州府镇,不得有误。”
在场大臣们刚刚松了一口气,突然再度打起精神。
“往后各道节度使麾下官兵进行考核,以最基本的日常安排就是每年一次的阅兵选拔,就从今年开始,若是不过关者,罚俸削职。”
“所谓的考核包括官兵战力和执行能力,由朕的侄女姬长灵亲自督办。”
“什么?”
在场的这些位世家官员都傻眼了。
按照姬清珞说法,不仅被均了权,那些节度使往后还需要对于自己手下军队约束管制。
如若不然还要被朝廷以懈怠之名进行惩处。
而且最终考核权力还在姬长灵的手中。
“好了,朕的计划就是如此。”
“谁赞成,谁反对?”
这扑面而来的帝王之气瞬间便将在场,其他人都惊到了。
大家都不敢再言语,看得出来今日是铁了心要改革,刚刚那些话乃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如果任何人有异议,恐怕就要直面这位女帝的怒火了。
多年来,虽然作为一国之君不曾坚决的独裁。
但也绝不容忽视其帝王之威严。
尤其是在这种国之将亡的时刻。
就在长安之中发生如此巨变的同时,天下各处则是截然不同的。
当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原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江南道与剑南道两道官员在看到如此推演画面之后,顿时都感到天塌地陷般的崩溃。
这可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他们这些节度使以及当地军政官员平日里逍遥快活的日子看来算是要到头了。
之前也不曾有过这样的情况。
因为掌管一道的军政大权,地方民生等诸多问题接受其节度,其他人都无权过问。
百姓连申诉的资格都没有。
上京告御状?不存在的。
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在这等条件下就只能忍气吞声的活着。
但是这推演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无疑是将这层黑幕以及他们平日里懒惰怠政的一面展示给了全天下。
除非当今圣上和天下人是瞎子,不然这件事情根本不瞒不住。
江南道。
“什么情况?我怎么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来!”
“简直是岂有此理!”
节度使大人在上面大发雷霆的时候,旁边的众位官员都只是默默低着头,不敢说话,但眼神中却满是无奈。
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了,又何必在此这种惺惺作态?
如果真的发生了战争,或是朝廷需要他们这些地方大员做出军事调动的安排,十有八九也会如推演当中的那样消极怠工,并且相互推诿。
曾经的他们对此事嗤之以鼻,做了便是做了。
可如今想必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中,已然翻起了惊涛骇浪。
人们都看到了,就算想瞒也瞒不住了。
“大人,这事……只怕已经没法挽回了。”
“天幕之上乃对未来事的推演,做不得假呐。”